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美國華裔科學家:「中國行動計劃」傷害深重,削弱了美國生命科學領域競爭力

2024-08-27國際
【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在特朗普政府啟動了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的六年後,作為當時曾主導許多調查工作的美國政府機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日前承認,其調查在學術界制造了「艱難的氣氛」,但值得註意的是,卻並未就此道歉。
據香港【南華早報】8月26日報道,本月早些時候,NIH院長莫妮卡·貝爾塔諾利(Monica Bertagnolli)發表了一份聲明,表達了對亞裔美國人、亞洲移民和亞洲研究同事的支持。她承認,美國政府此前的行動對亞裔美國人和亞裔研究同事「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後果」,「他們可能會感到被針對和疏遠」。聲明稱,NIH目前正在與大學和學術組織合作,采取措施修復與亞洲研究人員的關系,包括開展研究安全培訓和促進國際科學合作。
根據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一組政治科學家今年4月在同行評議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NIH是第一個、也是最頻繁進行此類調查的聯邦機構。據權威科研雜誌【科學】(Science)官網報道,盡管美國司法部聲稱「中國行動計劃」已於2022年終止,但NIH此後並未就此停手。
NIH表示,截至今年6月9日,共有112名科學家(大部份是亞裔)因所謂「涉嫌與中國有未公開的聯系」而被解雇或被迫退休。除了對數十名科學家的誠信提出質疑外,NIH對在美華裔研究人員的起訴還因損害美國生命科學研究而遭到批評。
資料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官網
NIH成立於19世紀80年代末,現在隸屬於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的一部份,是美國政府負責生物醫學和公共衛生研究的主要機構,該機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醫學研究公共資助者,也是美國成為世界生命科學創新領導者背後的重要力量。
此前,因「中國行動計劃」,與NIH有關的絕大多數案件都涉及那些因涉嫌與中國機構有未披露的聯系而獲得NIH資助的研究人員。除了終止就業外,一些案件還導致資金暫停或刑事調查。
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再生元制藥公司(Regeneron Pharmaceuticals)的首席科學家王年爽表示,華裔研究人員在NIH和美國更廣泛的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研究界中占據了很大比例。如今,發表在頂級期刊上的大多數研究論文都有華裔研究人員參與。
王年爽此前對新冠病毒的研究,為開發兩種主要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提供了可能。他表示,許多研究人員,包括資深科學家,現在都離開了美國,因為他們感到自己因種族原因而成為了被攻擊和欺淩的物件。他補充說,雖然實際被調查的人數相對較少,但影響已經波及到許多人的生活。
美國一名著名的華裔病毒學教授(由於問題的敏感性,他不願透露姓名)告訴【南華早報】,他對NIH的最新聲明表示歡迎,並表示這是令人鼓舞的,但他補充說,種族定性對亞裔美國科學家,尤其是華裔科學家的損害和影響是「持久的,幾乎不可逆轉的」。
報道稱,在中美爭奪科技主導地位之際,這名要求匿名的教授表示,NIH的調查「勢必」會削弱美國在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競爭力,而中國在這一領域已成為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
去年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調查顯示,在「中國行動計劃」展開了數年調查之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華裔科學家「覺得自己不受歡迎」,近四分之三(72%)的人「覺得自己作為學術研究人員不安全」,約70%的人「對美國政府調查華裔研究人員擔驚受怕(fearful)」,可謂「寒蟬效應仍在」。
涉及「中國行動計劃」的最著名當事人之一,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陳剛資料圖
【南華早報】也指出,60多年來,美國一直是世界頂尖研究人員的首選目的地。美國有10萬名華裔科學家,他們為美國在科學領域的領導地位做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根據史丹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SCCEI)一組研究人員於7月15日公布的研究結果,離開美國的華裔科學家數量一直在穩步上升,從2010年的900人增加到2021年的2621人。
在今年6月的一次演講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馬西婭·麥克納特(Marcia McNutt)警告說,美國正在將其全球科學領導地位拱手讓給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
「美國科學界被認為正在失去全球STEM(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領域的領導地位,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麥克納特還援引數據來證明中美兩國之間的實力轉變,例如:中國的藥物試驗占比從2013年的3%上升到2021年的28%,而美國的占比則有所下降。
作為扭轉這一趨勢的計劃的一部份,她呼籲美國透過減少國際學生的繁文縟節和減輕對教職員工的監管負擔來吸引最優秀和最聰明的人才。
「中國行動計劃」於2018年11月啟動,當時要求94個地區司法部門每年至少提出一至兩起針對中國的訴訟,以防止中國「從美國竊取資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亦以該計劃為由憑空捏造「中國學術間諜」,大興冤案。2022年2月23日,美國司法部宣布終止特朗普政府期間啟動的「中國行動計劃」。然而,這一臭名昭著的計劃卻「沒有消失」,至今仍陰魂不散。
彭博社今年5月29日報道稱,根據其組譯的數據顯示,美國海關被曝無端阻止中國學生入境,自去年11月以來,至少有20名持有有效簽證的,在哈佛、耶魯和約翰霍普金斯等美國高校學習的中國學生,遭遇了類似的命運。
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的海關人員美國官方資料圖
彭博社認為,上述事件突顯出拜登政府內部針對中國留學生的分歧。一方面,美國國務院正常向中國學生和學者簽發簽證;但另一方面,美國海關人員卻以「保護國家邊境安全」為由,拒絕中國學生和學者入境。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表示,無論是所謂的「中國行動計劃」,還是美國內甚囂塵上的反亞裔言行,都是美國內系統性種族歧視問題的體現,都反映出美國根深蒂固的社會頑疾。
發言人指出,美國上屆政府司法部門2018年啟動的所謂「中國行動計劃」大搞有罪推定、人為設定年度辦案指標,純屬政治操弄,違背美國自身倡導的法治精神,必將繼續遭到美各界有識之士的譴責和抵制。我們敦促美方有關行政部門認真傾聽美國各界的客觀理性聲音,摒棄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偏見,糾正錯誤做法,停止濫用司法力量滋擾打壓中國在美留學生和研究人員,為中美在科技、人文等領域的正常交流合作提供有利條件。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