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為啥我認為,美國的下坡路,正越走越快?

2024-09-17國際

我老是在文章裏提到這麽一檔子事兒,這些年美國一直在走下坡路,而且這種衰退的態勢,到現在我也沒瞧出有啥顯著的轉變跡象。不少朋友對此可不買賬,他們覺得,美國的科技那麽牛,咋可能像你說的那樣呢?

大家不妨琢磨琢磨,想當年大毛的前身,在科技方面曾經有那麽一陣子是超過美國的。可為啥最後失敗的是他,而不是美國呢?

在這兒呢,我想投擲一個問題,大家都來說說看,在你們心裏,美國到底是憑借啥變得強大起來的?

要是咱們回過頭去瞧瞧美國的那段過往,就能夠清晰地了解到,美國的誕生簡直充滿了意想不到的巧合!

咱們這兒不妨把美國和印度拿來好好比一比,印度這個國度簡直就是美國的「減配版」。美國所具備的那些形式,印度也都有,然而最終呈現出來的成果那可真是有著雲泥之別。

最初的時候,美國是由北美那十三個州構建而成的。這裏頭的人可不單單只有英國人,還有德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等等,啥樣的都有,情況復雜得很呢。要不是後來發生了英美戰爭,美利堅這個國家到底能不能現身於世,那還真不好說!

為啥要這麽講呢?想當初啊,美國跟那時候的印度沒啥兩樣。瞧著塊頭挺大,可不過就是個籠統的稱呼罷了。表面上好像是一個整體,實際上卻是各顧各的。然而,英法戰爭一來,那北美十三州沒辦法,只得抱團湊到一塊兒,聯手對付英國。在這過程當中,自然也少不了歐洲各國來搭把手,特別是法國。

大家可別小瞧了這個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立國之戰那可是至關重要的。為啥這麽說呢?因為一個國家要想有光明的前途,就離不開這種形式。它不但能夠讓所有人的認同感大大增強,而且還能把之前內部那些錯綜復雜、纏結不清的利益關系通通掃除幹凈。

就拿美國的南北戰爭來說吧,這戰爭其實就是美國在發展路線上的激烈較量。到底是依靠工業來建設國家,還是像拉美那樣搞大莊園經濟呢?您要明白,任何一個國家在初始階段,資金那可都是緊巴巴的。要是對某一種模式形成了依賴,它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其他的發展路徑給擠出去。這就是美國南北雙方非得狠狠幹上一場的深層根源,也正是透過這場戰爭,才真正築牢了美國的基礎。

然而印度在這方面可就差遠啦!他們壓根就沒經歷過那種真正能確立國本的戰鬥。他們所擁有的,不過是靠不停地妥協換來的局面,結果呢,只是表面上有點變化,本質根本沒變。內部那些大大小小的地主,簡直像石頭一樣頑固。他們一心只為了自己的利益,會不停地阻撓那些對整體有益,但對他們個體未必有利的策略。就拿莫老仙為糧食的事兒折騰了一年多來說,到底是啥樣的力量,能讓這幫人在新德裏堵了一年多?這真的太值得讓人好好琢磨琢磨啦!

【歐羅巴的兩種經濟模型】

當然啦,上面講的這些呢,遠遠還達不到全面的程度。英美戰爭與南北戰爭,雖說解決了美國在認同和路線方面的問題,但是壓根兒就沒講清楚美國究竟是怎樣登上世界第一這個寶座的。

在歐羅巴這塊大陸上形成的經濟模型實際上有兩類,咱就把它們稱作陸地派和海島派。

在陸地這方陣營中,德法堪稱代表,他們特別看重集體,極力強調國家的重要性,認為人往往是不理智的,必須依靠絕對的理智來把控所有局面。而在海島那方陣營裏,英國是典型代表,他們特別關註個體,大力倡導自由,篤信人那些看似自私的種種行為,最終反倒能夠讓整體利益實作最大化。

其實要評判這兩種模式誰優誰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想當初的德國啊,要是沒選擇前者,那根本就別指望能追得上英國。再瞧瞧當初的英國,要是沒采用後者,工業革命壓根就不可能爆發。或者咱們也能這麽說,前者呢,比較適合基礎薄弱、一心想要迅速跨越難關的情況;而後者呢,則更適合那些打算走創新道路的。

為啥要這麽講呢?您想想啊,經濟學這玩意兒,核心要義其實就那麽一句:怎麽能讓有限的資源發揮出更大的作用。不管啥時候,不管在啥地方,資源永遠都是有限的。這邊多拿了一些,那邊肯定就會少一些。要是多拿的那一方路子走對了,就像德國那樣,那發展必然是突飛猛進;可要是走錯了,比如說 90 年代的日本,那不僅把時間給白白浪費掉了,還糟蹋了大量的資源呢。

英國的做法雖說進展稍顯遲緩,可它能在眾多的路徑上去摸索嘗試。要是走岔了,能立馬打住,絕不會讓整個局面陷入絕境,船翻人沒。而只要有一條路走通了,那就是實作了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所以呀,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絕不是單純的巧合碰運氣,而是因為它有著能用更低成本實作更高效運轉的這種特質,這是必然的結果。

後來呀,這種模式竟然漂洋過海,一路輾轉去到了美國,而且還搖身一變成為了主角。至於為啥會這樣,主要的原因有三個。

首先呀,早期的美國,其組成人員裏至少有一半以上是昂格魯薩克遜人。您可別小瞧了這一點,這對美國後來會選擇走什麽樣的經濟發展模式,那可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呢。

第二點,那些遷移到美洲去的人,全是由歐洲落魄的小貴族、一門心思想著一夜暴富的冒險家,以及處在生存邊緣的底層民眾構成的。他們可不想從一個地方挪到另一個地方之後,還重復著過去的生活模式。

第三點,周圍沒有強大的鄰居,這一點簡直太重要啦!這就表明,在早期的美國,根本用不著投入大量的資源去防備對手,更沒必要改變自身的運作模式。在清除掉一些阻礙之後,就能夠完完全全依照最初的思路一直發展下去。

然而,這些情況僅僅能夠表明美國,頂破天也就算是英國的一個翻版罷了。就憑這些,想要達到當下這般境地,那差得可不是一星半點。真正促使其登上從未有過的巔峰之位的,其實是金融全球化的閃亮登場。

【大毛經濟升格失敗,卻讓美國走向巔峰】

好多人都認定大毛會栽跟頭,關鍵理由是沒搞起輕工業。其實呀,這種看法並不完全在理。當初的大毛早就察覺到了這個問題,也打算著手處理。然而,誰能想到油價竟然連續瘋漲了十年。這一來,就弄出了個大毛式的「造不如買」,把輕工業的發展道路給堵得死死的。不過呢,就算到了這步田地,大毛也不是完全沒救,還有那麽一線希望,那就是讓自己的經濟來個大升級,從產業化朝著金融化的方向轉變。

全球化這玩意兒可不是近 30 年才冒出來的新事物。早在二戰結束那會兒,它就已經初現端倪啦。不過那時候啊,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以大毛帶頭,另一個則是美國領銜。雙方各自拉攏了一幫小夥伴,使勁地拓展自家的體系。在那個時候,技術轉讓遇到的阻礙那是相當小,甚至只要你有價值,兩方的頭兒都會急不可耐地把技術給你送過來,就怕你不接受!

然而在 80 年代的時候,雙方居然都到了沒啥技術能轉讓的尷尬境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美國可倒好,又大膽地向前邁了一大步,不僅毫不猶豫地開啟了金融全球化的新征程,還進一步把自己的產業分工往更底層推了一層。

可別小瞧了這一情況,美國僅僅轉讓了一部份他們自身用不上的技術,然而美元這個大池塘的容納量,竟然翻了一倍還多,而且就因為這樣,還產生了兩個好處呢。

首先呢,那些早就沒啥價值、早就被淘汰掉的技術,居然又有了用武之地,還得虧這些地區有著優質的勞動力,美國呀,那可真是賺了個盆滿缽滿!

其次,新加入群的那一方瘋狂地生產各類日用品,這進一步壓低了美國的物價水平,也讓美國的債務上限得以放開。如此一來,超發的美元就有了更多的去處。

這麽說吧,美元這個大池塘不斷地擴張,讓美國的耐力變得更強了。大國之間要是情況差不多,比的就是誰更能堅持,誰能在更短的時間裏少犯錯。可大毛呢,就缺了這麽一個池塘,續航能力也就大打折扣了。要是當初大毛的心能再寬廣點兒,把水管接到咱們這邊來,那最後到底誰贏誰輸,還真說不定呢!

然而美國雖說借此走上了巔峰之路,可它卻跟當年的英國犯了如出一轍的錯誤。那不斷攀升的債務上限,那仿佛永遠也印不完的美元,使得它竟然天真地覺得能夠一直這樣無休止地獲取。

美元這汪池塘確實大,可千萬別覺得它大到沒邊兒。從某種角度來看,歐羅巴和日本就像是縮小了的美國。這幾十年來,水放了不少,卻沒見著能讓他們真正強大起來,反而停滯不前好多年。日本更是離譜,專業搞通縮,都整整三十年啦!

要說原因啊,其實也沒那麽繁雜。這洪水啊,如果沒被引到恰當的方向,就只會從增量轉變成存量。這樣一來,厲害的會一直厲害,弱小的就更加弱小,而本該作為需求主力的中間層,反而消失不見了。

這不,一個怪異的情形冒出來啦!為了弄出需求,居然去搞發洪水這一出。在這過程中,需求確實是蹭蹭往上漲了,可等到那股勁兒一過,需求又消失得無影無蹤。中間層也跟著逐步減少。就這麽來來回回折騰幾回,兩極分布的情況就變得格外突出。美國當下接近二戰時那樣的貧富分化,就是這麽造成的。

曾經啊,他能從 87 年的日股、97 年的東南亞風暴還有 07 年的次貸危機裏撈到增量。但瞧瞧現在,那體量最大的根本沒法割,沒辦法,他只能降低標準,轉向內部搞再分配。這裏頭主要依賴兩條路,一條是借助科技升級弄出些新的增量,實作財富的轉換;另一條呢,就是依靠稅收調節來讓財富重新達到平衡。前者啊,不知道啥時候能成,後者嘛,還得再瞅瞅。倒是這新的一輪又一輪的洪水,那是一波接著一波,沒完沒了。

不過呀,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樣,如果印美元只是為了制造需求,可與此同時,卻把最大的供應方給晾在一邊,這不就相當於自己要把所有的通脹壓力都扛下來嗎?

別再提找幾個備選人的事兒啦!如今這病毒都常態化了,各個國家自己都忙得焦頭爛額,能給咱提供的幫助那是少得可憐。而且這麽多年過去了,咱們可不是以前那樣,光出口些日用品。咱現在還包含了不少高端的通訊和機電產品呢!其中有相當一部份,那可不是短時間內能被替代的,甚至永遠都沒法替代!

這可不禁讓我琢磨起來,難道說美國打著這樣的算盤,想透過通貨膨脹這一招,把之前發放出去的美元用別樣的法子給收回去?

【尾聲】

如今的美國啊,跟曾經的大毛似的,自己就把那個最大的池塘給弄沒了。短時間內呢,或許能撈到點好處,可長遠去看,那肯定是讓美元能流動的區域變小了呀,這明擺著會讓美國在印美元這件事兒上付出更多的代價。

說不定在未來,這世界又會回到二戰那時的模樣,被劃分成兩大塊區域。但和那時不一樣的是,咱們現在已經自成一套完整的體系啦。咱可不像大毛,輕工業是短板,搞得路都走不穩當;也不像德日,對外界的需求依賴太厲害,一點自主權都沒有。

要是在未來,美股和美房不幸摔了個大跟頭,臉先著地了,那美國為了能重新站起來,肯定會瘋狂至極地印出一大波美元,要不然就幹脆不讓它掉下去,直接靠著時間和一輪又一輪的美元浪潮給硬頂上去。可不管是哪種做法,實際上都在把美國的潛力給提前消耗光了。這就好比有人跟你說,別擔心泡沫,不管出啥事兒,肯定有個超級厲害的人能把所有問題都扛下來。那這樣一來,你哪裏還會想著去做別的事兒呢?

那肯定是拼了命地去撈錢,眼巴巴等著錢蹭蹭往上漲,誰還願意去費那個勁搞什麽艱辛的創新啊,輕輕松松把錢賺到手難道不好嗎?說實在的,如今的美國早就不記得最初的自己是啥模樣了。放水這種做法說到底不過是對現有的東西進行重新分配罷了,只有在自由人相互之間做交易,那才可以真正創造出財富呢。

要是美國一直都改不掉這個毛病,那肯定會造成這樣的結果:作為需求主力軍的中等層次會被徹底收割幹凈。而且呢,最大的美元池塘也丟了,美國接下來要走的路啊,那只能是越來越窄嘍。

因而接下來的這十年可是至關重要的轉折點喲!在這種大周期即將落幕的時候,誰能更踏實肯幹,更有那份咬牙堅持的勁頭,那誰就有更大的可能在接下來的一輪裏搶占到有利的位置!

這篇文章到這兒就結束啦!說實話,寫得可能不算特別出色,但要是您覺得還不錯,就麻煩動動手指給點個贊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