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美國學者:耶倫中國行,嘴上沒說「遏制」但句句不離「遏制」

2024-04-17國際
導讀 最近美國財長耶倫訪華,稱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損害了美國利益。事實上,中國在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優勢產品滿足了國際消費者的需求,不應成為美國「遏制」的理由。美國不遺余力地在經濟、軍事等方面打壓中國的真正原因,是無法接受中國成長為與其實力相當的全球性大國。但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國際貿易和全球發展大勢已經形成,美國的遏制戰略於人於己都不利,因此註定失敗。
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最近存取中國,同中方主要官員舉行了一系列會晤。在會晤中,她試圖向中國傳達這樣的意思:美國無意破壞美中兩國目前所處的強勁貿易環境。然而,她所說的幾乎每句話都給人一種感覺:美國實際上正有意這麽做。
她的主要主張之一是,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損害了美國企業的利益。她的實際意思是,中國需要被別人教導如何在全球舞台上表現。耶倫似乎是在說,美國主張「遏制」中國多元而強勁的經濟增長是完全合理的,除非中國改變自身的行為。
當然,「遏制」一詞應該打上引號,因為這只是個騙鬼的把戲。現在距離下屆美國總統大選只剩下不到7個月的時間了,這樣的強硬言論對耶倫的「老板」來說是件好事——它可以向美國民眾展示,美國政府決心阻止所謂的中國向全球市場「傾銷產品」的努力。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耶倫一度表示,「產能過剩不是個新問題,但它已經加劇,我們看到新行業正在出現新風險」。她警告稱,美方不會接受新行業被中國進口產品摧毀。
但如果沒有中國,市場將會是什麽樣?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中國的行為:中國在生產電動汽車等現代關鍵尖端產品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電動汽車已經主導了國內市場,而且在歐洲也越來越受到消費者歡迎。
也許中國只是在提供消費者想要的東西,而美國對中國優勢產品的反應是怎樣的呢?是阻止中國電動汽車在美國銷售——也就是「遏制」。
隨著中國在綠色經濟方面繼續領先,有人說,美國是「尚不成熟的綠色制造業」基地。這是一種客氣的說法,言下之意是,中國多年來投資綠色經濟的英明決策已經將美國遠遠甩在了後面。我們知道,美國不喜歡當「老二」,任何方面都不行。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上周還有一系列其他重要會晤值得一提。美國總統拜登同來訪的日本和菲律賓領導人舉行了會談,以推動日本進一步融入美國的安全框架,並形成包括「南海聯合巡邏」在內的三邊海上安全機制。換句話說,日本和菲律賓這兩個亞洲國家正在與美國步調一致,尋求對中國的軍事「遏制」,尤其是在海上。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考慮美國的行動。美國經常用「咄咄逼人」這個詞來形容中國的軍事行動,但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中國「咄咄逼人」,而在於美國已經不能像20世紀大部份時間裏那樣,繼續在21世紀扮演唯一的全球大國,這是美國所無法接受的。美國人的心理似乎很脆弱:一個自稱「強大」的國家無法接受另一個國家變得同樣強大。因此,「遏制」那個同樣強大的國家必須成為首要目標。
有一個簡單的事實千萬別忘了:是美國軍隊在南海和其他地方與盟友進行演習——當然,演習地點是在國際水域,但想象一下,如果中國在華盛頓州、俄勒岡州或加利福尼亞州附近做同樣的事情,美國將作何感想?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讓我們回到耶倫的中國之行。人們不禁要問,考慮到美國對中國產品廣泛施加高額關稅等經濟約束措施,以及它在中國大陸附近開展的軍事活動,美國是否仍對和平、穩定和自身信譽有所承諾?美方拒絕取消關稅,還將一些中國產品堅決地拒之門外,這並不利於美國企業和人民的福祉。
中國經濟去年增長5.2%,今年的增長目標為5%左右,它將繼續受到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和市場化、法制化政策的推動。美國認為5%的增長是中國經濟已經「見頂」的標誌,但對自己2.4%的預期增長表示贊賞。拜登最近聲稱,美國經濟是「世界上最好的」。看來得有人給他提個醒:中國才是美國和歐洲企業眼中的全球經濟領導者。
美國的「遏制」戰略似乎註定要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外資在華投資正在反彈。僅舉一個例子,全球生物制藥巨頭阿斯利康最近宣布,將在上海建立其最新的全球戰略中心。該公司行政總裁表示,此舉將允許「與中國本土創新制藥企業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從而為促進上海制藥行業的高質素發展做出更大貢獻,更好地造福全球患者」。
以合作共贏原則為核心的國際貿易和全球發展,已成為國際大趨勢,美國應該順應這樣的趨勢,不知它是否已經做好了準備。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Containment' efforts by US defy common sense"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