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諾貝爾獎得主承認,美國對華出現戰略誤判,但真正誤判的是其他事

2024-05-12國際

前不久,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斯迪治利茨接受了英國【金融時報】的專訪。在這次專訪中,斯迪治利茨提出一個觀點,他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源在於「美國沒有預料到會有中國這樣的競爭對手」,所以「不是中國出現貿易違規,而是美國出現了戰略錯誤」。

為此,斯迪治利茨以新能源電動汽車舉例,聲稱中國在十多年前就進行戰略布局,而美國卻毫無動作。很顯然,斯迪治利茨的言下之意是美國誤判了中國,導致在電動汽車領域錯失良機,讓中國彎道超車了。 但事實上,美國出現的戰略誤判遠不止電動汽車領域,還有光伏、高超聲速武器等眾多領域。

很多人都清楚,光伏以及高超聲速武器都是歐美國家先研究的,時間遠早於中國,但如今,中國卻在這些領域遠超歐美,美國空軍試驗高超聲速武器N多次了,到現在還沒有研究成功。為此,美國空軍失望透頂,已經放棄一個高超聲速武器專案,專攻其他有可能成功的專案。

不過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大的戰略誤判,最大的誤判就是美國認為自己所主導的模式會一直維持下去。眾所周知,在過去幾十年,美國走的是金融帝國的路線,為此實體產業空心化,把大部份產業搬遷到勞動力便宜的國家,然後美國提供初始投資以及技術,第三世界國家提供廉價勞動力。

這種模式持續了幾十年,的確讓美國越來越富裕,也越來越強大。因為仗著占據主導地位,美國可以一邊從第三世界國家進口廉價商品,另外一邊透過自己構建的美元體系,屢次在全球範圍發起「美元潮汐」,拿全世界當韭菜,而中國與美國之前也是這種合作模式。

問題是,一個國家想要發展,就不應該止步於代加工,把利潤大頭全部讓渡給西方國家。這樣的國家,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而任何有雄心壯誌的國家,也不可能永遠走這條路。所以當中國工業體系完善後,我們也想進行產業革命,去到產業鏈的上遊,獲得更高的利潤。

我們都清楚,這種模式是不可能的,短時間被壓榨的國家為了發展可以委曲求全,但長時間來看,是一定不會維持這種模式的,這點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都不例外。基於此,當中國決心改變這種不合理模式時,中美之間的矛盾就產生了,因為習慣了賺輕松錢的美國,不可能允許中國來搶占市場,這就是結構性矛盾。

坦白講,假如美國前幾屆政府能及時意識到這個問題,轉變思路,願意讓渡一部份利益給中國,恐怕中美關系不會這麽差。又或者說,美國能夠早點認清問題所在,寧願少賺錢也要在中國工業體系完善之前實施「脫鉤」戰略,也能遏制中國的崛起速度。但偏偏,美國選擇了「拖」字訣,將局面拖到了現在這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