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反美政治家丘吉爾,為何主動推動與美出賣英國霸權的「特殊關系」

2024-09-03國際

「丘吉爾是背叛英國的罪犯!」

盡管丘吉爾引領英國成功贏得了反法西斯戰爭,但在談論這位傳奇首相時,仍有不少人對他表達出強烈的批評。

這些人批評丘吉爾的主要原因在於,他推動了使英國從世界霸主地位淪落為美國附屬國的英美特殊關系。

然而,鮮有人了解的是,在公共場合對美國表現得熱情似火、甚至被批評為過於諂媚的丘吉爾,在私下裏卻對美國懷有深深的疑慮、警惕和敵意。

那麽,這位抱有「反美情緒」的英國政客,為什麽會主動推動與美國之間出賣英國霸權的「特殊關系」?

「反美的政治家」丘吉爾

在各種公開場合,丘吉爾常常強調英美兩國在血緣、語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共同淵源,視其為天生的盟友。他表達了自己「喜歡想象英國人和美國人在遼闊的土地上自由交流,彼此之間毫無陌生感」。

盡管丘吉爾擁有一半的美國血統,然而他對美國卻抱有警惕甚至仇恨的態度。

他敏銳的政治判斷使他在1899年時,就已意識到美國的潛在威脅,那時歐洲對美國尚未給予足夠重視。

在那一年,丘吉爾的母親計劃發行一本倡導英美友好的雜誌。得知此事後,丘吉爾給母親寫信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態度。

在信中,丘吉爾提到,雜誌宣傳英美之間「血濃於水」的聯系是一種愚蠢的想法,並且他認為英美聯盟完全是天方夜譚。

對美國的警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愈發增強,甚至演變成了敵對情緒。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的實力普遍受到戰爭的削弱,而美國由於其遠離戰場的地理位置,初期選擇了置身事外,並與參戰雙方開展貿易,從中獲利頗豐,直到戰爭臨近尾聲時才參與收獲勝利的果實。

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盡管英國憑借其傳統強國的影響力維持了世界霸主的位置,但實際上,它在實力上已遜色於美國。

這種實力差距的變化讓丘吉爾感到十分憂慮,他清楚地認識到美國人有意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為了避免這一局面出現,他甚至考慮過與美國進行戰爭。

他在備忘錄中曾寫道:「不論戰爭多麽荒謬,損失有多嚴重,我們絕不願把自己置於美國的控制之下……考慮到美國海軍的強大,世界正面臨巨大威脅。」

即便是在二戰時期,丘吉爾因渴望美國的幫助而在公開場合極力迎合美國,但與他關系密切的人仍然能夠時常察覺到他內心的「反美情緒」。

丘吉爾在對秘書提到美國人時,直言不諱地稱他們為「該死的揚基佬」;而在與國王的秘密會談中,他也頻頻表達對美國的不滿和怨恨,尤其是在討論戰場形勢時。

然而,這位被認為是「反美政客」的人物在正式進入英國政治領域後,在各種公開場合中卻始終對美國贊不絕口,努力推動了曾經年輕時對其百般譏諷的英美聯合。

促成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

1940年5月10日,德國對法國發動攻擊,時任英國首相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徹底暴露其失敗,張伯倫因此黯然辭職,堅定支持戰爭的丘吉爾在危急關頭被 appointed 為新首相。

上任後,丘吉爾迅速前往法國,鼓勵該國繼續抵抗。然而,法國政府的立場顯然不夠堅定,這使得丘吉爾不得不提前為可能的戰敗與投降做準備。

回國後,丘吉爾一方面著手制定從法國撤軍的計劃,一方面向美國總統羅斯福發信,請求借用40至50艘老舊驅逐艦和數百架最新飛機。

盡管當時美國國內普遍存在孤立主義的風潮,一些具有遠見卓識的美國高層,尤其是羅斯福,已開始察覺到德國法西斯所帶來的威脅。

經過一系列的宣傳準備,1940年9月,美國與英國簽訂了協定,英國同意將8個海外基地租借給美國,以換取50艘軍艦,這被認為是英美軍事同盟建立的基礎。

丘吉爾在向英國民眾宣布這一訊息時,對該協定給予了高度的贊賞,他表示:「這標誌著兩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偉大民主國家——英國和美國,今後將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某些事務,實作互惠共贏,彼此相輔相成。」

1940年12月,英國外匯儲備面臨即將枯竭的困境,丘吉爾再次向美國請求支持,並告知美國:英國「無法再以現金支付的時刻即將到來」,期望美國能繼續給予援助。

為應對英國所處的困境,1941年3月,美國推出了【租借法案】。在法案透過的同月,美國國會批準了高達70億美元的租借預算,從而標誌著英美之間實際上已經建立起聯盟。

在美國因為珍珠港事件正式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英美兩國召開了阿卡迪亞會議。這次會議被許多學者視為英美特殊關系的首次成立標誌。

在此次協調兩國軍事戰略的會議中,英美雙方成立了多個聯合機構,以部份 relinquish 軍隊的控制權,從而增強雙邊的軍事合作能力。這顯然超過了一般國家間軍事合作的常規水平。

這一「特殊關系」在二戰結束後因共同抵禦蘇聯的需要而得以延續。

在這一過程中,已經因選舉失敗而辭職的丘吉爾竟然再次充當了推動者的角色。

1946年3月,丘吉爾在富爾頓發表了名為「和平的支柱」的演講(鐵幕演講),這使得二戰結束後本就因缺乏共同敵人而變得脆弱的美蘇關系更加緊張,標誌著冷戰的開始。

在這次演講中,丘吉爾首次正式闡述了「英美特殊關系」這一概念,這一理念隨後成為英國在接下來五十多年裏所堅守的外交重點。

在這段被丘吉爾及歷屆英國政府極為重視的「特殊關系」中,英國的霸主地位逐漸轉移給了美國,甚至有時還會因為這個「特殊關系」而受到束縛,不得不做出與自身利益相悖的決策。

許多英國人因此對丘吉爾感到不滿,認為他背叛了國家。實際情況是,在「英美特殊關系」中,英國確實常常處於受損的一方。

然而,若從丘吉爾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人們便能理解,丘吉爾做出這種表面上損害自身利益卻有利於他人的決定,其實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丘吉爾的無奈感

一戰結束後,英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水平已不如美國,繼續作為全球霸主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已有些名不副實。憑借多年積累的威望及龐大的殖民地體系,英國雖然努力維持這一地位,但將霸權交給美國幾乎是遲早會發生的事情。

從英國的視角出發,這一時間無疑越晚越好。正因如此,英國對德國法西斯采取了綏靖政策,以盡量降低自身實力的損失。

然而,英國的綏靖政策最終以失敗告終,這一失敗反而增強了敵人的實力。

法國戰役的爆發及英法聯軍在法國戰場上的失利,使英國深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但為時已晚,英國已經身處極度危險之中。

盡管透過發電機計劃,英國從鄧寇克成功撤回了超過30萬人,但這些人幾乎沒有攜帶任何武器裝備,全都被遺留在法國海灘上,無法產生戰鬥力。如果德軍順利登陸,英國恐怕將面臨滅亡的危險。

在這種情形下,英國必須竭盡全力將德軍阻擋在英吉利海峽之外。因此,即使明知用50艘老舊戰艦換取英國的海外基地對其極為不利,英國也只能選擇接受這一安排。

在1941年至1945年期間,盡管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向英國提供了大量的支援,但這些支持的條件往往十分苛刻,有些還直接威脅到英國的霸權根基,透出一種趁機撈取利益的感覺。

然而,此刻的英國本土因遭受德國轟炸而遭到嚴重的破壞,與其殖民地之間的聯系也被德國潛艇力量幹擾,憑借自身的生產能力,英國已難以支持戰爭,因此只能選擇忍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的實力進一步減弱,戰後已完全失去維持其霸權地位的能力。

然而,習慣於霸權並享受其紅利的英國,顯然不願如此輕易地結束歷史舞台。為了保持自身的影響力,英國唯一能做的就是與新的世界領袖——美國緊密結合,透過影響美國來延續自己的霸權。

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美國在政治經驗方面明顯不如英國,這為英國構想的實作創造了機會。

然而,如果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再次盛行,英國的霸權延續計劃將無計可施,最終難以實作。

為防止這種情況出現,英國應當利用美蘇之間的矛盾,制造對立,從而破壞兩國原本可能達成的戰後合作,使其關系轉變為敵對。丘吉爾只是這一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一名參與者。

然而,英國的此舉使歐洲再次成為對抗的前線,而西歐國家的軍事實力普遍不敵蘇聯,這導致他們只能依靠美國提供保護。

當一個國家的國防安全依賴他國時,它在政治上必然會向保護國妥協。

盡管美國的政治經驗相對較少,但它並不會輕易為他人犧牲自身利益。與英國的合作初衷是希望透過英國控制歐洲,從而增強自己的霸權地位。在英美之間出現利益沖突時,美國向來不會對英國手下留情。

在這段關系中,英國顯然處於被動地位,難以表現出強硬態度。更何況,英國的實力已經不足以維持其霸權,因此對於美國要求接手霸權的事宜,只能隨大流。

毫無疑問,英國的霸權逐漸轉移給了美國,這一過程是在「英美特殊關系」的框架下進行的,但這種轉移本身是不可避免的。

丘吉爾之所以能夠克制心中對美國的敵視,正是因為他早已洞察了這一現實,從而積極推動英美同盟,以盡最大努力為英國謀求利益!

資訊來源於

「反美的政治家」丘吉爾:「吐槽」背後是落寞與無奈 中國新聞網

探討英美「特殊關系」的內涵、實質及未來發展 林利民 美國研究

探討二戰後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 曾健敏

探討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 孫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