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訊息網10月31日報道(文/廖思維)米拉多銅礦位於「赤道之國」厄瓜多爾南部薩莫拉-欽奇佩省,鄰近秘魯,深處亞馬孫雨林之中,是厄瓜多爾規模最大的露天銅礦。該銅礦由銅陵有色集團與中國鐵建集團共同出資建設,2015年12月開工,2019年7月建成投產,投產後年采選礦石規模達2000萬噸。
記者日前從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出發,乘飛機前往該國第三大城市昆卡,再轉乘汽車,穿越安第斯山脈和一眾河流,行駛約4小時後終於抵達米拉多銅礦所在的通代梅鎮。隨著汽車緩緩駛入雨林深處,一座巨大的現代化礦山映入眼簾,綠底白字的標語上寫著「歡迎來到米拉多銅礦」。
當地居民找到致富之路
不同於礦山給人留下的溝壑縱橫的刻板印象,在米拉多銅礦營區,紅白相間的房舍整齊排列,交錯縱橫的小徑綠意盎然,珍奇鳥類的鳴叫在山林間回蕩。為保護開采區域內的動植物,營區不遠處修建了一處占地超過30公頃的植物園,內部配備動物救助站、有機垃圾堆肥區、噴播草種實驗和晾曬區等。據介紹,采礦前,要把開采區的植物移栽至植物園中進行保護,待植物園中的草種成熟,它們會被均勻噴播至開采邊坡,用於防止水土流失。
米拉多銅礦總裁朱學勝告訴記者,開采出來的礦石經破碎、研磨、浮選、脫水等程式後,最終會以銅精砂的形式包裝成袋,跨越大洋運輸回國。自2019年7月投產以來,米拉多銅礦已累計生產約45萬噸銅金屬、約7.5噸金、約110噸銀,全面實作達產達標。
隨著一袋袋精砂運往港口,當地居民也一批批走向富裕,米拉多銅礦生產活動直接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增長和就業。銅礦人力資源部經理法蘭西斯科·弗萊雷告訴記者,目前銅礦直接就業人員接近5000人,其中約97%的員工為厄瓜多爾人,包括相當一部份通代梅鎮本地居民。
阿方索·希門尼斯就是因礦致富的「幸運兒」之一。2016年機械專業畢業後,希門尼斯曾在一家當地企業擔任管理員,2018年入職米拉多銅礦後成為機械工,經過多年鍛煉,不久前已升任維修車間副主任。「車間很多器材是中國制造,剛來時因為不懂中文無法入手,每當遇到語言和技術難題時,中國同事總會耐心指導我。」希門尼斯說,平日裏他與中國同事總以「家人」相稱。
希門尼斯住在離米拉多銅礦約一小時車程的一個小鎮,那裏交通閉塞,人口稀少。「因為待遇不錯,去年我在基多買了一套公寓。」希門尼斯笑著說,以前他從未想過能在首都生活。
米拉多銅礦周邊有十個社區,土著居民舒阿爾人世代居住於此。穿越成片的香蕉林和玉米地,記者抵達位於雨林深處的米拉多社區。「十年前,社區通往外界的通道僅有一條土路,雨林降雨量大,道路常年泥濘難行。」社區主席佩德羅·薩寧比亞說。米拉多銅礦建成後,土路變公路,飲水、供電、互聯網等設施一應俱全,社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因位置偏僻、環境復雜,米拉多社區居民長期以來以農業和畜牧業為生,居民種植香蕉、玉米、木薯等作物,采摘後運往市裏售賣,再購買大米、食用油以及各種生活用品。2010年,社區居民家庭年收入僅有100美元左右。「以往農作物一年才獲收成,在銅礦技術人員的指導下,現在一年能收獲兩次了。」薩寧比亞說,如今社區家庭還養殖雞、鴨、羅非魚等,出售給米拉多銅礦後,月收入遠超以往一年的水平。
「被遺忘的小鎮」熱鬧起來
米拉多銅礦產出的銅精砂經卡車運往300多公裏外的馬查拉港口裝運,其中超過一半的卡車由「通代梅貨運公司」營運。記者走訪這家公司時,只見裝載著近30噸貨物的重型卡車接踵而至,稍作休整後便向鎮外駛去。公司總經理瑪麗亞·查查見證了通代梅這座「被遺忘的小鎮」近十年來的變遷。
「以前,小鎮在地圖上只顯示為一片綠色山林,沒有名字。」查查回憶道,公司成立之初,也只有三輛卡車。如今,「通代梅貨運公司」已與50多名會員建立合作關系,營運卡車超過100輛。「我從未想過生活會有如此大的轉變,更想不到一座銅礦竟將這麽多人的命運聯系起來。」查查說。
鎮長愛迪生·梅爾昌向記者介紹說,米拉多銅礦建成前,通代梅鎮常住人口僅有300多人,如今鎮上常住居民已超過1500人。
2023年11月,通代梅尾礦庫加高詳細設計獲厄瓜多爾政府批準;今年8月15日,巖土實驗室啟用,工程質素和礦山重要設施安全性得到保障;2025年7月,二期擴建專案將建成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