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歐洲政要密集訪華:中歐有話要說有話可說

2024-04-12國際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馬子倩 記者 蔣天
春日的中國陸續迎來多位歐洲政要。4月8日,來自歐盟和德國、法國、荷蘭、丹麥4個歐洲國家的氣候特使抵達北京,尋求與中方加強合作。此前3月底荷蘭首相呂特和法國外長塞茹爾內先後來訪,4月中旬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即將開啟中國之行。如果再算上去年年底先後訪華的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歐洲理事會主席妙思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以及比利時首相德克羅,這份歐洲訪華政要名單會更長。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執行所長陳旸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歐洲政要近期密集訪華顯示出,一方面,中歐「有很多話要說」,新冠疫情、俄烏沖突等事件發生對中歐關系產生了一定沖擊,雙方的一些誤解和偏見亟須透過溝通和交流進行化解;另一方面,中歐「有很多話可說」,中歐在經貿往來、全球治理等領域擁有廣泛的共同利益與合作基礎。
來訪歐洲高層背景多元
陳旸分析裏的中歐「有很多話可說」,直觀體現在紛至沓來的歐洲高層人員,有著不同的背景和負責領域。正如外交部長王毅4月1日所言,今年以來中歐各層級交往全面重新開機,各領域合作全面展開,歐洲對華理性認知在增多,對華合作意願在增強。
具體來看,荷蘭是歐盟內繼德國之後第二個對華貿易規模達千億美元量級的國家。3月27日,荷蘭首相呂特在同中方領導人會面時表示,「脫鉤斷鏈」不是荷蘭政府的政策選項,任何損害中國發展利益的行動也會傷及自身。荷方願同中方持續深化夥伴關系,便利人員往來,加強經貿、減少碳排放等領域合作,密切在二十國集團(G20)等多邊場合以及國際地區熱點問題上的溝通協調。
「與中國‘脫鉤’不可取」的表態,也出現在4月1日法國外長塞茹爾內在訪華期間舉行的記者會上。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此訪是塞茹爾內就任外長後首次訪華,也是他對亞洲地區的首訪。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介紹塞茹爾內中國之行的成果時表示,中法將繼續就重大國際地區熱點問題保持密切溝通,相互支持對方提出的多邊倡議,攜手應對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挑戰,為亂象頻生的世界註入更多穩定性。法方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方對此表示贊賞。
對於本周歐洲氣候官員「組團」訪華的情況,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形容說,「這是歐盟在氣候變遷問題上與中國展開多邊外交接觸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努力」。
近來,歐方領導人不斷對外釋放一個訊號:中國對歐洲是機遇而不是風險,是夥伴而不是對手。4月8日,德國政府發言人宣布,德國總理朔爾茨將於4月13日至16日存取中國,計劃先後前往重慶、上海和北京,日程覆蓋政治、經濟和社會等多方面內容。朔爾茨此訪是其本人自2021年12月就任德國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也是今年剛剛「晉升」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德國的領導人,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及本國連續8年最大貿易夥伴的存取。德國【商報】4月5日報道稱,德國企業高層正在爭相爭奪同行的機會,認為同中國合作對其業務至關重要。就在訪華前夕,4月8日,朔爾茨在TikTok平台一個名為「聯邦總理團隊」的賬號釋出了首則影片,由此成為繼法國總統馬克龍、美國總統拜登後,又一位進駐TikTok的西方領導人。有評論認為,這是德國向中方表達善意的舉動。
中美對歐戰略目標不同
歐洲高層密集訪華之際,正值中美高層互動和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訪歐、歐盟或將配合美國展開涉華半導體供應鏈審查。
4月9日,美國財長耶倫結束了為期6天的訪華之行。存取期間,耶倫數次重申不尋求中美「脫鉤」,評價「美中關系更穩定」,但同時也提到,她向中國高級官員表達了擔憂,稱「中國經濟的一些特點對美國和全球的負面溢位效應越來越大」。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4月4日大肆渲染中國經濟給美歐帶來的挑戰,聲稱「在中國非常高效的經濟制度面前,我們的經濟體正艱難生存」。
戴琪借此拉攏歐洲,提出中國所謂「非市場」政策將給美歐造成嚴重的經濟和政治損害,應透過適當的「反制措施」加以應對。作為美方主張推進的「應對」手段之一,4月5日,在為期兩天的歐盟-美國貿易和技術理事會第六次部長級會議後,美歐宣布將合作應對半導體產業中的幹預活動延長3年。會後發表的聲明顯示,美歐計劃共享關於所謂「非市場」政策與實踐的市場資訊,並就解決全球供應鏈扭曲的行動計劃進行協商。英國路透社稱,美歐認為所謂「非市場」政策和做法在中國盛行,因此雙方將共同應對中國。德國之聲網站還稱,上述聲明暗示歐盟可能將配合美國於去年12月展開的涉華供應鏈審查,並對歐盟企業采購中國制造的芯片情況展開調查。
去年以來,歐盟先後提出所謂「去風險」和「合作、競爭、夥伴」三重定位的對華立場。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分析說,歐美在經貿「保護主義」上正在出現協同,原因既在於東西方之間意識形態的分歧,更源於西方國家正在陷入經濟社會發展困境,收入不平等加劇嚴重影響其國內政治發展,部份政客將此歸咎於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利用低勞動力成本和所謂「政府補貼」造成搶占市場的「不平等競爭」。
但在陳旸看來,中美對歐有著不同的戰略目標,這使得美歐關系更多偏向「穩存量」,而中歐關系則著眼於面向未來,尋求發展增量。當前的歐洲深陷兩場沖突泥沼之中,同時擔心今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歐美關系可能會出現新的不確定性。不過,從歐洲渴望同時與中美進行溝通可見,其始終不希望在中美之間選邊站。
中國堅定不移對外開放
美國【大西洋月刊】4月7日發文稱,歐盟提出所謂對華貿易「去風險」一年以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工具」,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去年3月提出、今年3月透過的【關鍵原材料法案】和去年7月生效的【外國補貼條例】。陳旸表示,歐盟在制定法律方面是「老手」,擅長在國際法的一些灰色地帶上遊走,繼而導致歐盟委員會在「何為補貼」等問題上可能擁有過度的自由裁量權。
4月9日,歐盟宣布將對中國風力渦輪機供應商展開反補貼調查,調查將針對中企參與西班牙、希臘、法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風電開發專案。這是歐盟根據【外國補貼條例】發起的第三起針對中國的調查。英國【金融時報】稱,在此之前,歐盟已經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電動汽車和火車補貼展開了類似調查。
歐盟中國商會隨即發表聲明表示,歐盟委員會在反補貼調查中擴大「外國財政資助」概念,將很多不構成補貼的要素也視為補貼,要求企業短時間內提供大量材料,很多涉及商業機密,諸多做法嚴重影響企業的抗辯權利,損害中企利益。
談及中方的應對之道,陳旸建議,企業要加強與歐方溝通,對不合理的要求和調查積極透過有關仲裁機制進行申訴。
站在國家層面,「中國要堅定不移地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李向陽表示,中方要將戰略和對策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持續擴大國內市場規模,才可以提升西方所謂「去風險」或「去中國化」的機會成本,也會有效助力中企「出海」事業的發展。
本報北京4月11日電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