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情婦披露本拉登鮮為人知的私人生活,五位妻子各具魅力

2024-09-17國際

策劃「9·11事件」的恐怖襲擊,使得美國中情局為賓·拉登懸賞5000萬美元,他幾乎成為了現代最讓美國人困擾的恐怖分子之一。

2011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向全球宣布拉登已經去世,但與他相關的秘密依然吸引著眾多人繼續探尋。

如此一位令世界震驚的恐怖分子,對待感情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讓我們共同閱讀賓·拉登情婦所出版的【失落女孩日記】,探索這位「反美鬥士——恐怖拉登」的感情往事。

悲慘的妻子 賺錢手段

阿拉伯國家普遍存在一夫多妻的傳統,特別是在富裕的中東家庭中,這並不是什麽新鮮事。許多這樣的家庭裏,幾位妻子與丈夫之間甚至能和諧相處。

賓·拉登作為阿拉伯人,充分利用了一夫多妻的傳統,讓幾位妻子為他的「恐怖事業」奠定基礎。

賓·拉登的初任妻子是他的表妹那瓦伊,他在17歲時與她成婚,兩人可謂青澀戀愛。結婚後,這對甜蜜的夫妻迎來了他們的長子阿蔔杜拉。

對17歲的賓·拉登而言,這段婚姻充滿了熱情與美好,而在他父母看來,那瓦伊則是家庭進入上層政治圈的基礎。

人的野心會隨著欲望的增長而無限膨脹。在體驗到上流政治圈所帶來的權力後,賓·拉登清楚地意識到那瓦伊的影響是有限的,他迫切需要尋求更為堅實的基礎。

因此,賓·拉登決定利用父母的方式,繼續透過婚姻來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

自1974年與賓·拉登結婚以來,瓦伊為他連續生下四個孩子。她天真地認為,若能透過孩子來束縛丈夫的心,他們的婚姻便能夠維系。

終究是天意難違,當那瓦伊即將臨盆五胎時,賓·拉登對她說道:「我希望再娶一位妻子,然而你不必擔憂,屆時你依然是家中最受尊敬的女主人。」

盡管瓦伊心中充滿無奈,她仍然乖巧地點了點頭。

賓·拉登終於成功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赫蒂徹。為了確保兩位妻子能夠和諧共處,他費盡心思。

他對第一任妻子那瓦伊說道:「放下對赫蒂徹的敵意,和她好好相處,死後你將進入天堂。」

這給信奉伊斯蘭教的那瓦伊帶來了很大的安慰,她與赫蒂徹之間一直保持著和諧的關系。

赫蒂徹的外表看似只是一個普通教師,然而她實際上是來自敘利亞沙裏夫家族。

沙裏夫家族在當地享有很高的聲望,並且在教會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賓·拉登正是看中了這一點。

透過與沙裏夫家族的女兒結婚,賓·拉登在教會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在某些有心人的幫助下,他與敘利亞的恐怖組織建立了聯系,這為他後來的恐怖活動打下了基礎。

隨著事業的不斷攀升,賓·拉登身邊的女性也日益增多,其中有不少是主動前來投靠的。

常言道,年輕時若不追求風流韻事便是遺憾。在經歷了和赫蒂徹的熱戀期後,賓·拉登開始沈迷於外面的紙醉金迷,完全忽視了家中兩位妻子和孩子們的存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賓·拉登萌生了再娶兩位妻子的念頭。這一決定令他的第二任妻子赫蒂徹感到憤怒,二人的關系因此出現了裂痕。

盡管赫蒂徹千方百計地反對,賓·拉登最終還是將克海莉亞帶回了家。

克海莉亞是一位聾啞的教師,雖然她並沒有赫蒂徹那樣顯赫的家世,但她性卻雲和,賓·拉登對她待之也算寵溺。

一年後,作為賓·拉登的第一任妻子,那瓦伊為他再迎來了第四任妻子西哈姆。

這讓赫蒂徹底陷入瘋狂,曾經恩愛的一切湧上心頭,她無法忍受自己的丈夫竟是一位花心之人。

赫蒂徹滿懷悲傷地向賓·拉登提出了離婚,和他決裂後便返回了敘利亞。

赫蒂徹的離婚鬧劇顯然對賓·拉登沒有造成困擾,他完全沈迷於西哈姆的才華與美貌,對這位擁有博士學位的妻子倍加寵愛。

西哈姆憑借出色的文字能力,成為賓·拉登的特別助手,協助丈夫撰寫演講稿。

1999年,因赫蒂徹的分裂,賓·拉登的第二任配偶缺席,他決定再迎娶一位妻子。

賓·拉登這次希望能推進自己在中東的恐怖活動,他要求所娶的妻子必須是來自也門,並且要年輕且美麗。

賓·拉登接連結婚,這讓他的妻子那瓦伊感到不滿。無奈之下,他只能將此事完全交給助手薩伊德處理。

在賓·拉登的指示下,薩伊德前往宗教學校尋找新的妻子。

經過千挑萬選,年僅17歲的也門女孩阿邁勒最終脫穎而出。

當阿邁勒的父母得知女兒打算和一位超級富豪結婚時,他們完全不在意兩人之間的年齡差異,急於將女兒嫁出去。

他們擔心阿邁勒可能不願意順從地結婚,因此親自監督她與賓·拉登的婚禮,直至典禮成功結束後,兩人才回到也門。

歲月匆匆流逝,往日的風采已不復存在。雖然賓·拉登以前的幾位妻子與他關系融洽,但當這位17歲的新媳婦走進家門時,一切都已經不同。

賓·拉登常常偏愛新的妻子,完全不顧及其他幾位妻子的感受。

最終,瓦伊忍耐到了極限,帶著孩子與賓·拉登結束了婚姻,回到了沙特阿拉伯。

賓·拉登的家庭生活豐富多彩,幾乎可以制作成一部電視劇。那麽,他的恐怖事業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恐怖攻擊 美國的敵人

2001年9月11日,熙熙攘攘的紐約街道上,高級白領們匆忙地趕往工作。每個人都滿懷幹勁地向前邁進,以期待新一天的到來。

突然,一聲巨響打破了城市的寧靜,兩架飛機相繼撞擊了世貿組織的雙子塔,火光沖天而起。

緊接著,感受到危險來臨的民眾開始驚叫並四散逃離,整個城市頓時陷入一片恐慌。

更為嚴重的是,美國五角大廈也遭受了攻擊,恐怖分子的飛機竟然直接沖入了五角大廈內部,直擊美國國防的核心。

美國政府的高層官員釋出指令:「立刻實施緊急措施,這是一場針對我們國家的恐怖襲擊。」

此次恐怖襲擊令全球震驚,自以為高人一等的美國認為無人敢如此公開與其對抗。

經過美國情報機構的多方調查,他們確認賓·拉登是此次恐怖襲擊的主謀。

根據相關媒體的報道,這次恐怖襲擊中遇難的美國公民人數已達3000名,其恐怖程度令各國感到震驚。

這起震撼全球的「9.11事件」是美國歷史上遭遇過的最嚴重的一次恐怖襲擊。

美國政府公開表示:「無論賓·拉登藏身何處,我們都不會停止追蹤他,終究會將你找到。」

賓·拉登既然選擇公然挑戰美國的權威,必定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他憑借豐富的偵查經驗以及對中東地形的深入理解,隱匿於該地區的多個山區,甚至獲得了某些區域的庇護。

在長達十多年的賓·拉登追捕行動中,美國政府幾乎使用了當時所有的科技手段,包括衛星定位和高空偵查等。

有句話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面對美國政府幾乎是全方位的搜查,賓·拉登選擇完全不使用電話,並長期隱居在偏遠山區。

「抓捕拉登的行動」面臨了諸多挑戰,直到美國總統布殊下台,奧巴馬當選為新總統,這項任務依然令美國政府感到極為棘手。

就在大家普遍認為「抓捕拉登行動」已基本以失敗告終之際,一條關鍵情報改變了美國政府的不利局面。

美國中央情報局發現賓·拉登很有可能隱藏在巴基斯坦北部的一個小城鎮。

中情局的情報顯示,賓·拉登居住在阿波塔巴德的一處三層別墅裏。

這棟別墅非常牢固,賓·拉登幾乎不進出,周圍則有持槍的傭兵進行守衛。

更為棘手的是,這一行動並非在美國境內。如欲派兵逮捕賓·拉登,美國軍方首先需要獲得巴基斯坦政府的批準。

如果巴基斯坦政府拒絕合作,該如何處理?若中情局的情報存在偏差,這個人根本就不是賓·拉登,那麽貿然出手難免會引起警覺,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美國政府的高層官員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會上大家心存疑慮,紛紛對采取如此冒險的行動表示反對。

當時擔任美國總統的奧巴馬經過深思熟慮後表示:「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如果不去冒險嘗試,可能將永遠無法獲得。」

賓·拉登被視為美國政府的「重大威脅」,只要盡快處理掉他,奧巴馬在民眾心中的聲望將顯著提高。

相反,如果他失敗的話,奧巴馬在美國民眾心中的形象也會大幅下滑。因此,這對他來說是事關全部聲譽的一戰。

海矛之戰 存在諸多疑問

2011年4月29日,針對這次抓捕行動,白宮舉行了緊急會議,奧巴馬給這項行動命名為「海神之矛」,主要負責此任務的是美國三棲特戰隊第六分隊。

美國三棲特戰隊是全球十大特種部隊之一,由美國最優秀的士兵組成,通常被稱為「蛙人」,他們在爆破方面表現尤為出色。

2011年5月1日的深夜,三棲特戰隊員搭乘直升飛機飛抵巴基斯坦阿巴塔巴德上空。

此次「海矛之戰」的負責人輕聲提醒道:「我們只有一次機會,大家必須全力以赴。」

緊接著,直升機慢慢降落在別墅前,隊員們沿著繩索下來,在空地上集合。

2011年5月2日淩晨3點半,三棲特戰隊的成員用炸藥將別墅的大門炸開,這讓正在熟睡的賓·拉登驚醒了過來。

「為了遏制敵人的反撲,我們需要立刻采取行動。」活動負責人透過耳麥發出指令。

隊員們迅速進入別墅,逐一檢查一樓的房間,但未能找到賓·拉登。

「然後前往二樓進行搜查。」聽到耳麥中的指令,隊員們便向二樓進發。

在二樓的一間陰暗房間中,瘦削的賓·拉登正在進行最後的抵抗。

他手握槍支,與三棲特戰隊員們展開了一場生死較量。

最終,賓·拉登被當場擊殺。隊員們走上前,重新確認了死者正是他們多年來追尋的賓·拉登。

「目標已死亡,照片傳回。」隨著隊長的指令,賓·拉登的遺像被衛星發送回美國總部。

隨即,隊員們對賓·拉登的房間展開了搜查,以尋找恐怖活動留下的資料。

在獲取到相關資料後,三棲特戰隊的成員立刻撤離,因為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警覺,此次抓捕行動並未獲得巴基斯坦政府的批準。

隊員們迅速離開別墅,趕往直升飛機的著陸點,快速登記了賓·拉登的遺體和找到的恐怖資料。

接著,直升機的旋翼聲逐漸遠離別墅上空,朝阿富汗的軍事基地飛去。

「直升飛機已順利起飛,正在返航。」戰情室內,三棲特戰隊的隊長發言時,奧巴馬和其他官員終於露出了放松的笑容。

2011年5月2日清晨4時30分,直升機降落在美國位於阿富汗的軍事基地。成員們將賓·拉登的遺體擡入臨時搭建的帳篷內。

法醫迅速著手進行鑒定,利用指紋和DNA檢測等方法,從生物學的角度再次確認死者的身份為賓·拉登。

「身份再次確認,正確無誤。」奧巴馬接收到衛星電話傳來的資訊,隨後下達了最後的指令。

「遺體被送往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

2011年5月2日的清晨六點半,海浪沖擊著木板,東方的太陽緩緩地在海平面上升起。

海軍士兵在甲板上對屍體進行了初步清洗,隨後用裹屍布將其包好,幾名士兵一起將其擡到甲板的邊緣。

隨著士兵說出「願真主安拉賜你平靜。」,賓·拉登的遺體緩緩沈入水中。

在美國軍方宣布賓·拉登去世的訊息後,美國人民心頭的陰霾終於散去,象征著賓·拉登恐怖統治的時代宣告結束。

不過,隨著賓·拉登去世的訊息傳播,許多人開始產生疑問:

為何不將賓·拉登生擒,以迫使他透露其他恐怖組織的資訊?

為何美國軍方決定為賓·拉登進行海葬?這是否是在掩蓋某種事情呢?

歷經無數戰鬥的賓·拉登真的會如此輕易被捕嗎?

五位妻子所組成的復雜私生活以及拉登之死,仍然充滿疑問,至今仍有很多人展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