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印度態度大轉變,莫迪四年對抗後求和,背後原因引猜測

2024-10-25國際

印度一直存在著沒有大國的疾病卻患有大國的痛苦,甚至為了獲得歐美西方的利益而進行了讓步,對中國不停地采取行動。

但出乎意料的是,在金磚國家峰會舉行之際,印度突然向中國示好,甚至表示中印兩國邊境問題已經達成一致。

曾經那些堅持要與中國拼個你死我活的印度人,如今卻突然選擇求和,這難道是想要借助中國的東風實作自己的發展嗎?

與此同時,知名學者馬凱碩甚至提出,英國應該將五常席位讓給印度,這說明莫迪可能也在考慮五常的位置。

一夜之間,中印關系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如果說中國與印度之間最深的矛盾是什麽,那就是印度夢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

如今,本與中國關系緊張對立的印度卻突然改變了態度,與中國在爭議地區達成了協定,甚至表示要加深與中國的合作。

莫迪難道要徹底改革自己,要有所行動了嗎?

據相關媒體最近報道,中國和印度在喜馬拉雅地區已經達成一致協定,這在當前情況下實在是難能可貴。

因為目前正值中美博弈的關鍵時期,美國最希望在中國周邊制造更多紛爭點。

這樣一來,美國不僅可以介入中國與他國的矛盾,還可以對中國施加壓力,讓我們無法同時應對多方面的挑戰。

最終結果必然是我們在與美國的博弈中無法集中力量,只能再次做出讓步。

可以說,這就是美國最初的戰略意圖。

對於印度而言,由於中國與印度之間存在隔閡,因此與中國發生摩擦還能獲得西方支持,這有何不好呢?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與印度在邊境的爭端與菲律賓在南海與中國博弈的情況一樣,都處於十分敏感的階段。

在平常時候,無論是印度還是菲律賓,它們真的敢采取行動嗎?

我認為它們並不會輕易行動,一定是有幕後力量的支持和鼓勵。

對於印度而言,即使失敗了也只是保持現狀,但歐美投資卻是實實在在可以得到手的成果。

因此,在過去幾年中,隨著中美博弈的進行,我們可以看到印度經濟表現相當不錯,特別是印度股市更是屢創新高,突破了4萬億美元的門檻,其漲幅更是遠超印度經濟漲幅的幾倍。

可以確定,印度確實從中獲益匪淺。

在金磚國家峰會召開之際,印度一改常態,突然對中國示好,甚至以前無法達成的邊境協定也順利簽署,這讓人不禁懷疑,印度到底獲得了什麽好處,抑或在中國尋求什麽幫助?

與此同時,身為新加坡學者的馬凱碩揭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即力量的天平已經發生了傾斜,過去由G7主導全球經濟,而現在則更加傾向於金磚國家。

他認為G7已經是夕陽行業的俱樂部,而金磚國家則象征著朝陽產業。

這說明印度過去在兩邊獲利的平衡已被打破,而當前的印度則更加需要中國的幫助的幾個方面。

莫迪有求於中國。

當被問到當今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時,毫無疑問美國首當其沖,但對於最大的工業體系,中國無疑也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對於印度來說,如果它想發展,是否可以依賴美國這一鄰居呢?

實際上,如今的印度已經站在了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

長期以來,人們常說,由於中國與印度都是人口大國,因此印度要想發展就必須搶占中國的制造業份額。

這樣一來,中國與印度必然會陷入競爭與沖突之中。

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許多人只是將印度的前景與當前的中國進行對比。

盡管印度人口眾多,但真正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人口數量卻寥寥可數。

在過去,中國與印度在制造業領域或許還會有競爭的可能性,。

但今天,印度的競爭對手並不是我們,而是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和印尼等。

他們擁有相似的生產力結構和模式,而我們在產業升級過程中已經逐漸拉開了差距。

因此,可以說中國與印度在制造業領域的競爭並沒有想象中那麽激烈,相反,印度與其鄰國的競爭卻愈加激烈。

印度若想在這時取得勝利,就必須爭取到中國更多的投資。

否則,在國際競爭中,中國在東南亞國家的投資必然會削弱印度的競爭力。

此外,盡管目前印度的出口很強勁,但其出口產品所需的大量原材料卻來源於中國。

印度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主要是因為它們建立在中國強大的產業鏈基礎上的。

馬凱碩也指出,印度當前的任務是融入國際市場,甚至加入RCEP,並且還要融入中國的產業鏈。

因此,可以說,莫迪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讓印度可以從中國那裏獲取產業轉移的福利,以鞏固印度的制造業和工業基礎,從而促進印度經濟的增強。

除了這個之外,印度也不會放棄加入常任理事國的夢想。

馬凱碩甚至提出,鑒於英國實力的衰退,五常席位應該讓給印度。

隨著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的逐步完善和擴充套件,未來在國際社會中必將扮演重要角色。

與此同時,隨著西方社會的逐漸衰退,以及美國影響力的消退,英國的下一步走向無疑將成為關鍵因素。

因此,可以確定,印度目前選擇靠攏中國並非毫無目的。

促進第三世界的全面發展,正是我們願意看到的。

然而,與印度的合作需謹慎行事。

畢竟,印度一直有著只想著獲取利益而忽視自身付出的特點。

過去印度所做的事,我們都是銘記在心的。

因此,在進行合作的同時,核心技術的掌握上必須謹慎小心。

對此,大家有什麽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