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表現愈發引人關註。曾經與中國關系密切的印度,如今在莫迪的領導下,正在逐漸疏遠中國,甚至在金磚四國和上合組織等多邊機制中,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冷淡態度。屢次缺席上合會議、拒絕人民幣交易,加大中國投資審查,種種跡象表明,印度正在走上一條與中國漸行漸遠的道路。
莫迪對「金磚」態度冷淡:與西方熱絡,背離鄰國
在今年7月舉行的上合組織會議上,莫迪因行程沖突未能出席,而印度外長蘇傑生再次充當了代言人。這本可以理解為個別的外交安排,但接下來10月即將召開的上合會議,莫迪或再次缺席的訊息已經引發輿論熱議。盡管巴基斯坦向莫迪發出了誠摯的邀請,印度國內媒體如【印度時報】則紛紛推測,基於印巴之間的緊張關系,莫迪很可能再次選擇避開此次會議。
實際上,這一系列的表現透露出莫迪對多邊組織態度的冷淡,尤其是在中國影響力逐漸增強的上合和金磚框架內。印度已經顯露出與這些多邊機制保持距離的傾向,取而代之的是對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表現出的熱絡姿態。莫迪在俄烏沖突中,雖然與普京私下有「偷偷輸血」之舉,但卻絲毫不影響他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熱情擁抱,並積極與白宮保持緊密聯系。
在這一過程中,印度逐漸顯現出「慕強」態度,尤其是在面對歐美國家時,這種傾向尤為明顯。相比之下,印度對於鄰國中國的態度則顯得格外冷淡,甚至可以說是刻意回避。或許在莫迪眼中,中國太包容,因此不必費力維持中印之間的友好關系。
印度的膨脹野心:經濟預期樂觀,貨幣地位卻難稱雄
隨著印度國內經濟增長的穩步提升,莫迪對國家未來的信心也在不斷膨脹。據印度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4年印度的經濟增速有望達到或超過7%,並且預計到2027年,印度有可能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對於印度的經濟潛力,華爾街甚至更為樂觀,預言到2075年印度可能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然而,現實並非如數據預測那般簡單。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經濟實力不僅僅體現在GDP增速上,貨幣的國際地位同樣至關重要。美國的經濟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元的全球流通性,而印度盧比的國際影響力則遠遠無法與之相比。
中印關系的岔路口:莫迪的外交困境
隨著中印關系逐漸陷入停滯,莫迪政府對於中國的態度愈發復雜。盡管印度依舊對中國商品有強烈的市場需求,但雙方的貿易逆差卻在不斷擴大。2024年9月13日,印度外長蘇傑生公開表態,聲稱印度並未對中國關閉大門,但這與印度政府加大對中國投資的審查以及拒絕人民幣結算等做法顯然不符。
實際上,印度對中國供應鏈的抵制,更多是出於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擔憂。印度雖然試圖透過與西方的合作來打破這一局面,但在高科技領域,莫迪政府遲遲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相比之下,中國在科技、基建領域的成就已經令全球矚目,而印度想要在這一點上超越中國,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甚至在某些領域,印度已經顯露出難以與中國抗衡的跡象。莫迪盡管表現出對中國技術的排斥態度,但印度的經濟顧問納格斯瓦蘭也曾坦言,印度未來不可能完全擺脫中國供應鏈的影響。
印度的選擇:與中國合作是明智之舉
在外交舞台上,莫迪顯然有他自己的想法。然而,這種過於追逐西方利益、忽視鄰國合作的外交策略,最終可能會讓印度付出沈重的代價。盡管莫迪對金磚四國和上合組織表現出冷淡的態度,但這些組織的全球影響力不容忽視,尤其是中國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
面對中印之間日益擴大的貿易逆差以及印度經濟的現實困境,莫迪應該認識到,改善與中國的關系不僅有助於緩解當前的外交壓力,更能為印度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機遇。畢竟,經濟合作才是全球化時代各國發展的必由之路,印度若一味地追隨西方勢力,終將錯失與中國共同發展的良機。
從中國的角度看,印度是否結束金磚或上合組織,並不會對中國產生太大影響。相反,若印度無法及時調整對華政策,最終受損的可能只有印度自身。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莫迪政府若能拋開偏見,積極推進與中國的合作,或許才是印度實作經濟騰飛的關鍵。
結語
莫迪的膨脹野心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印度崛起的可能性,但這種過於激進的外交策略,可能會讓印度在國際舞台上陷入孤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經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已經不容忽視。莫迪政府若能重新審視中印關系,積極尋求合作,才有望在全球化時代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