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內塔尼亞胡抗議者占領國會!議長警告零容忍,民主黨人集體缺席

2024-07-26國際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註」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樣的故事瞬間

文|艾力斯看世界

編輯|艾力斯看世界

華盛頓特區的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緊張氣氛。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即將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卻意外引發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政治風暴。

民主黨人集體缺席、抗議者占領國會、共和黨強硬回應......這場看似普通的外交存取,正在撕裂美國政壇,也讓中東局勢的復雜性再次浮出水面。

內塔尼亞胡的專機剛一降落在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就掀起了一場政治旋渦。

這哪裏是什麽友好存取,分明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外交戰爭。

根據外交圈內部訊息,這次存取原本被設計為以色列與美國關系"回暖"的標誌性事件。

然而,現實給了所有人一記響亮的耳光。

就在內塔尼亞胡抵達的第二天,數百名親巴勒斯坦抗議者占領了國會眾議院議員辦公室所在的坎農大廈圓形大廳。

他們身著印有"不以我們的名義"的紅色T恤,高呼"讓加沙活下去"。

這些抗議者要求什麽?他們要求美國政府立即停止對以色列的軍事援助。

這一幕不禁讓人聯想到2021年1月6日國會山騷亂事件,再次暴露了美國社會深層次的分歧。

更令人瞠目的是,以副總統卡瑪拉·哈裏斯為首的 至少22名 民主黨議員選擇集體缺席內塔尼亞胡的國會演講。

這種"史無前例"的舉動,無疑是對以色列政府政策的一記重拳。

知情人士透露,民主黨內部就是否出席內塔尼亞胡演講一事曾進行激烈辯論。

最終,包括伊莉莎伯·沃倫、伯尼·桑德斯在內的多位重量級參議員選擇了缺席。

他們的理由是什麽?主要集中在兩點:

  1. 指責內塔尼亞胡政府在加沙走廊制造"人道主義災難"。
  2. 批評其在解救人質問題上不作為。

這一決定背後,折射出美國國內對以巴問題態度的顯著轉變。

長期以來,支持以色列一直是美國兩黨的共識。

然而,隨著新一代美國人對中東問題認知的改變,以及社交媒體時代資訊傳播方式的革新,這一共識正在被打破。

面對民主黨的"抵制",共和黨人選擇了強硬回應。

眾議院議長米克·莊遜宣布將對國會大樓內的任何騷亂采取"零容忍政策",並增加演講期間的警力部署。

這一表態不僅針對抗議者,更是對缺席的民主黨同僚的無聲警告。

與此同時,共和黨總統提名人當勞·特朗普也借機表態,宣布將於本周五與內塔尼亞胡會面。

這一舉動無疑是在向其支持者傳達明確訊號:在以巴問題上,共和黨將繼續堅定支持以色列。

拋開黨派之爭,內塔尼亞胡此訪背後實則是一盤更大的地緣政治棋局。

在中東地區,隨著沙特阿拉伯與伊朗關系解凍,以色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內塔尼亞胡急需美國的堅定支持,以維持其在中東的影響力。

然而,拜登政府正陷入兩難境地。

一方面,美國需要以色列這個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另一方面,國內日益高漲的親巴勒斯坦聲音也不容忽視。

如何在這兩者之間尋求平衡,將是考驗拜登外交智慧的關鍵。

值得註意的是,就在內塔尼亞胡訪美前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曾就巴以沖突表態,呼籲國際社會"秉持公平正義,推動巴以和談盡快重新開機"。

這一表態雖然措辭溫和,卻彰顯了中國在中東事務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

未來,我們或許將看到中國在巴以問題上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未來走向:懸而未決的和平之路

內塔尼亞胡此訪無疑將在美以關系中留下濃重的一筆。

然而,這場風波的影響遠不止於此。

它揭示了巴以問題的復雜性,也凸顯了國際社會在解決這一歷史遺留問題上的分歧與無力。

展望未來,巴以和平行程依然充滿變數。

一方面,以色列國內對內塔尼亞胡政府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另一方面,巴勒斯坦人民的處境仍然艱難。

在這種情況下,兩國方案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

然而,危機往往孕育著轉機。

也許,正是這次充滿爭議的存取,能夠推動國際社會重新審視巴以問題,尋求更加公平、可持續的解決方案。

網友熱議:多元聲音交織的輿論場

這件事情很快就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有網友認為:

"內塔尼亞胡這次訪美簡直是自取其辱。民主黨集體缺席,抗議者占領國會,這哪裏是什麽外交存取,分明是一場政治災難。"

也有網友表示:

"美國政壇的分裂程度令人震驚。即便在涉外事務上,兩黨也無法達成共識。這對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都是巨大打擊。"

還有網友分析道:

"這次事件反映出美國國內對以巴問題態度的顯著轉變。新一代美國人對中東問題的認知已經不同於過去,這可能會影響美國未來的中東政策。"

一些網友則關註到了中國的角色:

"中國在巴以問題上的表態很有意思。雖然措辭溫和,但明顯在試圖擴大自己在中東事務中的影響力。未來中國可能會在這個問題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也有網友從人道主義角度發表了看法:

"無論政治立場如何,我們都不應該忽視加沙走廊的人道主義危機。國際社會需要采取更多行動來幫助那裏的平民。"

一些網友則對和平前景表示擔憂:

"看來兩國方案越來越遙不可及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似乎都沒有足夠的政治意願來推動和平行程。國際社會需要重新思考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內塔尼亞胡的美國之行,猶如一面照妖鏡,照出了美國政壇的分裂、中東地區的動蕩,以及國際秩序的變遷。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外交戰爭中,每一步棋都可能影響全球格局。

面對如此復雜的國際局勢,我們不禁要問:和平與正義,究竟孰輕孰重?

在利益與道德的天平上,各國又該如何權衡?

也許,答案並不在某個強國的決策中,而在於全人類的共同智慧。

讓我們拭目以待,看這盤跨越大洋的國際棋局,將如何演繹出下一幕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