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理解沙利文訪華與中美關系,應有超越「獲得多少成果」的視角

2024-08-31國際
8月27日至8月29日,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來華存取,與中方舉行新一輪中美戰略溝通。在此期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分別會見了沙利文。29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禮節性會見沙利文。如此密集的高級別會見,自然廣受國內外各界關註。
8月29日晚,外交部北美大洋洲司司長楊濤就沙利文訪華向媒體吹風時表示,中美雙方都認為,此輪戰略溝通是坦誠、實質性、建設性的。楊濤說,此次戰略溝通中,雙方梳理了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以來落實兩國元首重要共識取得的進展,同意繼續加以推進。雙方還達成了一些具體共識。這些新成果將有利於雙方一道朝著「舊金山願景」排除幹擾、克服障礙,共同推動中美關系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沙利文訪華期間,美國【外交政策】網站的報道提出:中國想得到什麽?與此同時,報道詳細列出了沙利文訪華為美國帶來的「一些成果」,如應對氣候變遷、兩軍溝通交流等。從相關內容之中,可以看到一種典型性的思維模式,即非常習慣於用「得到什麽」來衡量某一事件的價值。可是,這樣的思路合理嗎?合適嗎?應當如何理解和評價沙利文此次訪華的意義?
註重成果,超越成果
實際上,沙利文訪華的意義,應當置於中美關系乃至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廣闊背景之下,方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國外有媒體在報道習近平主席會見沙利文時,用「意外」一詞來形容此次會晤。從實用主義、甚至功利主義的視角出發,確實有可能感到意外。然而,如果真正理解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悠久傳統,以及推動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層理念,就不會對此感到意外。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中美作為兩個大國,應該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成為世界和平的穩定源和共同發展的推進器。」
循著這樣的基本理念,就會看到中方邀請沙利文來華,以及與此相關的種種舉措,其用意並非僅限於取得某些具體成果,而是在註重實效的同時,更加關註兩國關系大局乃至於和平發展大局。就沙利文訪華而言,此次戰略溝通是建設性的,具有實質意義,並且取得了相應的共識與成果。這一事件也反映出:中國不僅註重大國外交的具體成果,更註重大國關系與世界格局的穩定。正是以此為出發點,中國開展大國外交的立意和舉措得以呈現。
成果需要努力,更需要智慧
從中美兩國的正式聲明以及公共輿論反應來看,盡管各有側重,但雙方對沙利文訪華的成效均有相當程度的認可。這樣的成效自然有其來由。一方面,它離不開從政府到社會、各部門及各層次之間的協調和努力。另一方面,這些努力背後蘊含著大國外交的智慧。前者通常體現於諸多事項,後者則往往不易被察覺。
那麽,何為大國外交的智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戰略視野的清晰和準確。其二是對自身及他者(或者說外部世界)的恰當認知。仍然以沙利文訪華為例:首先,此番雙方溝通的成功,固然得益於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之後有關團隊的持續努力;但在種種努力和投入之中,對戰略的重視則顯得不可或缺。就中方而言,盡管面臨諸多壓力和挑戰,但基於對中美關系之戰略要義的深刻理解,中方推動雙邊關系企穩向好的積極能動性,並沒有因為若幹突發性事件的影響而動搖。也就是說,中國以「胸懷大局」的氣量,認真考慮如何方能有效促成中美關系的穩定和發展。這裏的大局,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大局,同時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局。能夠從這樣的大局出發,是謂戰略視野的清晰和準確。
其次,對自身及外部世界的恰當認知,亦是大國外交智慧的體現。中國之所以能在處理中美關系時做到恰如其分、不卑不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彼此國家發展階段、核心利益、社會心態等關鍵點的認識和理解。有這樣的理解作為基礎,就不會輕易被突如其來的逆風如極端主義思潮或情緒所左右。面對各種非理性的對立、遏制甚至打壓時,就能夠根據事實,以及國際社會公認的規範和準則作出判斷和回應,既不縱容對方的錯誤行徑、委曲求全,也不重蹈對方的覆轍、用對方的錯誤懲罰自己。
中美關系的未來演進趨向
沙利文訪華雖已結束,但中美關系仍在路上。展望未來中美關系的演進,可做出如下三點推測。
首先,中美雙邊關系中的戰略內容及相應分量有望更趨鞏固。【紐約時報】近期報道稱,「盡管美國外交政策面臨不確定的未來,拜登政府仍在謀求進一步深化其對華戰略。」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篇報道則稱「美國對華政策仍是拜登政府的優先方向」。隨著中國綜合實力及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穩步提升,美國政府越發意識到,如果繼續一廂情願地看待中國,只會更多地導致事與願違。在此背景下,以戰略性、全域性的眼光,如實理解雙邊關系及互動,可能是未來美國擬定對華政策方針時的著力點之一。
其次,中美雙邊關系中的認知不平衡狀況有望得到改善。所謂認知不平衡,主要是指美方對中方的認知理解程度往往遜色於中方對美方的理解程度。這一狀況有著復雜的歷史和現實淵源,但究其要者,美方的霸權心態可能是主導因素之一。美國已經習慣於居高臨下地俯視世界、俯視他國,以至於當世界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時,美國不僅難以轉換視角,甚至有意無意地排斥現實、拒絕承認世界格局的轉變。近些年來,「知華派」在美國對華政策決策圈內影響力的衰微,即是一個代表性例證。不過,美國政府的對華政策實踐也越來越有力地表明了如下事實:知華是必需,而不是選項。緣此之故,中美雙邊關系中的認知不平衡狀況,有可能在未來得到一定程度的校正。
再次,中國在處理中美雙邊關系時的戰略定力將得以延續乃至鞏固。關於這一點,既有此前事實作為支撐,也有當今時勢特征作為佐證。就前者而言,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會見沙利文時指出的,中國的對外政策公開透明,戰略意圖光明磊落,保持著高度連續性和穩定性。這意味著,中國在處理雙邊關系時將繼續以冷靜客觀的態度,依據事實和國際社會公認的規範及準則而做出選擇。
就後者而言,今年7月,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院士、資深外交官馬凱碩在阿聯酋戰略研究中心談及中美關系時指出,美國無法遏制中國崛起。英國【金融時報】近期報道指出,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在增加。這些訊息無疑表明,中國發展自有其強大的內在動力。事實上,中國對於自身發展道路一貫有著相當程度的信心。深知大國擔當及使命的中國,必將以有條不紊、穩步前行的姿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孫伊然,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孫伊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