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俄烏沖突,俄羅斯所面臨的挑戰,如何單槍匹馬應對整個北約的壓力

2024-04-13國際

俄烏沖突猶如一場震撼全球的地殼運動,顛覆了原有的世界格局。盡管俄羅斯在戰場上占據主動權,其國內卻暗流湧動,彌漫著深深的憂慮情緒。

其中,反對派領袖羅戈夫擲下一枚震撼彈,預測若俄羅斯戰事不利,昔日帝國或將面臨重蹈蘇聯覆轍的風險,裂變為眾多獨立國家。韃靼斯坦等聯邦主體的未來獨立傾向,如同潛藏的火山口,隨時可能噴發出分離主義的烈焰。

羅戈夫的預言雖無法即刻證實,但從動蕩不安的中亞和高加索地區,到俄羅斯周邊的頻繁挑戰,再到日本的伺機崛起,反俄力量正悄然集聚,不斷擴大影響力。而在俄羅斯內部,既有渴望鐵腕政策的「皇俄派」,又有向往與西方修好的親美派,在普京政權下伺機而動,等待時機。

這場猝不及防的俄烏沖突,宛如一聲驚雷,喚醒了俄羅斯周邊國家,尤其是哈薩克等國的警覺之心,也撕碎了俄歐聯手對抗美元霸權的戰略藍圖。與此同時,它為日本帶來了復興舊夢的契機,令其覬覦南千島群島的野心再度燃燒。

在這場大變局中,至少有三件引人深思之事。首先聚焦於亞美尼亞的選擇戲劇:隨著新一輪沖突在俄新社鏡頭下的曝光,亞阿兩國互相指責對方挑起戰火,真相在迷霧中難以辨識。

關鍵時刻,法國宣布向亞美尼亞伸出軍事援手,歐盟慷慨許諾2.7億歐元援助,美國亦承諾給予6500萬美元支持。面對俄羅斯的警惕與勸誡,亞美尼亞卻堅定地向美歐投擲橄欖枝,雖未選擇徹底投入北約懷抱,卻積極尋求成為歐盟成員國。

亞美尼亞與美歐關系升溫的背後,揭示了俄羅斯因現實困境而顯露出的力不從心。在前次納卡戰爭的災難性失利中,駐紮亞美尼亞的俄軍未能及時介入,這深深刺痛了亞美尼亞的信任底線。

於是,亞美尼亞開始嘗試掙脫傳統盟友的束縛,熱情擁抱西方陣營,力求在國際舞台上找到新的平衡點。

哈薩克則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調整外交步伐。盡管普京曾在該國遭遇亂局時出手相助,穩固了托卡耶夫政府的根基,但俄烏沖突的升級使得哈薩克愈發警惕成為下一個烏克蘭的命運。

托卡耶夫巧妙地遊走在東西方之間,一方面與吉爾吉斯共築新的聯盟壁壘,另一方面從裏海打通石油出口通道,並向美國承諾不助俄規避制裁,試圖透過靈活策略確保國家利益最大化。

坊間甚至流傳著一種揣測,聲稱俄羅斯未來的戰略棋局中,哈薩克或是亞美尼亞可能成為潛在的焦點,盡管這種猜測並未得到官方確認。

確實有一股俄羅斯內部聲音指責哈薩克忘恩負義,亞美尼亞投靠美歐乃是對俄羅斯忠誠度的背叛。長久以來,俄羅斯視高加索與中亞為其不容侵犯的後花園,如今這片區域的微妙變化,無疑在挑戰著這一固有認知。

第二幕劇情中,美國意圖借助軍事保障的承諾來鞏固日本對其的忠誠。拜登總統在美國本土,面對來訪的岸田文雄首相,直言不諱地強調,針對伊朗揚言襲擊以色列之舉,美國對以色列的安全保證堅如磐石,美國誓將捍衛以色列免受任何威脅。

此番表態看似是對以色列的直接回應,實則字裏行間巧妙傳遞給日本一個強烈訊號:只要日本作為美國忠實盟友,從全域出發協力維護美國利益,美國便絕不會在關鍵時刻將其棄之不顧。

世人皆見,無論是在經濟底蘊還是潛在軍事力量方面,烏克蘭與日本之間的鴻溝顯著且難以跨越。倘若日本果真在關鍵時刻對俄羅斯背後施以致命一擊,美國自然是樂見其成。

另一邊,北約的新晉成員國芬蘭,以及與俄羅斯積怨頗深的波蘭與格魯吉亞,已然成為俄羅斯心頭揮之不去的隱患。設想一旦俄軍在烏克蘭戰場遭受重大挫敗,俄羅斯恐將面臨眾敵環伺,陷入孤立無援的窘境。

第三重危機,則源自俄羅斯內部的暗潮洶湧。那些活躍在俄邊境、蓄意挑起事端的武裝力量,諸如「俄羅斯自由軍團」與「西伯利亞營」,成員多為俄羅斯裔,不僅具有不容忽視的實戰能力,更背倚美歐及烏克蘭的支持。

他們的目標直指俄羅斯心臟,企圖借機引發社會動蕩,從而顛覆普京統治俄羅斯的局面。

與此同時,國內兩股對立勢力劍拔弩張:「皇俄派」秉持擴張主義思維,鼓吹對烏克蘭采取大規模淪陷性手段;而親美派則寄望於尋覓時機緩和沖突,不願徹底與美歐翻臉。

相對而言,普京保持著難得的冷靜與理智,深知美國並非可靠盟友,同時也抗拒以瘋狂復仇的姿態對待烏克蘭。一旦俄羅斯政局出現劇變,現有的微妙平衡或將瞬間傾覆。

作為二十多年穩坐權力巔峰的強人,普京心中明白,危機如同無形的陰影籠罩在俄羅斯廣袤的土地之上,深知俄羅斯經不起失敗的代價。

他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單槍匹馬應對整個北約的圍堵壓力,同時又要竭力平息後院的烽火狼煙,這無疑是艱難而又嚴峻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