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日本提前謀劃應對太陽能電池板報廢潮

2024-07-10國際
參考訊息網7月10日報道 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8日報道,太陽能電池板的報廢高峰即將到來。東日本大地震後太陽能發電的快速普及正在產生反作用力,大批電池板將在2035年前後達到使用年限。日本政府已經開始研究如何強制回收電池板以促進迴圈利用,但有關如何防止非法傾倒報廢電池板、電池板拆除後如何繼續發電業務等對策,仍處於探索階段。社會正在為沒能提前布局而付出代價。
從事太陽能電池板回收業務的東京電力技術公司負責人感嘆道:「電池板制造商首先考慮的是生產和銷售,而不是報廢處理的問題。」
要想從使用過的電池板中分離出玻璃、塑膠、鋁等資源,需要較高水平的技術。由於電池板含有鎘、鉛、砷、硒等有害物質,回收再處理也是一項挑戰。
2012年日本政府實施的上網電價補貼(FIT)制度,成為日本國內普及太陽能發電的契機。高額補貼刺激了企業和家庭的新裝機需求,受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FIT制度的出台也有助力可再生能源普及的意圖。
僅2012至2013年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就達880萬千瓦,相當於八九個核電機組,是近年來每年裝機容量的近兩倍。電池板的使用壽命通常在20到30年,預計從FIT開始實施的20年後,也就是本世紀30年代,將迎來報廢高峰。
經濟產業省預計,報廢的電池板可達每年17萬至28萬噸,環境省的數據為50萬至80萬噸。雖然兩個部門的數據差異較大,但每年十幾萬噸的量肯定是有的。
目前填埋仍然是主流的報廢處理方式。但是工業廢物的最終處置場所本就有限,全部填埋並不現實。除考慮到環境影響外,從經濟安全的角度出發,日本為了回收重要的稀有金屬,也需要在回收利用方面投入更多努力。
政府計劃最早於2025年的通常國會會期內送出相關法案,對強制回收做到有法可依。但是,實作這一目標也面臨諸多障礙。
最大的問題是回收成本。回收處理的費用是填埋的兩倍,一旦成為強制性規定,勢必將由發電企業承擔。
資源能源廳2019年的調查顯示,設立有太陽能電池板報廢資金的發電企業不足兩成。2022年雖然對相關企業做出預設報廢資金的強制要求,但一旦禁止填埋,必然帶來費用激增。強制回收可能導致部份無良業者更多選擇非法傾倒報廢電池板,那樣的話就得不償失了。
在全球範圍內,歐洲在強制回收方面先行一步,但很多國家尚未出台相關規定。而且,統一電池板的規格、建立關於有害物質的數據庫等國際規則的制定也不可或缺,這樣才能實作順暢回收。
此外,為應對即將到來的報廢高峰,還需要建立暫時性的保管場所、培養擁有從電池板中回收可利用資源的技術的企業,這些都是需要解決的課題。
FIT一開始設定的上網電價為每度40日元(約合0.25美元),大大高於海外市場價格,由此支撐了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普及。相對容易安裝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在日本電力構成中的占比已經擴大至9%,在帶動可再生能源普及方面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也有人指責一些地區為了發展對環境友好的太陽能發電,存在毀林開山等負面結果。
從2024年4月起,宮城縣開始向同時從事森林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企業征收「地區共生促進稅」。2021年靜岡縣熱海市發生的泥石流災害,就是從安裝太陽能電池板的區域最先開始的,這促使當地修訂了【堤岸監管法】,以加強監管和懲罰力度。
強制回收等監管規則的加強將導致企業成本大幅上漲。由於繼續開展業務可能面臨的不利局面,在現有電池板報廢後,預計會有從業者選擇結束這一行業。如果到了30年代企業紛紛結束,好不容易擴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可能出現重大缺口。
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首席顧問河本桂一指出:「需要為打算長期從事太陽能發電業務的企業提供某種激勵或關照。」日本應積極采取措施,防止未來太陽能電池板大規模報廢引發太陽能發電企業倒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