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加入北約僅4個月,瑞典在北約峰會前夕,釋出安全報告抹黑中國

2024-07-12國際

瑞典在三月七日獲得了32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批準之後,緊跟美國的腳步,在其參加北約僅僅四個月的時間裏,就發表了一份針對中國的「安全報告」。中國在瑞典使館的一位女發言人就這一事件發表了一篇文章,概括了五個方面的問題。

總體而言,「安全報告」鼓吹「中國威脅論」,指控中國打破國際秩序,詆毀烏克蘭政策立場,聲稱中國核能發展會影響戰略穩定,詆毀中國的政治體制和發展模式,煽動瑞典必須降低對中國的影響。大使在指出這些問題之後,要求瑞典以客觀、理智的態度對待中國及中國的發展,不要再散播一些對中國不利的言辭,多為中瑞之間的友誼與合作做出貢獻。

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瑞典在其安保報道中將大量「罪名」套用到中國頭上,但那些「罪名」根本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例如,中國對烏克蘭的方針是一貫的,我們要求相關方面負責地把事態冷卻下來,為早日實作停火和政治解決創造有利的環境。這一立場在100多個國家中獲得了正面反應,匈牙利首相歐爾班最近對中國進行了一次存取,瑞典的指控毫無根據。

譴責中國「擴大核武器威脅到了戰略的穩定性」,似乎更多的是一種來自於西方的自大。首先,目前全球最大的核武器不是中國,美國的核武器無論從品質還是從數量上都是中國的,所以瑞典更多的是譴責美國而不是譴責中國;第二,中國一向對自己的核武器非常嚴格,瑞典是怎麽知道中國擁有多少核武器的?如果不能確定中國有沒有發展核武器,那就更不可能了。

六月中旬,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林劍就此問題作了特別答復,他指出,中國實行「不率先動用核武器」的方針,把自己的核部隊保持在符合本國安全需求的最低限度內,絕不參與任何一種核軍備競賽,也不會對其他國家造成威脅。

在「安全報告」中,瑞典必須降低與中國相關的危險,已經偏離了實際情況。瑞典和中國之間大約有4,400多米的距離,很難設想中國和瑞典之間有什麽「地理政治上的危險」,而且也沒有什麽經濟危險。根據海關部門的統計,中國對瑞典的進口和出口總額達到了1325.09億美元,而瑞典仍是中國最大的北歐國家。相反,瑞典更應該考慮的是,在對中國進行「脫鉤斷鏈」的情況下,該如何應對。

七月九日到十一日,在華盛頓召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75周年首腦會議上,三月剛入盟的瑞典將是其中一個重要人物,而且這次首腦會議還將就中國問題進行大量的探討。在這種情況下,瑞典發表了一份針對中國的「安全報告」,其目的就是為了顯示對美的支持,給北約「龍頭大哥」美國獻上「投名狀」。關於報道的真實性,美國和瑞典的政治家們並沒有太多的顧慮,因為在發射之前,他們經常會在射擊之前瞄準目標。

美國人對此早已習以為常,而瑞典則仍有回頭的余地。一九五○年,瑞典沖破種種障礙,率先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國率先簽署了【投資保障協定】,雙方建立了悠久的友誼。瑞典應該抓住這個機遇,避免一味地跟隨美國的「抑華」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