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一輪的巴以沖突,年輕人透過各種渠道了解了以色列這個國家。作為一個二戰後透過移民建立起來的新國家,以色列和猶太人是繫結在一起的。
按照以色列的回歸法,只有血緣上被認可為猶太人,才有資格歸化成為以色列公民。從以色列建國的歷程看,多數回歸以色列的猶太人都來自歐洲。
而在中國的開封,多年來也活躍著一支人數不多的猶太人。最近幾年,據說還有幾名來自開封的猶太人後裔移民以色列。
可從實際情況看,開封猶太人的身份,多年來一直存在爭議。而且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回歸以色列後,他們雖然在心理層面有著相同的身份認知,但其實也存在鄙視鏈。
開封的猶太人具體是怎麽回事?猶太人多年來的復國主義運動又摻雜了哪些因素呢?
20多年前的618人
近年來由於網絡的興起,關於開封猶太人的討論在網上越來越多。這也讓不少人誤認為,當地的這支猶太人數量很多。可實際上,從20多年前的媒體報道來看,彼時他們的數量只有618人。
中國自新中國成立後開始確立了民族制度,透過調查和認定,最終確認的民族有56個。
其中民族認定的一個最關鍵的標準,肯定就是人口數量的規模。這些年來,有人還在網上詢問,說中國為什麽沒有猶太族,其實就是因為他們的規模太小了,少到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情況下,當然不可能專門設立一個猶太族。
2002年的媒體報道顯示,開封的這支猶太人來自於北宋時期,據說他們的祖先順著絲綢之路來到開封,而後便在此定居下來。
根據這些猶太後裔的說法,最初前來的一共有17個家族,到現在逐步演化成為了7個漢族姓氏。
其中趙姓據說是宋朝皇家賜姓,其余的幾個姓氏,都是根據音譯或者意譯一點點轉化而來的。
據他們自己介紹,早年沒有身份證時,他們的戶口簿上都專門寫有猶太人。後來隨著戶口簿和身份證的升級,猶太的標簽已經不復存在。
有些人的民族被寫成了回族,有的則寫成了漢族。對此,當地的一些猶太人此前還感到有些不滿意,認為自己的身份沒有得到承認。
不過,其中的一些猶太人也承認,他們雖然一直說自己是猶太裔,可多年來早已淡忘了猶太文化傳統了。
開封的猶太人,早年集中居住在城裏的教經胡同附近,後來開始四處遷移,以至於猶太傳統也漸漸被遺忘。
有人此前曾接受媒體采訪說,他們平時不過猶太人的節日,希伯來語更沒人會說。至於不吃豬肉的習慣,很容易讓他們跟回族混淆。
其實最關鍵的是,經過數百年的中國生活,這些猶太裔的後代們,早已沒了猶太人的外貌特征。從表面上來看,他們和中國人沒有任何區別。
正因為這一點,對於他們是不是猶太人,外界此前一直存在爭議。
以色列不認可他們的身份
最近幾年的網絡上,隨著自媒體越來越發達,關於開封猶太人的討論很多。但人們討論時參照的資料,基本上沒有任何古籍可查詢,網上參照的說法,基本都是20多年前媒體采訪的說法。
這樣一來,對於他們是不是猶太人,其實一直存在爭議。因為關於這段歷史,國內的正史並沒有明確記載,所有關於猶太人身份的講述,都是當代人的說辭。
而這種口口相傳的經歷,在歲月長河的洗禮下最容易走樣,更不要說這段歷史前後延續一千年左右。時間太長,又沒有確切的古籍資料可佐證,單憑現代人的說法,很難斷定什麽是真的什麽是假的。
除此之外,對於開封猶太人的存在,此前的以色列也沒有過認可。
2006年,國內媒體采訪了當時以色列駐華大使海逸達,這位大使就曾明確表示,開封猶太人後裔不屬於真正的猶太人。
海逸達當年給出的理由是,因為沒有有效的歷史檔案佐證這種說法。而且猶太人的身份認定本就很難,要掌握猶太教的文化,猶太教的核心價值體系要發自內心認同。
除此之外,從血緣上來判定的話,母親是猶太人,才能判斷一個人的歸屬。而在這一點上,開封的猶太人並不符合這一條件。
還有一點,在以色列國內的歷史課程中,並沒有關於猶太人後裔在中國的研究。而猶太人和中國的唯一關聯,是二戰前後,一些來自歐洲的猶太人曾在上海和哈爾濱短暫生活過。
也就是說,現在的以色列,並不認可中國存在猶太人後裔的說法。退一萬步說,即便現代的以色列相信開封猶太人是真的,但他們也認為,曾經的這支猶太人,早已融入了中國社會和文化中,失去了猶太人的標簽,他們也就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猶太人了。
因為說到底,猶太人身份的認同是族群身份認同,族群身份原本跟一個國家和一片土地是固定在一起的。比如漢族長期以來就生活在東亞這片土地上,這種身份認同很容易辨認。
猶太人則不一樣,他們只有族群身份,卻沒有國家和土地身份。幾千年來,他們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這就導致他們雖然在族群認知上認定自己是猶太人,但在實際生活中,他們又是波蘭人、德國人、法國人和其他國家的人。
也正因為這一點,20世紀猶太復國運動開啟後,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一同遷居到了中東的以色列,鄙視鏈也就緩慢的形成了。
族群身份和國家身份的差異
猶太人確實是一個另類,他們千年以來一直保持著極高的族群身份認同,不管在哪個國家定居下來,他們絕對不會融入當地文化,再加上他們沒有土地,只能靠工商業活動生存,時間一長就會和本地人產生矛盾與隔閡。
以歐洲的猶太人為例,還在中世紀時,德國萊因河流域就聚集起了一大批猶太人。他們在當地建立起了獨屬於自己的社區,和歐洲的白人涇渭分明。
古代的歐洲和中國封建時代類似,土地才是一個國家的重中之重,圍繞土地形成的各種職業身份相對較高。沒有土地的人,像商人或者其他手工業者,他們的身份往往比較低賤。
猶太人恰恰沒有土地,而且又抱團生活,從事商業他們很容易激起本地人的反感。這也是為什麽歐洲會存在反猶主義。
實際上,歐洲的反猶主義情緒不僅僅是20世紀才出現了,在古代的各個時期都曾出現過。而每一次的出現,就意味著彼時的猶太人,不得不從定居的地區遷移到別的地方。
就這樣,經過千百年來的演化,歐洲各地漸漸遍布了猶太人。從近現代的數量來看,歐洲猶太人占據了大部份。
人們可能會疑惑,難道世界其他地方就不存在猶太人嗎?其實就像開封的猶太人後裔這樣,或許歷史上的猶太人也曾向亞洲東部地區遷移過。
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他們要麽被不同地區的人殺掉或者同化了,要麽就是出現了其他意外而消失了。最重要的是,由於沒有歷史古籍可以佐證,現代人根本找不到他們存在過的痕跡。
這也是為什麽,現代以色列並不認可開封猶太人的身份。而且有意思的是,雖然猶太人有族群身份認同,但他們定居在不同的國家,漸漸的也會形成國家身份。
比如20世紀,德國的猶太人和波蘭以及蘇聯的猶太人,在語言和行為習慣上,肯定存在著巨大差異。雖說他們信奉共同的猶太教,但由於彼此在各地生活的時間太長,他們實際上也會完完全全打上當地人的烙印。
如此一來,當來自不同國家的猶太人來到以色列,他們的族群身份是相同的,但第一代人的國家身份以及由此產生的習俗差異,卻存在很大差別。
於是,這些人實際上也存在鄙視鏈。歐洲由於經濟發達,而且來自各國的猶太人數量較多,所以他們就處在鄙視鏈的上遊。
相反,如果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猶太人,現實身份又不富有,就會被推向鄙視鏈的下遊。就像黑人猶太人,他們的身份認同同樣很艱難。
也正因為如此,開封猶太人一再說自己是猶太人身份時,有人就覺得他們是用熱臉去貼以色列的冷屁股。
族群認同和心理認同一樣嗎
還在20多年前,據說開封猶太人群體中,就有人透過非法移民的方式去了以色列。最終他們的情況怎麽樣了,現在也不得而知。
到了2016年,又有5名開封猶太人後裔移民以色列,這也意味著她們放棄了中國人的身份,正式回歸以色列成為了猶太人。
對於這種選擇,在主動移民的人看來,他們追尋的是族群認同感,回歸祖上的故土也算是完成了未了心願。
但也有觀點認為,雖然猶太人的族群身份認同感很強,但生活在不同國家的猶太人,他們長期以來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識肯定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往後會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好比我們同為中國人,但各省之間也存在鄙視鏈和地域歧視。河南人就常被人調侃為偷井蓋,甚至有些外地企業直接言明不招河南籍員工。
咱們可都是中國人,說的是漢語,日常的生活習慣和文化習俗也都一致,可鄙視鏈和地域歧視照樣存在。
試想一下,不同國家的猶太人匯聚到一個地區,即便存在族群認同,可由於長期以來生活在不同的地區,這種差異性恐怕會更大吧。
當然,猶太人肯定不認可這一點,因為他們相信族群認同和宗教的皈依,能夠彌合其他認知上的差異。
但往後的生活具體會怎樣,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結語
幾千年來,猶太人一直和身份與土地纏結不清。他們強烈的族群身份認同感,實際上圈定了自己,可以說他們內建排斥內容。
既然不能融入別的地區,自然就難以在一個地區獲得永恒的土地。時至今日,猶太人透過世界的幫助在以色列立足建國,他們用族群認同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國家。
但同時又因為土地紛爭,和阿拉伯人開啟了綿綿不絕的恩怨情仇。
參考資料:
【河南開封有群猶太後裔 想移民以色列身份受疑】
【尋找開封猶太人後裔續:采訪以色列駐華大使】 北京科技報 2006年2月23日
【以色列國的起源:猶太復國主義是如何轉變成國際運動的?】 新京報 2020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