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說印度是新的中國過於誇張,但‘去風險’用得上」

2024-10-24國際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德國總理朔爾茨本周將率領高級別代表團存取印度。路透社10月23日報道稱,即便印度終究無法成為「新的中國」,德國也希望押註印度市場從而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德國工商大會行政副總裁兼國際經濟事務總經理沃爾克·特雷爾(Volker Treier)認為,稱印度是新的中國「過於誇張」,中印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不會消失,而印度能成為德國「去風險」戰略的關鍵。但有咨詢公司警告說,印度的官僚主義、腐敗和稅制都是德國企業面臨的投資障礙。

10月24日至26日,德國經濟界高層代表將在新德裏舉行會議。其間,朔爾茨將與印度總理莫迪會晤,並主持第七輪德印政府磋商。

2022年莫迪存取德國與朔爾茨舉行會晤。 德國總理辦公室

路透社報道形容,朔爾茨此訪正值德國的一個微妙時刻。眼下,德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可能連續兩年陷入萎縮,人們還擔心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爭端將對德國企業造成沖擊。隨著俄烏沖突的爆發,德國對廉價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帶來了嚴重問題,德國也因此試圖采取措施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23日表示,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德國經濟在印太地區的重要合作夥伴,在德國經濟多元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必須減少關鍵依賴,加強德國公司在亞洲供應鏈的韌性。」他說。

「然而,中國仍是最亮眼的國家。」路透社寫道。

特雷爾註意到,2022年德國在印度的直接投資約為250億歐元,僅為德國對中國投資額的20%。他預測,到本世紀20年代末,這一比例可能會上升到40%。

「中國不會消失,但印度對德國企業將變得更加重要。」他補充道,「可以說,印度是試金石。考慮到印度的市場規模和經濟活力,如果要對中國‘去風險’,印度就是關鍵。」

根據咨詢公司畢馬威和德國海外商會(AHK)的一項研究,德國企業看好印度的市場潛力,82%受訪企業預期未來五年收入將增長,59%計劃擴大投資。像DHL和大眾這樣的德企正計劃在印度加大投資,德國發動機制造商道依茨今年宣布授權印度企業生產3萬台發動機。

波士頓咨詢公司(BCG)董事總經理莊拿芬·布朗(Jonathan Brown)表示,人們主要看重的是印度政治穩定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資料圖:印度車展

值得註意的是,歐盟-印度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已經進行了多年,但仍然沒有結束的跡象。與此同時,畢馬威和AHK的研究也表明,印度的官僚主義、腐敗和稅制都是德國企業面臨的投資障礙。

在布朗看來,印度市場非常龐大,但企業需要很強的適應能力,才能應對繁瑣的官僚體系和各邦之間的差異。他強調,企業應該建立本地和獨立的團隊,最好是由印度人領導,這一點至關重要,還應盡量使用印度本土的零部件。

他說,進入印度市場的門檻很高。「你不能照搬德國的產品直接銷售,必須理解當地市場並開發適合當地的產品。」

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發言人弗裏多林·斯特拉克(Friedolin Strack)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印度不想成為中國的替代,企業應該出於對印度的信念來到這裏,而不僅僅是尋找中國的替代方案。」

近兩年有部份德國官員不斷鼓吹減少對華經濟依賴。去年7月,德國政府公布了一份所謂「中國戰略」,意在敦促對華「去風險」和減少對中國的經濟依賴。

2023年8月24日,一汽-大眾佛山分公司生產車間。 IC Photo

然而,德國企業界並不認同德國政府的這一戰略。該戰略釋出後不久,德國商會「聯邦經濟發展與對外貿易協會」(BWA)去年7月發表聲明,明確表示不歡迎這一戰略,認為該戰略影響中德貿易關系、不符合在華德企利益。

中國德國商會1月24日釋出的【2023/24年度德企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盡管在華經營的德國企業面臨來自本土企業的競爭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等一系列挑戰,但由於中國市場吸重力實在太大以至於無法忽視,超過九成的受訪德國企業仍計劃留下來,還有過半受訪德企計劃未來兩年增加在華投資。

此外,德國智庫「德國經濟研究所」4月初釋出報告稱,盡管德國政府鼓吹所謂「去風險」,但目前德國經濟仍高度依賴中國,且「明顯的結構性去風險趨勢並未顯現」。

德國聯邦統計局8月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美國超過中國成為德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但德國自中國進口額仍大幅領先自美國進口額。英國【金融時報】8月13日發文披露,今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仍在大幅增加,僅上半年投資就超過去年全年,表明德國企業正無視政府所謂的對華「多元化投資」的要求。分析人士指出,為降低供應鏈風險,越來越多的德企選擇在中國本土進行生產制造,對華投資的「強勁勢頭」預計還將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