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風向變了,塞爾維亞和歐盟簽署合作協定,不選擇中企

2024-07-21國際
在德國總理朔爾茨、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和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塞夫科維奇的見證下,歐盟和塞爾維亞19日在貝爾格萊德簽署了一份合作協定,計劃共同開發歐洲最大的鋰礦床之一,投資數十億歐元,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等。而有意參與的中國企業則沒有獲得合約。
德國、塞爾維亞和歐盟領導人參加峰會

「歷史性的一天」

德國【時代周報】19日稱,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親自到機場迎接德國總理朔爾茨。此前,兩架戰鬥機護送德國總理專機飛越塞爾維亞領空——對於一位滿懷期待的客人來說,這是相當不尋常的禮節性禮節姿態。

朔爾茨先參加了貝爾格萊德關鍵原材料峰會。之後,朔爾茨、塞夫科維奇與武契奇參加了共同開發和生產鋰的合作協定簽訂儀式。塞夫科維奇在簽訂儀式後談到了「歷史性的一天」,並將該協定視為塞爾維亞向歐盟邁出的一步。

【時代周報】報道

「對我們來說,這將代表一個轉折點,」武契奇也非常高興地說:「這代表著向未來的巨大飛躍,這是我們以前認為不可能實作的。」朔爾茨還保證合作專案將達到環境保護的「最高標準」。「我們將支持這一點,並將盡我們的努力確保它真正發生。」但環保組織「生態起義」的代表庫塔稱該協定是礦區「結束生命的死刑」。

對於塞爾維亞來說,這是其歷史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貝爾格萊德政府的目標是建立一條從原材料開采到電池生產的電動汽車價值鏈。這意味著國家收入、就業和投資,武契奇估計投資額為 60 億歐元。朔爾茨向他保證,德國及歐盟還將在塞爾維亞建造一家電池工廠。

武契奇機場迎接朔爾茨

德國汽車行業叫好

德新社稱,德國和歐盟希望利用該專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控制著世界鋰開采和加工的很大一部份。朔爾茨表示,人們不能將這種依賴性視為一個問題,同時又回避自己的采礦專案。 「我們現在必須完成這件事,」他說。

「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加強與德國和歐盟聯系的絕佳機會,」武契奇在會晤前接受德國【商報】采訪時表示。這種原材料是電池所需的,被認為是電動汽車的核心。武契奇承諾:「我們忠於歐洲。」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對該協定表示歡迎。VDA 主席希爾德加德·穆勒表示,為了實作氣候保護目標,原材料供應至關重要。 「與塞爾維亞的協定是一個重要而正確的訊號。」負責推廣的礦業公司力拓將該專案視為更廣泛價值鏈發展的催化劑。

歐盟與塞爾維亞簽訂合約

塞爾維亞不選擇中國企業

到目前為止,中國企業在全球鋰供應鏈上占據主導地位。中國在鋰深加工方面的作用甚至更為主導:全球開采的鋰中約有60% 由中國公司加工成可用的化學品。近年來,中國企業在南美洲和非洲投資了數十億美元,以確保獲得鋰資源。一個例子是汽車制造商比亞迪,該公司已表示對非洲和智利的礦山感興趣。

德新社稱,中國企業也曾希望開采塞爾維亞的儲備,但塞爾維亞最終選擇了歐盟。德國電視二台稱,這一次,歐洲正在中國企業的眼皮子底下搶奪寶貴的原材料。

澳洲礦業巨頭力拓在塞爾維亞的工廠

該協定有著悠久的歷史。三年前,澳洲礦業巨頭力拓宣布要在塞爾維亞投資數十億美元。該公司預計,鋰礦山每年可生產58000噸鋰。據塞爾維亞媒體報道,這將滿足 110 萬輛電動汽車的需求,相當於歐洲產量的 17% 左右。汽車制造商梅賽德斯-奔馳和 Stellantis已經與力拓就股份事宜進行談判。這兩家公司和其他公司也在周五簽署了意向書。

具體來說,澳洲礦業巨頭力拓在塞爾維亞采礦,然後歐盟和塞爾維亞進行加工生產。不過,德媒【商報】也提到,如果沒有中國的參與,這筆交易就無法實作:因為力拓的股東之一是中國鋁業公司,擁有14% 的股份。力拓最早可能於 2028 年開始開采。

塞爾維亞民眾反對開采鋰礦

希望加快入盟

對於為什麽選擇歐盟?德國廣播公司稱,塞爾維亞經濟事務國務秘書布蘭端拿表示,歐盟和塞爾維亞計劃就原材料供應達成協定,這是對進一步擺脫中國的重要貢獻。這位綠黨政治家告訴路透社,與塞爾維亞的協定是嘗試以歐洲方式使用歐洲資源並使歐洲工業更加獨立的重要一步。原材料公司力拓已經改進了其在塞爾維亞的鋰礦計劃。塞爾維亞政府再次授予力拓鋰礦開采特許證。

對於塞爾維亞來說,除了經濟考慮之外,政治影響是其選擇歐盟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加速自2012年以來一直在進行的入盟談判,但進展緩慢,因為歐盟的所有要求並未得到滿足。塞爾維亞是少數幾個不支持歐盟對俄羅斯制裁的歐洲國家。

中國在鋰供應鏈中占主導

歐盟要求,塞爾維亞加入的先決條件是符合歐盟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與科索沃的沖突令布魯塞爾擔憂。塞爾維亞礦業和能源部長漢達諾域治表示,該專案代表了塞爾維亞融入歐洲經濟一體化的未來。歐盟觀察家稱,現在鋰礦協定向歐盟表明塞爾維亞是可以信賴的。

青木認為,塞爾維亞選擇歐盟簽訂協定本身也不意外,因為這可能更符合塞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且,中企若選擇合作,很可能要面對塞爾維亞國內環保組織和民眾對環保的強烈不滿。歐盟現在也被強烈質疑。同時,中企選擇海外投資也應該全面考慮自身利益及各種意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