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德總理主張德企從中國轉移至印度,西門子CEO卻很現實

2024-11-01國際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10月27日報道,德國總理朔爾茨主張德國企業將業務從中國轉移至印度,並聲稱印度對德國經濟充滿「機遇」。對此,西門子公司行政總裁博樂仁在接受【法蘭克福匯報】采訪時表示,西門子也希望大幅提高印度在西門子總體收入中的份額,但事實是,目前全球經濟總量約18%左右來自中國。印度和中國的人均GDP對比也非常明顯:在人口數量相近的情況下,印度的人均GDP約為2500美元,而中國約為1.2萬多美元。

德總理主張的背後原因:

經濟因素:

貿易摩擦影響:近年來,德國與中國在電動汽車等領域的貿易關系出現不順暢的情況。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等舉措,使得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營商環境變得復雜,企業發展面臨一定挑戰,因此朔爾茨希望尋找新的市場來降低這種不確定性對德國企業的影響。 能源問題帶來的

成本壓力:俄烏沖突導致德國的能源供應出現問題,過去從俄羅斯進口的便宜天然氣變得不穩定,德國制造業的能源成本大幅上升,企業壓力增大。而印度在能源合作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潛力,對德國企業有一定吸重力。

政治因素:

中歐之間的關系日益復雜,在全球供應鏈的博弈中,德國政府開始考慮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而印度作為與中國有競爭關系的南亞大國,德國希望透過加強與印度的合作,在政治上找到更多的戰略選擇空間,降低對單一國家或地區的依賴。

印度的所謂 「機遇」:

人口紅利方面: 印度擁有龐大的人口數量,這意味著潛在的消費市場巨大。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其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有望逐漸釋放,對於德國企業來說,可能是一個新的市場機遇,尤其在一些面向大眾消費的領域。

經濟增長方面: 近年來印度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其在軟件、資訊科技等領域也有一定的發展,對於德國企業在相關領域的合作和投資可能提供機會。並且印度政府也在積極推動經濟改革和發展,制定了一些吸引外資的政策。

西門子CEO觀點的合理性:

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目前全球經濟總量的約 18% 左右來自中國,中國市場規模龐大、成熟度高。德國企業在中國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業務基礎和供應鏈體系,中國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和先進的制造業基礎,能夠為德國企業提供穩定的生產和銷售環境。對於像西門子這樣的企業來說,中國市場是其全球業務的重要組成部份,難以輕易被其他市場替代。

目標群體差異 :德國高檔汽車制造商等企業的目標群體主要是中上層群體,而中國擁有數億的中產階級人口,消費能力較強,對於高端產品的需求較大。相比之下,印度的人均 GDP 約為 2500 美元,遠低於中國的 1.2 萬多美元,其消費能力和市場需求與中國仍有較大差距,短期內難以成為德國高端產品的主要市場。

德國企業的現實考量:

多元化戰略 :大多數德國公司更傾向於采取多元化戰略,不會為了開拓印度市場就放棄中國的成熟業務。他們希望在保持在中國市場份額的同時,逐步拓展印度等新興市場,實作業務的多元化發展,降低單一市場帶來的風險。

印度的投資環境挑戰 :印度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物流成本高,官僚作風嚴重,這些都給外資企業在印度的經營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和挑戰。相比之下,中國的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基礎設施完善,更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中國和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是怎樣的?

中國

制造業關鍵環節的主導者 :中國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制造業強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制造業環節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是原材料、中間產品和成品組裝的關鍵供應方。中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產業門類齊全,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制造業領域,在機械制造、電子器材、汽車、化工、鋼鐵等眾多行業都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和競爭力。例如,中國的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的生產和組裝能力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為全球各大汽車品牌和電子科技企業提供了大量的零部件和產品組裝服務。

龐大消費市場的終端地位 :中國作為全球主要消費市場,已經成為各大供應鏈的終端。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不斷增長的中產階級群體,消費市場規模巨大,對各類商品的需求旺盛。這使得全球企業都將中國市場視為重要的銷售目標,積極參與中國市場的供應鏈建設。根據相關數據,許多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占其全球銷售額的比例相當高,這也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

供應鏈基礎設施的優勢支撐 :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擁有現代化的港口、高效的物流網絡、發達的交通體系和先進的通訊設施等,這些基礎設施為全球供應鏈的高效執行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中國的港口吞吐量在全球排名前列,能夠快速、高效地處理大量的貨物進出口;發達的物流網絡能夠確保貨物及時、準確地送達目的地,降低了供應鏈的物流成本。

創新驅動的引領者 :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在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 5G 通訊、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這些技術的套用不僅推動了中國國內產業的升級和轉型,也為全球供應鏈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機遇。例如,中國的 5G 技術在全球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為智能物流、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提升了全球供應鏈的智能化水平。

印度 特定領域的有力競爭者

資訊科技服務出口大國 :印度在軟件和資訊科技服務出口方面在全球占據重要地位,為眾多企業提供了高質素的技術解決方案。印度擁有大量的資訊科技專業人才,其軟件外包服務在全球市場具有較高的份額,許多國際知名企業都將軟件研發和資訊科技服務外包給印度公司。

制藥領域有一定影響力 :印度的制藥業在全球具有一定的競爭力,生產的藥品滿足了許多國家的醫療需求。印度在仿制藥領域尤為突出,能夠以較低的成本生產出與原研藥療效相近的藥品,在全球藥品市場中占據了一定的份額。

汽車及零部件出口有亮點 :印度制造的汽車零部件以其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和一定的質素水平,出口到世界各地,在汽車零部件供應方面也在全球供應鏈中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全球供應鏈的新興力量 :隨著全球供應鏈的多元化發展,印度逐漸成為一些企業尋求供應鏈多元化的目的地之一。印度政府也在積極推動制造業的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外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例如,蘋果等國際知名企業開始在印度擴大生產規模,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印度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如果德國企業搬去印度,對中國經濟是否有影響?

短期經濟指標方面

貿易額下降 :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和經營為中德雙邊貿易做出了重要貢獻。如果部份德國企業搬離中國前往印度,中德之間的貿易額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影響中國與德國的貿易往來數據。例如,一些德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機械制造企業等在中國市場有較大的業務份額,它們的搬離可能導致相關產品的進出口量減少。

就業崗位減少 :德國企業在中國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為中國創造了一定數量的就業崗位。如果這些企業搬離,可能會導致部份地區的就業崗位減少,尤其是在一些德國企業集中的地區,如長三角、珠三角等地。不過,這種影響相對來說不會過於嚴重,因為中國經濟的多元化和國內企業的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部份就業崗位的損失。

產業發展方面

產業升級動力變化 :德國企業在技術、管理等方面具有較高的水平,與德國企業的合作對於中國相關產業的升級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如果德國企業搬離,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國企業學習和借鑒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的機會,影響中國相關產業的升級速度。但另一方面,這也會促使中國企業加大自主研發和創新的力度,加快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產業競爭格局調整 :德國企業的搬離可能會使中國相關產業的市場競爭格局發生一定的變化。在一些領域,德國企業的產品具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和競爭力,它們的離開可能會為國內企業提供更多的市場空間,有利於國內企業的發展壯大。然而,在一些高端制造業領域,德國企業的搬離可能會導致短期內市場上高端產品的供應減少,消費者的選擇範圍變窄。

投資環境方面

示範效應的影響 :如果德國企業大規模搬離中國前往印度,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他國家的企業產生示範效應,引發一些外資企業對中國投資環境的重新評估和擔憂。但這種影響也是有限的,因為中國龐大的市場規模、不斷最佳化的營商環境以及完善的產業鏈等優勢仍然對外資具有很強的吸重力。

推動投資環境最佳化 :德國企業搬離的壓力也可能促使中國進一步最佳化投資環境,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提高政策的穩定性和透明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從而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來華投資,推動中國經濟的高質素發展。

總體而言,中國經濟具有較強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國內市場廣闊,產業體系完備。雖然德國企業搬去印度可能會給中國經濟帶來一些短期的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不會因此而改變,反而會促使中國加快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