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朔爾茨訪華展現德國「務實派」交往方式|重磅訪談

2024-04-15國際
4月15日上午,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上海。按照行程計劃,他在上海會見外貿商會代表,與同濟大學學生舉行討論會,並參觀德國企業科思創(Covestro)的創新中心。
在不到一年半內,兩次帶領商務團訪華,朔爾茨此行傳遞出何種訊號?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表示朔爾茨的再次訪華意義不凡。
他表示,一方面,朔爾茨和德國需要平衡好同美國之間,以及和中國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德國經濟正面臨挑戰,而中國對德國經貿發展異常重要,在德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保持與中國的合作顯得尤為關鍵。
「朔爾茨此次訪華不僅面臨著外部壓力,也面對著執政聯盟內部的對華政策分歧。朔爾茨的再次來訪意在釋放減壓訊號,展示德國在對華關系上‘務實派’的交往方式。」鄭春榮說。
鄭春榮表示:「這意味著,盡管德國內部存在不同聲音,但朔爾茨的態度是反復強調‘不脫鉤’,不無限泛化或擴大風險範圍,而是要將風險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一年半內兩次攜商務團訪華
第一財經:朔爾茨此次訪華也有商業代表團隨行,據報道,成員包括梅賽德斯-奔馳、寶馬集團、西門子和默克等行政總裁。你對此次存取有何期待?
鄭春榮:此次朔爾茨訪華之際,德國眾多知名企業高管積極報名,希望作為商業代表團伴隨總理參訪。這些企業都與中國保持著緊密的合作關系,在中國市場紮根多年,看好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同時對中國未來進一步開放有期待。
他們的踴躍參與釋放了一種訊號,即這些企業仍舊選擇深化與中國的合作關系,而不是如同其他一些西方政要倡導的那樣,與中國保持距離,或尋求其他投資目的地。
這次參訪更多體現了德國企業對於加強與中國合作的堅定意願,以及對中國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和擴大開放的積極期待。
第一財經:隨著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上移,這是否意味著中德經濟的競爭性增強?
鄭春榮:經貿關系是中德關系的壓艙石。中德兩國在經貿和投資領域深度融合,合作共贏,形成一種利益的「互嵌」,這是雙方關系穩定的基石。
這種壓艙石關系沒有改變。目前,中國已連續八年成為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德貿易的總體份額依然龐大,且德國在中國進出口中占據了歐盟的最大份額。這些數據清楚地表明了中德經貿關系的重要性。
盡管中國的產業升級可能加劇了與德國在某些領域的競爭,但這並不意味著雙方的互補性消失。實際上,中德之間在經貿產業上仍具有明顯的互補性,例如中國提供中間產品和原材料,而德國提供先進的深加工技術。
雖然競爭元素在增加,但我們需要從動態的視角審視這一變化,而不能用零和思維對待。在保持雙邊關系的互補性的同時,我們也應探索如何實作良性競爭,並開拓新領域的合作機會,如新能源、綠色金融和綠色經濟等。中德也可以在第三方市場共同開發新專案,從而進一步增強中德關系的互補性。
面對新能源,德國車企選擇良性競爭
第一財經:歐盟對華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而汽車作為德國的支柱產業,一些德國汽車生產商並不認同這一決定。該怎麽看中德汽車業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
鄭春榮:汽車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對其就業和出口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德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基礎和重心集中在燃油車領域。近年來,全球電動車技術不斷發展,市場份額持續擴大,但德國在電動車研發和市場占有方面相對滯後,形成了對既有技術路徑的依賴,影響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
中國則選擇了透過新能源汽車制造來實作技術和市場的超車,並取得顯著成功。德國汽車產業意識到這一點,因此感到焦慮,但其應對方式與法國不同。目前,法國正推動歐盟發動對華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德國沒有跟進。
一方面,德國考慮了其車企在中國市場的巨大利益份額,擔心此舉可能引發中國的反制措施,從而對德國汽車企業造成重大損失。另一方面,德國汽車產業的一部份經濟界的代表主張,面對電動車技術的領先者,不應透過貿易壁壘和保護主義措施來競爭,而是應透過加強研發和投資,透過市場機制進行良性競爭。
總體來講,中國在將概念車轉化為量產車上需要的時間周期較短。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德國汽車產業正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尤其是加快電動車研發速度,並降低成本。因此,一方面,德國要保住原有車企的份額,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另一方面,德國也需要與中國新能源領域的企業,如電池制造商進行合作。透過這種新型合作方式,德國希望降低成本,增強自己在中國市場和國際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
第一財經:從尋找新賽道來說,中德經貿合作的新增長點覆蓋哪些領域?
鄭春榮:中德經貿合作的新增長點主要集中在綠色轉型,尤其是新能源領域,如風能和海上發電等。德國相關技術已相當成熟,雙方在此有較大的合作潛力。
然而,德國在推動綠色轉型的過程中也面臨著一些內部挑戰,特別是在資金投入方面。最近,聯邦憲法法院的裁決限制了原本用於疫情的基金轉用於綠色與氣候轉型基金,這使得德國在資金方面感到壓力。
因此,德國可能對中國的綠地投資有較高需求。但與此同時,德國內部對於外來投資有所顧慮。一些人士認為需要對來自中國的投資進行仔細分析和管控。換言之,德國需要來自中國的投資以支持其綠色轉型,但也想確保這些投資符合國家安全和政策目標。這種情況下,德國需求與內部阻力之間的平衡成為關鍵。
總的來說,如何在德國對中國投資的需求與必要的安全管控之間找到平衡點,是雙方未來合作中需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
此次隨朔爾茨訪華的德國大企業也都在加大對中國的投資,他們采取的風險規避策略與德國政界的去風險政策不同。盡管政界人士傾向於看衰中國經濟並主張多元化投資,但德國企業基於在中國市場獲得的實際利益以及感受到的營商環境改善,更看好中國市場的前景。在做出風險評估後,他們選擇增加對中國投資。
希望德國政界能務實看待中國的投資,而不是簡單地將許多領域劃入安全風險管控之下。中國企業願意投資,但德國對某些投資的限制實際上也制約了雙方合作的潛力。
(本文來自第一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