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據觀察者網近日報道稱,在新德裏電視台(NDTV)主辦的媒體活動上,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表示,中印兩國就邊境地區相關問題達成了協定。此訊息釋出之時,正值印度總理莫迪即將存取俄羅斯並參加金磚國家峰會前夕。路透社指出,這一事件為中印之間改善政治和商業關系奠定了基礎。根據NDTV和路透社的報道,蘇傑生當日表示:「我們已就邊境巡邏問題達成協定,並且已恢復到2020年的狀態。這樣一來,我們能夠宣稱,中印之間的脫離接觸行程已經結束。」他還提到,相關細節將在合適的時間予以公布。
長期以來,中印兩軍於邊境爭議地帶巡邏期間,矛盾屢有發生,擦槍走火的情況也存在著可能性。倘若真如印度外交部宣稱的那般,中印能就邊境巡邏問題達成協定,這對中印邊境爭議問題的解決無疑是有益之舉。要知道,自2020年6月加勒萬河谷沖突爆發之後,中印關系便陷入低谷。在這一時期,隨著中美博弈不斷加劇,美國妄圖見縫插針,始終企圖拉攏印度來圍堵中國。而印度總理莫迪毅然倒向西方以制衡中國,這一行為給中印關系籠罩上了一層陰霾。
直至今年10月初,印度陸軍司令德維韋迪透露,中印所舉行的多輪磋商已解決「懸而未決的問題」,雙方於外交層面釋放出積極訊號,當下僅需突破困難局面,而這取決於兩國在實控線附近的軍事指揮官。總體而言,印媒的這一報道旨在表明:經過多輪外交與軍事磋商,中印已就軍隊脫離接觸達成共識,涵蓋所謂「拉達克地區」自2020年之後被封鎖的區域,雙方亦將重新開展巡邏工作,也就是蘇傑生所說的「回歸2020年前的狀態」。
印度前外交秘書什林拉明確指出,邊境巡邏協定的簽署,清除了莫迪與中方在俄羅斯會面的「一切障礙」,並且可能促使「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兩支軍隊」削減在邊境的駐軍數量。不過,什林拉同時著重提到,即便印度修復了和中國的關系,印美關系依舊會比中印關系「更為深厚」。什林拉的這一言論,顯然是深得莫迪政府的「精髓」,意圖繼續采取「腳踏兩只船」的策略。要知道,印度一直以來都是拜登政府「對抗中國」戰略的關鍵基石,在金磚峰會之前,中印關系的緩和極有可能引發美國的高度關註。
第二件事,據觀察者網近日報道稱,美國國防部長柯士甸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與烏總統澤連斯基會談期間宣布,美國會為烏克蘭提供一筆價值4億美元的新軍事援助。這筆援助資金將被用於向烏方提供彈藥、軍事裝備以及武器。就在當日,美國國防部釋出聲明表示,其國防部長柯士甸抵達了烏克蘭,並與烏方領導人進行了會面。
對此,俄羅斯方面認為,向烏克蘭供應武器會對局勢的調解形成阻礙,直接導致北約成員國卷入沖突,這無異於「玩火」。俄外長拉夫羅夫早些時候指出,任何包含為烏克蘭提供武器的物資,都將被視為俄羅斯的合法打擊目標。他還表示,美國與北約正在直接介入烏克蘭沖突,它們不但提供武器,而且還在英國、德國、意大利以及其他國家境內開展人員培訓工作。克里姆林宮此前也曾表示,西方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對談判毫無助益,並且會產生負面影響。
與此同時,澤連斯基已向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呈交「勝利計劃」,在該計劃中,爭取獲得「立即正式加入北約」的邀請被列為首要事項。澤連斯基堅稱,俄羅斯唯有發覺無法憑借武力獲取任何成果之時,才會尋求外交途徑,所以烏克蘭需要營造出能夠結束沖突的「恰當條件」。2022年烏克蘭就已申請加入北約,然而直至當下,北約尚未給出明確訊號。澤連斯基覺得,雖說加入北約是將來之事,但北約現在即刻發出邀請將會向俄羅斯總統普京表明,其「地緣政治意圖」是錯誤的。
第三件事,據環球時報近日報道稱,中國援助的緊急人道主義醫療物資已運抵黎巴嫩貝魯特國際機場。據悉,這批醫療物資總計3601箱,涵蓋麻醉劑、一次性使用氣管插管、手術衣、吸氧面罩等65種物品。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新聞發言人於10月表示,近期黎巴嫩和以色列局勢不斷升級,黎巴嫩多地發生通訊器材爆炸和空襲事件,致使眾多人員傷亡。應黎巴嫩政府的請求,中國政府決定向黎巴嫩提供緊急人道主義醫療物資援助,從而助力黎巴嫩開展醫療救助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自2023年10月沖突爆發起,由伊朗主導的「抵抗軸心」就與以色列戰火紛飛。近來,以色列和「抵抗軸心」成員黎巴嫩真主黨之間頻繁地相互發動攻擊,中東地區的「代理人戰爭」屢屢發生。近期,以色列不斷增強對黎巴嫩的攻擊力度,造成了人員傷亡情況。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孫德剛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分析稱,往後,加沙的局勢不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加沙秩序的構建依然充滿不確定性,新一輪的巴以沖突有可能演變為低烈度且常態化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