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得沸沸揚揚的烏克蘭換帥事件終於有了結果,澤連斯基用瑟爾斯基替換了紮盧日內。
不過此舉引起了烏克蘭輿論的強烈反彈。不論是媒體還是在前線作戰的中低層官兵都表達了對換帥的不滿,網上甚至傳出了一段影片,有部份民眾在基輔抗議。
這一方面是因為紮盧日內有著較高的威望,據烏克蘭媒體去年年底做的一次調查顯示, 烏克蘭人對他的信任度超過90%,而對澤連斯基的信任度則只有77%。
另一方面是因為瑟爾斯基這個人比較特殊,他是正兒八經的俄羅斯人,所以在他升任烏軍總司令後,梅德韋傑夫公開指責他為「叛徒」。而且烏克蘭官兵還給瑟爾斯基取了一個外號——屠夫。
澤連斯基為何堅持要用一個俄羅斯人?瑟爾斯基到底有著怎樣的經歷?
兩任總司令
父母仍然俄羅斯
瑟爾斯基於1965年出生於維拉迪摩州的一個軍人家庭,祖父在二戰中犧牲,父親是俄軍退役上校。維拉迪摩州緊鄰莫斯科,如今也是俄羅斯的心腹地帶。他在俄羅斯長大,15歲時父親被調到烏克蘭服役,他才跟隨父親在哈爾科夫一所高中上學。
受父親影響,瑟爾斯基從小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軍人,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莫斯科高等聯合兵種指揮學校,又回到了俄羅斯。這所學校號稱蘇聯的西點軍校,培養了許多優秀軍事人才,至今瑟爾斯基仍有許多同學在俄軍高層中任職。
瑟爾斯基畢業後進入蘇聯炮兵部隊工作,先後在阿富汗、塔吉克等地服役,從排級幹部一直幹到團長。
1991年,蘇聯解體。瑟爾斯基所在的部隊正駐紮在烏克蘭,按照當時的協定,部隊由所在國指揮,軍官可以自由選擇去向。
蘇聯解體之初烏克蘭與俄羅斯並沒有太明顯的界限,加上瑟爾斯基已經當上中層幹部,寧為雞頭不為鳳尾,所以最終選擇留在烏克蘭。 他大概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後雙方會從兄弟變成仇敵。
俄羅斯媒體報道,瑟爾斯基的父母和一個弟弟仍然居住在俄羅斯,父母已經退休,弟弟在一個醫療中心當保安。瑟爾斯基最後一次回俄羅斯探望父母是2014年,大概是在克里米亞被吞並之前。
瑟爾斯基是俄羅斯族,生在俄羅斯長在俄羅斯,親朋好友也都在俄羅斯,與俄羅斯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關聯。 這也是他不被烏克蘭人信任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烏克蘭網友在社交媒體上發聲,稱「不需要一位俄羅斯將軍」。
瑟爾斯基的任職履歷其實非常完整。他從排級幹部幹起,在2000年初升任第72機械化旅旅長,晉升為少將軍銜。後來又進入總司令部當副參謀,還曾被派往北約總部擔任聯絡官,溝通烏軍按北約標準改造等事務。
烏軍中唯一的上將
2013年底,烏克蘭危機爆發,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被罷免,出走俄羅斯。接著俄羅斯調兵占領克里米亞半島,烏克蘭東部的俄語地區也接連爆發武裝沖突,開始鬧獨立。
正是在此背景下, 瑟爾斯基被調到烏克蘭東部擔任反恐行動參謀長,他策劃的首個大戰便是著名的德巴爾切夫戰役。
德巴爾切夫是烏克蘭東部一個非常重要的城市,它處於頓涅茨克和盧甘茨克兩個鬧分裂的州的結合部,而且是連線兩州的鐵路樞紐。烏東戰爭初期,這裏被分裂武裝占領。
瑟爾斯基選擇從這裏突破,有一定戰略眼光。如果烏軍能向對方縱深推進,割裂兩個州的聯系,便能進行分割殲滅。戰爭初期烏克蘭軍隊雖然拉跨,但打烏東民兵是完全沒有壓力的。
一開始烏軍確實推進很順利,占領了德巴爾切夫,並繼續向縱深推進。但此時對手已經換成了俄軍,據戰後俄羅斯媒體透露,其實從這時開始俄軍已經下場。
他們起初以遠端炮火支援民兵作戰,但未能阻止烏軍推進。接著俄軍便派出輪換部隊直接與烏東民兵混編,到前線作戰。
烏軍並不是俄軍的對手,本來是要插入對方縱深,結果變成了跳進對方口袋陣。而俄軍也很快就切斷了烏軍的補給線,4500多烏軍被兩萬多俄方部隊包圍在德巴爾切夫,命懸一線。 瑟爾斯基指揮部隊反攻,卻未能打通補給線,只能選擇突圍。
突圍其實是一個技術活,抗戰時期的淞滬會戰,國軍雖然傷亡很大,但建制還很完整。正是由於混亂的撤退,導致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一路上都很難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被日軍一路追到南京城外。
戰役地圖
由於撤往巴哈穆特的高速公路已被俄軍占領,瑟爾斯基只能派人去找一條通往後方的鄉間小路。他們利用夜色在道路上集結了大批運輸車輛,同時被圍的烏軍向俄軍發動猛烈的反攻,還占領了兩處重要高地,並利用地形對俄軍進行炮火壓制,為整體突圍贏得了一定時間。
突圍計劃一直處於高度保密狀態,直到行動前十分鐘,前線指揮官才讓部隊緊急集結。他們銷毀了無法帶走的輜重,輕裝登上卡車,迅速後撤。
但途中還是被俄軍發現,遭到炮火猛烈打擊,造成了一定的傷亡,一些部隊出現混亂,最後靠步行抵達後方,幸運的是主力部隊得以順利突圍。 事後烏克蘭方面稱,僅有200多人犧牲,100多人被俘。
總體上來看,這次戰役雖然失敗了,但最後的突圍還算成功。瑟爾斯基也因此被授予獎章,晉升為中將軍銜。此後他長期在烏東地區戰鬥,於2019年晉升為烏克蘭武裝部隊地面部隊司令(大概相當於陸軍司令),被授予上將軍銜。
瑟爾斯基也是目前烏軍當中唯一的上將,烏軍與北約接軌後便不再授予該軍銜,而前任總司令紮盧日內也只是中將軍銜。
瑟爾斯基擔任司令時,紮盧日內曾擔任過第一副司令。據說後來正是瑟爾斯基推薦紮盧日內出任烏軍總司令。他之所以不自己去,一是因為身份敏感,二是當時陸軍非常重要。
按照北約軍事思想,前線指揮官有著非常大的自主權,總司令一般只規定大的作戰目標,具體作戰計劃由前線指揮官確定。加上紮盧日內上任後大量放權,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並非傳統上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
一戰成名
瑟爾斯基真正的成名之戰是基輔保衛戰。俄烏戰爭全面爆發之前,只有美國天天在喊俄羅斯要打烏克蘭,就連烏克蘭內部都認為這種可能性不大。所以,戰爭爆發時烏軍的主力部隊都在烏東地區,基輔附近兵力非常空虛。
而俄軍打算利用中心開花戰術,一舉拿下基輔,實作政權更替。他們先是派出大規模直升機編隊,從白俄羅斯出發,沿著第聶伯河南下,再向西轉向基輔附近的安東洛夫機場。
企圖占領該機場,使緊跟身後的20多架伊爾-76運輸機能在此降落,運來援兵和重武器。同時一支大型電腦械化編隊也從白俄羅斯邊境向基輔推進。
駐守機場的烏軍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但他們進行了非常頑強的抵抗, 還很聰明地利用車輛和飛機阻塞了跑道,防止後續俄軍運輸機降落。 俄軍空降部隊雖然控制了機場,但無法快速清理跑道及周邊的烏軍。
瑟爾斯基反應很快,下令將國防大學訓練用的大炮與第2炮兵旅合編成一個火炮師,立即開赴安東諾夫附近,不斷炮擊機場跑道。後來俄軍的運輸機一直在機場上空盤旋,但就是沒有降落的空間。
瑟爾斯基還把國防大學的學生編成兩個營,與國民警衛隊第4旅在基輔周邊布防,他親自率領第72機械化旅前往俄軍機械化編隊南下的途中設伏。不過由於實力懸殊,72機械化旅也抵擋不住俄軍,只能節節阻擊,為增援部隊贏得時間。
瑟爾斯基一套操作,讓俄軍的中心開花戰術成了泡影。 而且由於澤連斯基不肯撤離基輔,俄軍雖然推進到基輔近郊,但遭到頑強抵抗,打成對峙狀態。
俄軍長達64公裏的補給車隊被堵在基輔以北39公裏處的高速公路上,西方國家利用衛星拍攝到了畫面,天天在媒體上宣傳。烏軍也不斷派出小分隊,偷襲俄軍補給線。
基輔方向的進攻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後勤補給又不斷遭到偷襲,俄軍最終無奈地從基輔地區撤退。
在俄軍撤退的同時,烏軍也發動了大反攻。他們開動宣傳機器,大張旗鼓地宣傳要反攻南部的赫爾松州。不過烏軍的反攻並不順暢,損失慘重,唯一的好處是將俄軍防禦中心轉移到了南部。
在赫爾松州形成對峙狀態後,瑟爾斯基突然調動部隊在北方的哈爾科夫發動反攻。俄軍兵力空虛而且毫無準備,未經過太多抵抗便撤回俄羅斯境內。
基輔保衛戰和哈爾科夫大反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戰後瑟爾斯基被授予烏克蘭英雄勛章,這也是烏克蘭的最高榮譽。
基輔周邊局勢
巴哈穆特絞肉機
瑟爾斯基指揮的最有爭議一戰是巴哈穆特戰役。
巴哈穆特是烏克蘭東部的一個樞紐城市,這裏以鹽礦聞名,地下有著縱橫交錯的鹽礦井。既可以用作冬季士兵禦寒,還可以儲存武器,甚至烏軍的裝甲部隊也可以在地下礦井裏通行。 自2014年以來,烏軍就在該地與分裂武裝戰鬥,構築了堅固的工事。
俄軍最初的計劃是攻占巴哈穆特,以便可以與北方的伊久姆集團南北夾擊重鎮斯拉維揚斯克,進而對烏軍在北頓涅茨克方向的突出部形成包圍殲滅,最終占領整個頓巴斯地區。
當俄軍陸續從基輔、赫爾松洲、哈爾科夫等方向撤退後,巴哈穆特是唯一保持攻勢的地區。雙方在此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使巴哈穆特成為「絞肉機」。
2022年8月,俄軍在巴哈穆特東南部發動猛烈進攻,但遭到了頑強抵抗。 雙方幾乎逐屋爭奪,陣地反復易手,俄軍進展緩慢,而且付出了較大傷亡。
到10月底,烏軍發動了大反攻,收復了巴哈穆特部份陣地。更重要的是,在北面戰線收復了伊久姆、利曼等城鎮,還擊退了錫韋爾斯克的俄軍。這樣一來,俄軍合圍烏軍的計劃就泡湯了,巴哈穆特的戰略地位已經沒那麽重要。
巴哈穆特周邊情況
但雙方已經殺紅眼,對於俄軍來說,一退再退將會產生嚴重的政治影響。
北約情報機構發現俄軍正在向巴哈穆特地區大量增兵,曾試圖勸說烏軍撤退。用中國的戰術思維看,就是失地留人。
但不論是澤連斯基還是瑟爾斯基都堅決反對撤退。對於烏軍來說,巴哈穆特如此堅固的地方都失守,將會對部隊的心理防線造成嚴重的打擊。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已經非常清楚,在雙方激戰224天後,華格納集團領導人普裏戈任宣布完全占領巴哈穆特。之後華格納從巴哈穆特撤至後方休整, 普裏戈任後來也承認,華格納集團在巴哈穆特陣亡了2萬余人,傷5萬余人。
烏軍方面雖然未公布具體傷亡情況,但自然也不會少。不過他們仍然沒有放棄巴哈穆特,不久又在巴哈穆特外圍發動反攻。
在巴哈穆特戰略地位下降後,烏軍內部也有爭論,到底是否還應該繼續堅守?但瑟爾斯基不惜一切代價也要與俄軍戰鬥到底, 也正因此很多中低層官兵認為他不顧大家的死活,把官兵們當炮灰,為他取了個外號——屠夫。
烏軍官兵認為瑟爾斯基太在乎戰果,比如有時候要求前線部隊必須攻占俄軍的一些村莊或者樹林帶,而忽視整體作戰目標。要求戰果必然會導致前線士兵出現不必要的傷亡。一名烏軍士兵得知瑟爾斯基上任後甚至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我們都完蛋了。」
對於瑟爾斯基來說,堅守巴哈穆特能將俄軍的軍事資源全部吸引到該地區,以免俄軍在其它戰線再有大的動作。盡管巴哈穆特戰略地位已經不高,但憑借之前修築的堅固工事可以大量消耗俄軍,讓他們明白每前進一部都要付出沈重的代價。同時可以向西方世界展示烏軍抵抗的決心,從而贏得更多的援助。
這場戰爭也產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華格納領導人普裏戈任公開與紹伊古翻臉,發影片指責國防部不給其配送彈藥,威脅要撤離前線。
華格納也與一起作戰的俄第72旅徹底鬧翻,普裏戈任指責72旅在不告知友軍的情況下擅自撤離,導致側翼暴露,數百名華格納士兵犧牲。72旅還在撤退的道路埋設地雷,讓後撤的華格納士兵淌地雷陣。後來華格納甚至還抓住72旅旅長揍了一頓。
這些也為後來的華格納兵變埋下了伏筆。
尾聲:
總而言之,瑟爾斯基與紮盧日內的戰術思想大不相同。瑟爾斯基接受過完整的蘇軍戰術教育,貫徹的是蘇軍當中要求下級對上級絕對服從,進攻或者防禦重要陣地時要「不惜一切代價」。
而紮盧日內的思想更加偏向北約,將士兵的生命放在首位。他主張把決策權交給前線指揮官,非重要事項不必上報審批。烏軍的進攻往往使用小股部隊,慢慢蠶食,更多的依靠無人機。
但有目共睹的是,自烏軍開展大反攻以後,戰果寥寥,後期幾乎陷入停滯狀態。 從宏觀層面來看,這是澤連斯基決定換人的最重要原因。
戰爭已經持續了兩年,澤連斯基自己的任期也已經滿了,老百姓已經厭倦了戰爭,西方國家也不可能無休止的提供援助。尤其是第一大援助國美國,就下一年的援助預算產生了激烈的爭論。
在這種情況下,澤連斯基最需要的是戰果。 而縱觀烏軍當中,既有豐富經驗,又有堅強意誌的人便是瑟爾斯基。澤連斯基需要一位蘇聯式將軍,采取「不惜一切代價」的戰術,來打破前線的僵局,讓老百姓、讓盟友們看到希望。
微觀層面,盡管烏克蘭內部的矛盾,外界無從得知。但從瑟爾斯基上任後釋出的首份聲明,也能看出一些東西。
比如他提到將來要合理分配西方援助的先進武器,這暗示了之前武器分配方面存在不公平的現象。他還提到各級指揮官要到前線了解情況,解決問題。這其實也是烏軍的一大頑疾,紮盧日內也很少去前線,不了解前線實際情況,指揮時難免脫節,這也經常被前線士兵的詬病。
至於說紮盧日內聲望太高,威脅到澤連斯基的地位,這種沒有根據的陰謀論就沒必要討論了。
瑟爾斯基到底行不行,其實看俄羅斯的反應就明白了。他上任後,梅德韋傑夫第一時間就指責其為叛徒,隨後還開動了宣傳機器,挖掘瑟爾斯基及其親人的各種花邊新聞。前兩任烏軍總司令可沒這個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