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際

北約哭窮,美國卻給俄羅斯塞錢,烏克蘭吃到了友軍的「子彈」

2024-07-12國際

為了您更好的閱讀互動體驗,為了您及時看到更多內容,點個「關註」,我們每天為您更新精彩資訊!

編輯: 檸檬講壇

俄羅斯戰火燃燒數月,俄烏沖突陰雲持續籠罩歐洲。正當北約高層準備就俄烏局勢、供應鏈問題以及軍備采購等焦點議題積極商議之際

一個令人始料未及的訊息在國際輿論場引發軒然大波——據俄羅斯媒體報道,五月份美俄雙邊貿易額出人意料地大幅上漲了50%。

這則訊息無疑給本已充滿戲劇色彩的北約峰會又添了一把火。 一邊是美國領導的北約陣營視俄羅斯為威脅,大力軍援烏克蘭並連番制裁俄國;另一邊卻又與之保持著密切的經貿往來,簡直可謂背道而馳。

面對北約盟友的質疑,拜登政府該如何自圓其說?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在這場地緣政治博弈中存在著某種利益纏結? 上世紀冷戰遺留積怨,北約與俄羅斯當前的劍拔弩張關系,似乎都無法阻擋貿易額的攀升。

分析人士指出,這個現象的背後, 源於北約國家對俄羅斯的重要能源和核材料存在深度依賴。 以濃縮鈾為例,美國近日恰恰大規模從俄羅斯采購了這種核電廠執行所需的關鍵物資,這不啻是把錢直接塞進了俄羅斯軍火庫的口袋。

而俄烏沖突持續升級,戰禍陰雲籠罩導致西方國家能源供應鏈受到威脅,尤其以歐洲國家為甚。 無奈之下擴大從俄羅斯進口能源,這似乎也是貿易額上升的一大原因。無獨有偶,此前北約也曾計劃在峰會上進一步制裁俄羅斯,切斷俄羅斯與全球經濟貿易的聯系。

一思考到能源供應短缺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一些歐盟國家立即高聲反對,最終被擱置。觀其表面,這無疑是北約陣營在俄烏沖突中短期內無法完全自我孤立的體現。

從更深層次來看,背後隱藏了整個西方已開發國家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的脆弱性——依賴於一些不那麽"政治正確"的國家。 這種捉襟見肘的處境無疑令北約陣營頗感為難。美國之所以在俄烏沖突中屢次呼籲歐洲國家進一步"去俄羅斯化",實際頗有" 恐嚇 "盟國的成分。

從經濟利益的角度而言,美國自身與俄羅斯貿易往來未必比歐洲國家少,能源、核燃料等物資的進口也無法完全切斷。 不過美國有一種"霸權心理",認為自身有責任"拯救"歐洲,把它從俄羅斯的"威脅"中解救出來。

這種態度恰恰反映出美國盲目自信,高估了自身擺脫能源等資源依賴的能力。 即便是在去年俄烏沖突最緊張時刻,美歐國家依舊躲不開從俄羅斯進口一些關鍵物資,只能采取有限的精準制裁。

難以自己做到的事,美國也難要求他國徹底執行。 俄羅斯在整個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位置太過重要,任何試圖斬斷與其經貿往來的企圖註定是癡心妄想。 事實上,太過依賴俄羅斯的不僅僅是美歐,中國、印度等新興大國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額也在不斷攀升。

這不僅體現了俄羅斯在全球能源版圖上的重要地位,更說明了任何誇誇其談的 "斷供"打壓,都將付出沈重經濟代價。北約成員國內部對俄羅斯政策存在分歧,這將給峰會討論帶來更多挑戰。

部份歐盟國家對進一步制裁俄羅斯持謹慎態度,主要擔心能源供給中斷導致本國經濟遭受重創。而美國作為北約主導力量,則堅持要求盟友與自己保持高度一致,全面遏制俄羅斯。面對內部溫度不均,北約如何拿捏分寸並達成共識,將是此次峰會的一大考驗。

另一焦點問題是武器裝備采購及軍工產業鏈問題。烏克蘭戰場消耗大量導彈和火炮彈藥,但北約國家自身產能難以滿足援軍需求。往日,北約很大程度依賴從俄羅斯進口相關軍品,如今卻不得不尋求其他渠道。

在這種形勢下,美國軍火商或將大賺特賺,因為美國軍工體系目前是西方最為完備的。這種倚重美國軍火實力的趨勢,實際上加劇了北約內部的不平等狀況,日後可能成為引發矛盾的一大隱患。

經歷俄烏沖突,北約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構建和運作方式。"去俄羅斯化"、 "去中國化"曾經是北約積極倡導的方針,但事實證明這只能是一個美好願景,短期內很難實作。相反,要想維持北約的戰鬥力,與俄羅斯等非西方大國保持一定貿易往來仍是必需。

這種自身理念與現實訴求的矛盾,將推動北約在未來走向何種發展道路?是堅持意識形態對抗,還是放棄先前的道德要求?北約該如何在兩難處境中權衡利弊,都將是本次峰會需要深思的問題。我們有理由預計,俄烏沖突的影響並不會在短期內消除。

相反,它或將長期籠罩歐亞大陸。面對這種長期狀態,北約除了需要調整自身發展思路,更應反思俄烏沖突的本源以及自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事實上,俄烏之爭並非昨夜空降,而是北約持續東擴造成的結果。

今天的俄羅斯或多或少感受到了威脅,才做出強硬反應。如果北約無法正視自身在導火索問題上的責任,很難從根本上化解分歧。無論是俄烏沖突、能源供應鏈問題,還是軍備采購困局,都將給北約帶來沈重壓力。

而北約的未來前景,不僅取決於如何應對俄羅斯的挑戰,更關乎能否審視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難道北約註定只能是遏制俄羅斯的工具?還是它本應在維護歐洲和平中發揮更大作用?這也許就是最值得北約各方反思的終極問題。

北約面臨的困境並非一蹴而就。這個軍事聯盟在冷戰結束後一直存在legitimacy赤字,其存在價值和發展方向時常受到質疑。一方面,它繼承了冷戰時代對抗蘇聯的姿態,將俄羅斯視為頭號威脅;另一方面,又渴望在新時期扮演維護歐洲和平的角色。

兩種定位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解決,使得北約的行動常常自相矛盾。俄烏沖突無疑加劇了這種矛盾。北約想要遏制俄羅斯,卻又無法完全切斷與之的經貿聯系;它號召盟國"去俄羅斯化",自身卻也在從俄羅斯進口能源和核材料。

這種做法不啻是自絕於世界,註定行不通。因此,北約必須正視自身在俄烏沖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反思是否將俄羅斯對手化過於簡單化。事實上,俄羅斯對北約東擴的不滿已經積累多年。

在普京看來,北約並未完全棄Cold War思維,其對俄羅斯的戒備無異是對俄國現實地位的蔑視。因此,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某種程度上是出於對北約威脅的反制。從這個角度看,北約與俄羅斯陷入對峙的根源,恰恰在於北約缺乏足夠包容性。

所以,北約要想重塑自身形象,必須從根本上反思與俄羅斯相處之道。它是否應頑固地將俄羅斯視為威脅,還是努力融入俄羅斯,共同維護地區安全?無疑,後者才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北約若堅持將俄羅斯"敵視化"並試圖全面排擠,不啻是在制造新的對手,給歐亞大陸和平帶來新的動蕩因素。北約應當從俄烏沖突中汲取教訓,重新審視自身在新時期的定位。

它不應將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反俄羅斯一點上,而是應該著眼於如何在包容俄羅斯的同時維護地區穩定。

只有這樣,北約才能真正成為維護和平的力量,而不是導致新的軍事對抗的禍根。否則,北約註定將陷入內卷,難以自拔。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