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10版「小龍女」有人美若天仙且有人黑有人胖,放一起差別就出來了

2024-06-17電影

金庸筆下的小龍女形象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奇葩之花,在歷年來以各種視角詮釋和展現。每一個版本都透過導演和演員的獨特理解和演繹,為這一經典角色註入新的活力,孕育出一輩又一輩難以磨滅的銀幕記憶。

小龍女這一角色本身具有獨特的魅力——她既天真爛漫又穩重,雖出自古墓卻不食人間煙火,聰穎機智又率真純真。正是由於她的內在豐富且多元,因此可以在不同年代、不同導演的筆下,展現出千姿百態的新風貌。

有人認為她的容顏如仙般閃耀,有人則認為她膚色黝黑,是個異類,還有人將她神格化,塑造成一個肥碩可愛的包子形象。這種百花齊放、多元共存的詮釋方式,無疑是對金庸原著中小龍女豐富個性和獨特魅力的全景展現。

再來說說近期的2018年毛曉慧版,新版由影視新人佟夢實和毛曉慧共同出演。整個版面看起來中規中矩,導演在此次翻拍過程中並無太大的創新嘗試。

毛曉慧在角色塑造中盡力去還原小龍女古墓派的清冷氣質,但整體效果並不足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最終被迅速遺忘。

追溯到2014年,陳曉和陳妍希主演的【神雕俠侶】可謂「奇葩」中的戰鬥機。陳妍希身著絢麗華服,頭上卻戴著兩個「大雞腿」般的復雜發飾,加上一張可愛的圓圓臉蛋,完全看不出「小龍女」高潔出塵的神韻來。

這部劇一經開拍,就遭到了狂風驟雨般的吐槽和非議,妝造實在太過違背原著但有趣的是,據傳陳妍希是被男主陳曉力薦加入的,兩人後來也確實相愛結為夫妻,在戲外演繹了一段現實版的「楊過與小龍女」的姻緣。

劉亦菲2006年的小龍女版本至今依然深深烙印在觀眾的心中——她那纖細柔美的容顏,配上年輕活潑的氣息,堪稱詮釋"不食人間煙火"最完美的一部作品。

但是當年的劉亦菲過於年輕,塑造小龍女這一角色時,難免顯得有些缺乏內涵積澱,與書中指點楊過這位"姑姑"形象略有出入盡管如此,這個版本的小龍女形象依然廣受觀眾青睞和喜愛。

在眾多版本的【神雕俠侶】中,1995年由古天樂和李若彤主演的版本堪稱經典之作。李若彤對小龍女角色的全心全意投入,為這個版本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廣泛贊譽。

當她初接觸到劇本時,作為一個新人的她感到無比的誠惶誠恐,因為她深深意識到要演繹這個充滿挑戰的經典角色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

但在經紀人杜琪峰的多次鼓勵和開導下,她重新找回了信心,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對這個角色的深度理解和研究中她不斷地研讀原著小說,查閱相關資料,隨著書中的情節而感同身受,常常讀到熱淚盈眶。

實在是太入戲了,當拍攝工作正式開始時,她依然全身心投入。盡管當年條件有限,她仍然親自上陣拍攝許多高難度戲份,如吊威亞等動作場景,常常不小心就磕傷了手腳,添了一身青紫。

這種敬業精神,加上高強度的工作節奏,讓她在拍攝結束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徹底"出戲"她常常一個人獨自坐在陽台發呆,無法正常社交和生活,最終還是在同行和家人的幫助下,才慢慢恢復過來。

正是因為這種入木三分、不遺余力的付出,李若彤成功地詮釋了"小龍女"這一角色,塑造出一個鮮活、立體、富有內涵的人物形象,成為了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這種投入專註、細致入微的用心演繹,恐怕也只有當年年輕氣盛的她才能做到。

值得一提的經典版本之一是1983年TVB劇集,由陳玉蓮和劉德華主演。陳玉蓮身著華麗戲服,氣質出眾、形象恬靜利落,成功詮釋了小龍女的內斂沈靜且古靈精怪的性格。

這部劇當年創下62點的超高收視紀錄,可見其深受廣大群眾的認可和喜愛。

早在更早的年代,我們可以回顧1984年在台灣拍攝的版本,小龍女一角由年輕時就在香港邵氏公司出道的潘迎紫出演。遺憾的是,這位被譽為「氣質女神」的潘迎紫,在劇中由於造型妝扮過於花哨復雜,留給觀眾的印象卻是「妖裏妖氣」,與小龍女形象頗不相符。

如果再往前看,1976年由李通明和羅樂林主演的香港版【神雕俠侶】的小龍女造型雖然沒有那麽誇張,但是卻被一些老派書迷指責失去了應有的「仙氣」,反而給人一種「青春可愛、浪漫寫意」的喜劇化感覺,與原著人設相去甚遠。

最早可考的版本是1960年由南紅和謝賢主演的電影。由於當時影視技術的限制,透過現代技術還原後,南紅在劇中的造型有些類似觀音菩薩,帶有出塵脫俗、超凡入聖的既視感。

然而,我們需要明白,在那個年代能完整拍攝出這樣的電影,本身就是一種了不起的壯舉,值得贊揚和鼓勵。

這些早期的小龍女影視化作品在造型、妝容、表演等方面與原著有所出入,但它們極大地豐富了小龍女這一經典形象的多元解讀,為後來的版本奠定了基礎。

沒有這些原始的饋贈和嘗試,就沒有後來的百花齊放每個版本都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們耗費了無數影視人的心血,我們更應懷著一顆包容開放的心去品讀和欣賞。

除上述主線版本外,我們還需提及一些特立獨行、"奇葩"的翻拍嘗試。這些嘗試雖然出乎意料、甚至略顯荒誕,但正是這種大膽創新的精神,給小龍女這個經典形象註入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例如1982年的邵氏版,完全沒有出現小龍女這個角色,只聽到她的名字而沒有見到本人,電影的中心都放在了楊過的成長歷程上。

這種大膽的「去核」創新,雖然違背了原著,但也為影視改編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1998年由吳倩蓮和任賢齊主演的台灣版【神雕俠侶】中,小龍女的膚色造型與書中描寫有著天壤之別,妝容和發型更是讓人覺得「黑人臟辮」、分外怪異。

這個版本一經問世,就遭到了狂風驟雨般的罵聲,被評為「遭遇是非最多的一版」但換個角度想,它無疑是對小龍女形象極端化的一次大膽嘗試,給經典形象帶來了全新的解構和重塑。

這些「奇葩」的版本雖然讓人啼笑皆非,但卻正是因為有它們的存在,小龍女這個經典形象才不至於過於單一和僵化,反而熠熠生輝、生機勃勃。

盡管它們是「半吊子」的版本,但它們還是為後來者留下了創新的空間,供人進行改進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