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男性在家庭中處於傳統女性的位置上會怎樣?獲得第76屆康城電影節主競賽電影金棕櫚獎、第96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的女性主義電影【墜落的審判】,於今年3月24日在北京大學舉行首映禮,導演茹斯汀·泰利耶導演與在場男性嘉賓、主持人的對談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
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和自我意識覺醒,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主義電影湧入市場。除了取得高度的藝術成就,女性主義電影在商業化層面也取得了突出表現。
2023年7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的美國奇幻喜劇電影【芭比】掀起了一陣觀影熱潮,「芭比」自信勇敢、不屈不撓的精神一時間圈粉無數。2024年春節檔,由賈玲導演並擔任主角的電影【熱辣滾燙】票房突破34.6億,影片中豐滿有血肉的女性角色讓「女性力量」在銀幕上有了具象化呈現。
相比於以往影視作品中傳統的女性角色,在今天的銀幕上「新女性」被賦予了更多自主權與話語權。女性主義題材的電影能收獲好評如潮,得益於角色塑造與敘事的突破和創新。電影中的女性主義出現新趨向,女性角色的比重和相關劇情的重要性上升,對應著現實世界中,女性自主表達的權利得到回歸與釋放。
「多向度」角色塑造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女性形象在影視作品中較為單一,通常具有溫柔、善良、家庭為重、順從傳統價值觀念等特質。近年來的女性主義電影打破性別刻板印象對女性角色塑造的影響,刻畫出百花齊放的女性新群像。
電影【燦爛的她】以祖孫情為主線,奶奶溫和寬厚的愛治愈了孫女李斯然,讓從小身處黑暗的她重新燃起對生活和對未來的希望;同時,李斯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應奶奶對她的愛,兩個人從疏離逐步走向相依為命。影片在給觀眾帶來心靈慰藉的同時,也展現了女性身處不同階段所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李斯然這一角色糅合了倔強與明媚的特點,在艱難的現實下依舊散發著蓬勃的生命力。
多樣化的角色塑造,使女性角色更加具備真實感。而優秀的角色塑造並不意味著人物十全十美,多維度展現女性角色的不同境遇與選擇,能讓人物血肉飽滿、活靈活現。
電影【熱辣滾燙】的女主角杜樂瑩宅家十年,長期飲食不健康和缺乏運動讓她身材臃腫,經歷生活的打擊過後,她下定決心要改變自己。歷盡辛苦減掉一百多斤,她和灰暗的過去告別,迎接屬於自己新的開始。杜樂瑩這一角色帶給觀眾的振奮並非是簡單的努力就有回報,而是即使身處谷底,也不要失去對未來的希望。影片也借助作為女拳擊手的杜樂瑩,向觀眾傳遞了女性可以是堅毅而有力量的,女性不容被小覷。
女性主義題材電影賦予女性角色權力和自主性,讓她們在故事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擁有自己的目標、追求和決定權。她們不僅僅是男性角色的配角或陪襯,而是擁有自己獨立的故事線和發展軌跡。
在電影【芭比】的結尾處,芭比不甘心只做任人擺布的玩偶,她換上了西裝,在現實世界裏開始迎接真正地屬於自己的生活。這一幕也延伸至現實社會,在電影結尾的寄語中,美國女導演格蕾塔·葛韋格告訴女性不要被系統的條條框框所束縛 ,而要成為自己生命的主角,演繹獨屬於自己人生的精彩故事。
女性議題突破傳統敘事
女性主義電影通常采用女性視角來敘事,將女性的經歷作為電影的主線,透過她們的生活、挑戰、成長和奮鬥來展現女性的內心世界和價值觀。這種方式可以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女性所面對的困境和挑戰,以及她們如何應對和克服這些問題。電影【墜落的審判】將這一敘事手法進行了再次昇華:當男女性別對換,人們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套牢在女性身上的枷鎖。
在【墜落的審判】中,妻子是事業獨立的成功作家,丈夫則在家中扮演「全職主婦」的角色,兩人產生矛盾時,丈夫指責妻子擠占了自己的時間,導致自己不能像妻子那樣全身心地投入到寫作事業,而是被淹沒在日常的瑣碎事務當中。回歸現實,丈夫所控訴的內容正是無數處在婚姻關系中的女性所正在經歷的。「審判」一詞在這部電影裏具有雙重含義,它既指對丈夫墜樓死亡原因的審判,也指對婚姻關系中女性承受不公平待遇的審判。
女性主義電影在敘事中透過女性角色的經歷來探討和揭示性別歧視、壓迫和不平等現象,這些角色可以是堅定不移的反抗者,也可以是在面對困境時逐漸覺醒並掙脫束縛的形象,從而激發觀眾對性別平等的思考和關註。
在獲得第80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的電影【可憐的東西】中,女主角貝拉死後被科學家復活,並且心智回到了初生的嬰兒階段。在不斷經歷世事後,她得到了成長的體驗並對男權壓迫完成了「反殺」。貝拉的經歷體現出她對性別壓迫的抗爭與對自由平等的追求。
女性主義電影還有一個常見的敘事手法,即展現女性之間的友誼和支持,強調女性之間的團結和互相扶持。這種方式可以激發觀眾對女性友誼的珍視和重視,以及對女性之間的團結力量的認識和肯定。
電影【熱搜】中,周冬雨飾演的自媒體主編陳妙與資本對抗,面對網絡上漫天的女學生「汙名化」輿論,陳妙帶領自己的團隊克服重重困難,為遭受侵害的女學生力爭正義。輿論多次反轉,隱藏在事件背後的利益鏈條被揭開,陳妙的努力讓更多女孩免遭於困,身處囫圇的余甜和張小穗之間互助互救,同樣表現了女性之間彼此給予的愛和保護。
女性電影如何避免「落俗套」
當下,女性主義是影視熱門題材,新品層出不窮的同時,市場也良莠不齊。女主角「為強而強」,一昧地硬凹「大女主」人設,導致角色僵硬和敘事邏輯不暢;或是女主角披著「獨立」「清醒」的外衣,在群體中挑起雌競與對立,實則還是沒有自我意識處在受支配地位的傳統女性角色。這些都是當下女性主義題材電影中常見的弊病。
電影來源於生活,創造優秀女性角色需對現實生活進行切實的考察,再加以藝術的打磨拋光。一個角色的誕生必然離不開她所處的環境,將女性經驗融入到電影角色中,有助於塑造角色的背景與內在動機,反之則會適得其反。
根據張桂梅校長真實事跡改編的電影【我本是高山】,從萬眾期待到口碑翻車,主要原因在於角色和情節設定的不合理。張桂梅校長愛國愛黨的崇高辦學精神被矮化為個人情愛,山區女學生逃課上網吧,農村婦女酗酒和家暴……歌頌偉大女性的電影,卻頻繁醜化和矮化女性角色,這本身就是倒行逆施。根據真實事跡改編卻未能遵從客觀事實,這樣的創作態度使影片遭到了口碑反噬。
女性主義電影若能將女性在面對社會生活而產生的細膩情感以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角色會更加有骨血有溫度。如果只是將性別天平的兩邊進行對換,而不設身處地對女性遭遇進行反思、對人性進行嚴肅的剖析,那麽女性主義電影中的性別議題也就失去了意義。【墜落的審判】導演茹斯汀·泰利耶在訪談中談及自己的電影裏隱含著對女性的理解:為什麽家庭環境下女性會遭受審視?為什麽女性要比男性承擔更多的家務責任?為什麽在工作上男性一定比女性要強?這些問題在其它女性電影創作中也應該被深入思考。
在長期的人類社會發展中,女性是一種「處境」,隨著社會意識的進步,這種「處境」正在被更多人關註到。女性主義電影對女性力量的呈現,是對社會性別平等的追求,承載著新時代女性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期待在未來的女性主義電影能減少對商業化的諂媚,提升作品深度及內涵,以一種獨具意義和價值的文藝載體和文化現象,進一步擴大對復雜多元的世界的探索,為推動社會進步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