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電影

雍正王朝:明明手握王炸,太子為何一敗塗地?這場對話給出了答案

2024-03-21電影

文丨卿心君悅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如果按智商與段位給皇子們排名,那麽 太子與沒頭腦的老大,以及混不吝的老十一定當仁不讓的包攬「前三甲」,不過是倒數的。

尤其是太子。

別人都是一手爛牌開局,打出逆襲結局。太子可倒好,懷揣著王炸好牌出生,占盡資源與優勢,卻連決戰都沒挺到,中途就被踢出局了。

劇中關於太子的「無腦名場面」有很多,今天先聊聊那場差點把康熙氣過去的「開卷考試」。

賣官鬻爵

康熙要追比國庫欠款,太子卻是最大的債主。

為了拖延逃避還款,太子毫不猶豫地把隊友老四胤禛賣了,舉薦其接手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礙於太子的顏面,老四昧著良心將替太子借錢的黃體仁和肖國興從名單上抹了下去。

可世上哪有不透風的墻,更何況是充滿爾虞我詐皇城。

太子欠錢一事,還是被老八知曉,而陰險的老八繞著彎子將訊息透露給了老大,企圖坐山觀虎鬥。

由於痕跡太明顯,被老大察覺。

於是不想出頭,但又不甘心放過踩太子的機會的老大,借魏東亭之手將黃體仁、肖國興欠款的事捅開了。

就在太子思量著如何堵上這五十萬兩窟窿的時候,親信黃體仁出了個餿主意—— 賣官鬻爵,將吏部的六個空缺作價賣了。

聽說能收回五十萬兩銀子,太子連人都沒見,就應了下來。由此可見,賣官鬻爵的這類事,太子之前沒少幹,所以才如此司空見慣。

而太子不知道的是,他前一秒給吏部發了鈞諭,要求安排那六個花錢買官的人,後一秒訊息就傳到了老八的耳朵裏。

不過老八並沒有聽從前來遞訊息的吏部親信揆敘的提議,將事情告訴康熙,而是要求其按太子的意思辦。

老八之所以如此,原因很明確:

不能一擊必殺,且很容易暴露自己。

以康熙對太子的維護程度,賣官鬻爵根本不足以動搖太子,太子頂多被康熙責罵訓斥一頓。

同時,就算老八不出面,讓揆敘去揭露太子的劣行,也難保康熙不會懷疑到老八的身上,認為是老八做局針對太子。畢竟,連太子都知道揆敘是老八的人,康熙又怎會不知道?

這樣一來,暫且不說太子會怎麽樣了,反正他老八是撇不清,跑不了了。

不能一擊必殺,又有自曝的風險,老八自然不會輕舉妄動。

不親自出手,不代表不會借刀殺人。 趁著六名官員外放之際,又得知在淡寧居值班的是老大,老八順勢讓揆敘將這個「把柄」送到老大面前。

一看到外放的都是肥缺,老大的第一反應是吏部撈油水了:

「我說揆敘呀,你們是不是也太過分了,這麽六個肥缺全都給放了。你弄了多少個孝敬,從實招來。」

老大有此一問,在揆敘的意料之中,他陪著笑臉,起誓發願的回道:

「大爺,您要這麽說,奴才可得找根繩子上吊了。這幾個人都是太子點名外放的。」

聽到是太子點名外放的,老大意識到這裏面有故事,繼續追問:

「他們都是太子的什麽人啊?」

見老大問到了點子上,帶著「任務」來的揆敘直奔正題:

「回大爺的話,他們和太子一點關系都沒有。」

隨即又補充了一句: 「奴才敢發誓,這幾個人太子連見都沒見過。」

話到此處,老大還有什麽不懂的。強調「太子連面都沒見過」,不就是在告訴他,這六名官員是太子賣官鬻爵的結果嘛。

也因此,聽完揆敘最後兩句話,老大意味深長的笑了笑,連說兩聲好,便帶著六名官員去見康熙了。

這裏涉及一個問題:老大不知道這又是老八的手筆嗎?

知道!

這一點毋容置疑。

之所以明知是老八特意送來的「把柄」,老大依舊順水推舟,是因為這一次與上一次的情況不同。

康熙接見即將外放的官員,是正常的程式之一。

就算太子賣官鬻爵的事因此暴露,康熙也怪不到老大的頭上,畢竟老大是按規矩辦事,按流程引見。這就是為什麽,老八送來的「把柄」,老大欣然接受的原因。

只不過,老大低估了康熙的情緒管理,也沒有真正看清康熙的「大局觀」。

事情敗露

看著手中的引單,康熙隨機點名了那個花十五萬兩買「四川鹽茶道」空缺的官員。

在聽完對方對職位與職責的理解,又得知其之前只是個後補道,沒有出仕工作經驗,康熙立刻轉身問站在一旁的老大:

「這個人誰舉薦的?」

老大自然不會隱瞞,直言道:

「回皇阿瑪的話,這六個人都是太子點名放的缺兒。」

聽完老大的話,康熙沈默片刻,便揮退了跪在面前的六名官員,畢竟事關太子,康熙有質疑,也不能當著外臣的面表現出來。

待人走後,康熙追問道:

「太子和這六個人什麽關系?」

老大照例據實回話:

「回皇阿瑪,據兒臣所知,太子連這六個人的面都沒見過。」

老大的回話,讓康熙的怒火直沖天靈蓋。

他本以為這只是一場「人情交易」,結果卻是「權錢交易」。

雖然他知道太子平常愛甩鍋撇責,沒有擔當,能力也一般,可沒想到太子已經荒唐到了賣官鬻爵的地步。

而最讓他生氣的是,賣官鬻爵就算了,能不能找點靠譜的人。沒找到靠譜的人也算了,好歹做的隱秘一點,高明一點,這樣至少證明他選的接班人還算是個有手段的聰明人,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品行不端,還蠢笨至極。

不過生氣歸生氣,作為上位者該有的情緒管理能力還是有的。

所以,康熙先是難以置信的反問了句「什麽?」隨即便冷靜了下來,生生壓下了怒火,把原本準備了一肚子話的老大打發走了:

「沒關系就好,跪安吧。」

老大的野心,康熙心知肚明,所以即便他對太子再失望,也不能給老大借題發揮的機會。

老大走後,康熙命李德全去叫太子,一場嚴重放水的「開卷考試」即將上演。

聽到康熙傳召,太子的內心慌的一批。

能不慌嘛,在揆敘將六個人送到老大手裏的同時,太子也從黃體仁口中得知了這個訊息。在他看來,康熙傳召很可能就是事情敗露了。

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提前想好解釋的說辭,在進門之前,他低聲詢問李德全:

「李公公,知道皇上為什麽叫我嗎?」

註意李德全的反應,低頭猶豫了一下。

為啥猶豫?

作為康熙的辦公室主任,管住嘴是最基本的素質與底線。如果是別人,涉及到揣測聖意的敏感問題,他自有無數種方法打發。可如今太子發問,他說多了犯忌諱,不說呢,又等於惹了未來的領導。

就在李德全大腦飛速運作思考如何回話的時候,太子緊接著問了第二個問題:

「是不是這幾個官員,說了什麽渾話?」

顯然,這個問題就比上一個問題好回答了。

太子已經劃定了範圍,性質也不再涉及「揣測妄議聖意」的雷區,李德全自然有了發揮的空間。

我們再看李德全的回復:

「這幾個官員是大爺引見的,當時奴才不在殿裏。」

不得不說,能成為大清朝的辦公室主任,李德全確實不是白給的。

一句話, 既撇清了自己 —— 不是我把人帶進去的,出事了也跟我沒關系; 又避免了惹康熙不快 ——領導我可啥也沒說,更沒有挑撥,我只是在陳述事實。

同時, 又間接暗示了太子 —— 「大爺引見的」,懂吧?大爺跟你是什麽關系,太子爺你心裏有數吧?你想想,他為啥引見,你再想想,他引見了會有啥後果?老奴我只能幫你到這兒了……

聽完李德全的話,太子更沒主意了,楞在原地不動,直到李德全出言提醒,這才心情忐忑的進了屋。

開卷考試

太子一進屋,規規矩矩的行完禮,便一臉惶恐的站在原地,等著康熙的雷霆之怒。

看著眼前唯唯諾諾不敢擡頭的兒子,康熙的心情十分復雜,七分失望憤怒,外加三分不忍。於是,他繞開了賣官鬻爵的事,問了其他兩個問題:

「胤䄉在前門大街賣家當,還打了田文鏡,你知道?」

「一幫子老臣,到朕這兒來哭的事,你也知道?」

註意,康熙每問一個問題,都會停頓一小會兒,這顯然是等太子就此說點什麽。 可太子呢,回了兩句「我知道」,就完事了。

看到這裏,我都替太子著急。甩手掌櫃當的太愜意了,愜意到以為你康老爹一定是午飯吃多了,才來聽你說知道還是不知道的。

正常來說,領導找下屬單獨談話,最常見的情況有三種:敲打、暗示以及拉攏。

而康熙此次叫來太子,顯然屬於前兩種: 就賣官鬻爵的事予以敲打暗示,希望太子意識到錯誤,主動改過自新;就追比欠款一事,暗示太子力挺老四,擔起責任,為他分憂。

見太子領悟力如此之差,為了達到目的,無奈的康熙開始放水了:

「朕不明白,欠債還錢,這麽簡單的一件事,幹起來就這麽難辦。居然還有人以死抗爭。我大清的官員都窮到這個份上了。」

有了前兩個問題做鋪墊,這段話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卻有人以死相逼,是真的窮嗎?不是!是貪得無厭,是唯利是圖!

說完這段話,康熙再一次停頓,依舊在等太子表態。

放水放的這麽明顯,已經脫離暗示階段,進入明示範疇了,可太子就像掉線了一樣,楞是一句話不說。

沒辦法,康熙只能繼續往下說:

「這個債再追下去,不知道還會出什麽事?」

到此,康熙自覺話已經說的夠明白了, 可他萬萬沒想到,太子那清奇的腦回路,已經到了開卷考試都能完美避開正確答案的地步。

之前一直沒吭聲的太子,這次話接的很快,因為他終於「聽懂了」康熙的意思—— 懂了!我老爹這是在暗示我,不想追債了,放心老爹,我一定把你和我都摘得幹幹凈凈的。

於是便有了太子接下來的回話:

「皇阿瑪聖明。追比國庫欠款,本是天經地義的事,要說弄到今兒個這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在加上他推薦的那個田文鏡,性格怪癖,不通人情天理,把一件原本可以慢慢辦好的事情,給弄砸了。」

論甩鍋撇責,太子絕對是第一名;論段位智商,他也能坐穩倒數第一名。

康熙要是真怪老四手段過激,為啥只字未提老四與田文鏡,提到的反而都是抗拒還債的人。

況且,就算康熙對老四的做法也並不那麽滿意,但老四畢竟是唯一一個站出來為他分憂扛事的人,且追比國庫欠款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此時,太子直接把所有責任都撇給了老四,康熙會怎麽想? 只會覺得太子既沒有擔當,又沒有腦子,品行還不差。

本來,康熙希望在這件事上,太子能夠跟他統一思想與站位,以太子的身份幫助老四控制局面,盡可能的多收回一部份欠款。可太子倒好,二話不說就把老四賣了。

也因此,太子還沒說完話,康熙想「刀了」他的眼神就已經藏不住了,等太子話畢,康熙徹底無語了。

到此康熙明白,這場嚴重放水的「開卷考試」,太子已經不可能給他想要的答案了。

為了盡快結束這場要把他氣吐血的談話,也為了給培養了三十多年的太子最後一個機會,康熙說了最後一句話:

「這是吏部報上來的外方官員的名單,你查一查,行的話就批了吧。」

說到「你查一查」的時候,康熙還特意停頓了一下,其目的是再次暗示太子 :你的賣官鬻爵的事我都知道了,懸崖勒馬還來得及。

隨後便一臉失望的離開了。

奈何,此時的太子一心沈浸在「順利過關」的喜悅的中,絲毫沒有感受到康熙的情緒變化。

從某種角度來說,這是康熙第一次動搖自己對於儲君的選擇,而這也是太子挽回在康熙心中形象的最後機會。

為什麽太子如此不堪大用,康熙為何不廢了太子?甚至連賣官鬻爵的事也輕易翻篇了?

拋開太子生母的因素與嫡出的身份不談,單就劇情來看,原因可能有兩方面:

其一:為了大局。

從大清朝統治者的角度出發,康熙清楚,太子一旦被廢,其他皇子的奪嫡之爭勢必愈演愈烈。無論是明爭暗鬥,還是結黨營私,都不利於朝局的穩定,甚至有可能動搖大清朝的根本。

二來:為了避免手足相殘的結局。

這一點,是從康熙作為一個父親的角度來說的。作為父親,康熙自然不願意看到任何一個兒子出事。 可奪嫡之爭,既分勝負,也決生死,有些事作為皇帝的康熙也無法控制。 所以,為了避免出現手足相殘的局面,不到萬不得已,太子絕不能廢。

結語

不直抒胸臆,有話說三分,剩下七分全靠別人猜,是上位者慣用的馭下手段之一。因為他們需要以此維持高深莫測的形象,因為他們需要給自己留有足夠的余地與主動權。

也因此,聽話聽音,聽懂領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混官場的必備技能之一。無論是想向上走,亦或者是自保,這一點都十分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看,太子在奪嫡之爭中一敗塗地,被老八和老四按在地上摩擦,也是情理之中,畢竟康熙已經足夠偏袒了,偏袒到把暗示都變成了「開卷」,可太子依舊聽不懂。

如果不是名分早定,如果不是嫡出身份,以太子的段位,別說奪嫡了,自保都費勁。

卿心君悅,讀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