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最近國產古裝劇【慶余年2】和【狐妖小紅娘】開播,其它方面都不講了。伯光君偶爾在網上看到一些評論,說是【狐妖】粗制濫造,而【慶余年2】服化道不行,還有什麽倭風什麽的。
實際上,我相信只要大家有留意這條,你都會發現現在網友動不動對於古裝劇出警,這裏不還原歷史,那裏粗制濫造,再拿著放大鏡去找什麽倭風,崇洋媚外之類的東西。
我個人覺得完全沒有必要,因為古裝劇畢竟是影視娛樂不是什麽歷史考察。只要不是確定朝代的歷史作品,哪怕像那些按在某些朝代的古偶,只要沒有非常離譜,服化道符合劇情和演員,同時能夠服務劇情和電視美學就夠了。
現在這種動不動就去批判的作風,著實是有點矯枉過正了。
還原歷史,漢服形制不可變?這未必適合古裝影視劇
這個畢竟是現代社會了,雖然是古裝劇但它畢竟還是「劇」。而且我看到很多網友吐槽太假了,結果有人科普歷史上反而有那樣的,比如說到假發,在古代,貴族的大發髻其實也是用假發支撐的,漢代馬王堆出土的文物就發現了專門盛放假發的梳妝盒。
但與男子同理,女子的頭發也是要全梳上去。披發是非常不莊重的,狂士,瘋子可以披發。但普通人甚至是道家一般都不批發。
所以,其實從早期00年後影視劇裏動不動就給女子披發也是很扯淡的。中國女子束高髻的歷史非常早,像【大漢天子】裏那種平安時代束發,目前馬王堆已經反駁了。因為T型帛畫裏包括侍女和辛追夫人本人,都是束髻不披發。
詳細大家可以去參考這幾本書: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唐代段成式的【髻鬟品】,何建國、張艷鶯、郭佑民編的【唐代婦女發髻】都有詳細記載。
唐代以肥為美,實際是豐滿並不是癡肥,女子臉型比較崇尚「面如銀盤」既白亮,鵝蛋,小圓臉為最佳。這種臉型的女孩子,就要束大發髻,大鬢角,發飾用大花,大金器,珠玉去襯托。【長恨歌】裏的「雲鬢花顏金步搖」和後面「翠翹金雀玉搔頭」。
也只有圓臉鵝蛋臉的妹子壓得住這種裝扮,如果人太瘦or臉小,很容易被這種裝飾品給淹沒,失去了主體。而且不像後期【武媚娘傳奇】那種堆砌的大發髻,唐代發髻是以圓形為主(參看唐明皇,楊貴妃,武則天這三部戲)
為什麽要做圓形,很多人說這不是放大了圓臉缺陷麽。
恰恰相反,圓形發髻配上環繞排列的飾品,再配女子的圓臉,實際就類似一個同心圓原理,更襯托出妹子臉的明亮感,也顯得有層次。加上古人追求的「懸膽鼻」。就又形成了兩個小圓,這就是古人圓形檢視的一種視覺柔化。
這種搭配下的美女是沒有棱角的,她們整個給人感覺就是柔化,溫柔似水又玉肌生香,是一種母性的體現和發揮。
問題在於,現代社會基本上以瘦為美,尤其中國娛樂圈女明星一個比一個瘦。有些都瘦成麻桿了,你如何完全還原唐朝那種審美?還原反而沒有那麽美感,畢竟人類形態和審美都不同了。所以,適當還原的適合改編,比一味還原的刻板印象要重要得多。
現在服化道越來越差了?古裝劇,一直就是在胡編亂造
實際上,那時候我們也有自己的武俠劇,比方說開山之作95年的【白眉大俠】,緊接著就是【甘十九妹】,更早的【江湖恩仇錄】等等,早期武俠劇的服化道基本跟著港台的審美,而港台武俠劇壓根就不還原,甚至沒有什麽質感。
清朝不剃頭,歷史元素濫用和胡編亂造比比皆是,它就是非常符合商業電視改編邏輯,說到底符合電視劇劇情,演員好看就行了。
比如周易的【水月洞天】是奇幻劇,所以不能用正常的眼光去看,造型奇異所以很正常,而且,周易家的服化道是根據演員自身來設計的,就拿沈浪的飾演者黃海冰造型來說,出現過兩種不同的,除了散發的,還有一次是白衣紮發的,但是紮發那次感覺特別清秀,特陰柔,不符合浪子人設。
所以劇裏平常都散發造型,顏值我覺得是該演員所有角色最帥的一個。
你看他後面的角色,比方說張丹峰楓,潘少春,和秦叔寶,都算中規中矩了,撇開年齡就論顏值就都不如沈浪的
雖然我也很喜歡以前古裝劇的審美,但是什麽制式、平裁、復原、h型其實都emmmm,其實從復原的角度來說那會的服裝真的不復原,很多立裁、八字袖、收腰、拉鏈等等問題,不過那會可能復原水平也有限。
可能參照古畫、壁畫、戲曲等制作,配合演員的顏值演技和造型,整體上很有韻味,態度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說復原說制式結構肯定離復原還有很遠。
如果大家對復原的認可度真的有那麽高,那漢服形制黨的堅持也不會得不到大家的理解了。近幾年有幾部劇有復原大佬的參與,但也沒能控住整部劇的服裝。
沒錯,【清平樂】已經是非常還原的電視劇了,但從復原角度上一半復原一半憑空想象,即使妝面復原了,調色也很復古,但就是沒味兒,問題還是出在演員的臉型和身段上,畢竟不是古代人。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演員即使念著不那麽拉胯的台詞,也沒有以前的古典韻味,即使長相沒有那麽現代化審美,也還是一股現代產品的味道,服化道、演員長相身段演技、劇情台詞、燈光攝影後期、道具等等。
我覺得是不是現代化的痕跡,因為時代的發展永遠也不可能完全從影視劇裏抹去。但想想以前的那麽多古裝劇,你就真的覺得它完全還原了?
無非是從印象上來講更早壓根沒有影視劇(更早只有戲曲),那些影視劇是最早那一批了,做得又非常經典,大家就覺得它們好像完全還原古代氣質一樣,實際上還原個der,誰真正知道古代人氣質和社會狀態到底如何?
古裝劇越來越沒有質感?最大的問題,反而不是服化道
從硬件來說,八九十年代那些經典的古裝劇服化道,在當時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的做到了最好,妝容既有古典韻味又照顧到了現代審美,沒有完全按考古照搬。從軟件來說,演員選角到位,語調,神態,眼神,舉手投足,身形步態都很有古韻,賦予了角色靈魂。
這一點我覺得才是根本,現在的演員演古裝劇可以先學學戲劇,特別是昆曲和京劇的眼神身段。
但是可能嗎?大家都知道不可能。
現代演員一個個瘦得白骨精一個,連長相都是差不多,統一了往大眼高鼻尖下巴整,現在螢幕上別說「面如滿月」了,連下頜微豐的鵝蛋臉都看不到。前段時間兩部宋代背景的劇,女演員寡瘦的臉上刮著大白妝,珍珠面厴花鈿的堆一臉,真的好看嗎?
更不用提,現在演員別提戲曲這些基本功了,甚至連台詞和體驗都沒有,一個個還軋戲,為了賺錢各種敷衍和粗制濫造,好比【狐妖】問題是服化道和制作嗎?單就所謂妝容好不好看來講,領先主演女星的問題在這裏嗎?
這個過去是靠收視率,那時候收視率就是簡單統計,大彩電時代是這樣一個時代。
一群考究黨在各種厚古薄今,但凡對形制有一點了解的都知道【長安十二時辰】比以往八九十年代的古裝劇都要考究,一個個都在罵制片人罵導演,但是完全不分析80年代和當下的影視市場情況。
當年拍老版【西遊記】為了拍一個鏡頭可以反復拍三天,因為那個年代是要拍經典,資金國家保底,時間金錢都耗得起。現在影視劇市場競爭都已經白熱化,連影視劇都在拼交期,拼成本把控,一個劇組的化妝團隊就幾十個,最多的時候要一天給上千個群演化妝,群演要一天輪番上陣保證攝影棚二十四小時都要在運作,這就是極致的成本把控。
首先拍戲要收的回本才有資本會願意投資,企業要賺錢就不會讓你跟老劇一樣一拍就是一年半,現在的劇組基本上兩三個月就必須得殺青,否則成本就把控不住。
影視市場到了市場競爭階段,就是要做工業化流水線,就像好萊塢的科幻片一樣,誰的影視工業體系越發達,誰的拍攝成本控制得越好,成品質素越高就越能在白熱化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來。
從【慶余年2】【狐妖小紅娘】來看?國產劇的問題,不在粗制濫造
以前老模式培養出來的藝人,擁有了嶄新的舞台,所以這就是為什麽彩電時代的星光如此燦爛,經典影視、經典音樂年復一年的絡繹不絕。這是不分內地、香港、台灣、日本,南韓,美國的。
但是內地處於彩電時代的時間太短,所以最可惜,這一點也是很明確的。自從進入電腦/互聯網時代,桌上型電腦>筆記本>手機,原有模式就逐漸消亡了,慢慢變成了流水線工業品,而且隨著整個社會的原子化加劇、口語氛圍下跌,流水線產品
因為那個時代叫做「彩電時代」,如同唱片工業時代的音樂一樣。
這個都不說港台或者日本了,即便是很晚才進入彩電時代的大陸,大家都擠在短短的十幾年裏(主要是90年代)湧現了大量的經典影視和歌曲。
現在嘛,國產影視行業也得有轉型的階段,事實上這兩年好劇好片一點都沒少,只不過是基數多了,流量多了,大家主觀覺得充斥著爛片,就是好萊塢想在新片之中挑出好片還是跟屎裏淘金一樣,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做到出產的影視劇絕大部份都是好劇。
好比【慶余年2】壓根不是粗制濫造的問題,它前5集和廣告鋪天蓋地的問題。和開播就被嘲的【狐妖】的問題真在於粗制濫造嗎?好像不是吧。
是不是成也資本,敗也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