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青島宣傳|再唱起那「童年的歌謠」

2024-10-09娛樂

「我娃是個福蛋蛋。福裏生,福裏長,從小就能把福享……」近期熱映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野孩子】收獲好評不斷。片中,王俊凱飾演的馬亮用家鄉話唱童謠哄弟弟入睡的片段,讓無數觀眾深深共情。

【野孩子】藝術海報巧妙呼應了童謠中的祝福之意

「淚目了」「小時候姥姥哄我入睡也愛唱童謠」……在社交媒體上,網友紛紛感慨,一曲童謠唱出了久違的「童年味道」。

童謠曾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喜歡唱童謠的孩子似乎越來越少了,很多孩子一張口就是流行歌曲、網絡熱梗。

童謠為何日益減少,是創作遇到了「瓶頸」,還是我們不再需要?曾經縈繞在耳畔、蕩漾在心底的那些童年歌謠,如何才能再度唱響?

一、古老的童謠是個寶庫

童謠,是流傳於兒童之間的歌謠,又稱「童子謠」「孺子歌」「小兒語」等。【國語·晉語】言:「童,童子。徒歌曰語。」其發展歷史悠久,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明確定義。千百年來,童謠以其獨特的魅力,陪伴著一代又一代孩子快樂成長。

兒時的「歡樂口訣」。童謠,既有靠曲調伴奏的「歌」,也有靠吟誦傳唱的「謠」,它們大多生動有趣、節奏明快,為孩子們帶來數不盡的純真與快樂。

長輩們口中念叨的「嗚哩哇嗚哩哇,娶個媳婦沒頭發」,比著劃船動作說「坐小船兒,劃小船兒,一劃劃到前海沿兒」,是逗弄孩子的「神器」。遊戲時,孩子們齊聲高喊的「手心手拉背,不過不帶來」,是「分幫」的「迎戰口號」;「馬蘭開花二十一」,是跳皮筋不可或缺的「戰歌」。有時,孩子單單哼起「一米二米三,上高山,高山上不去,滾下去」這樣充滿童趣的歌謠,就已忍不住開懷一笑,如果再有小夥伴附和,樂趣更是妙不可言。

知識的「百寶箱」。在成長過程中,種類多樣、內容豐富、寓教於樂的童謠是孩子們獲取知識、啟迪思考的重要來源。

比如,「小老鼠,上燈台」「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小老鼠的生活習性、小白兔的外形特征。又如,「一枝園,二郎廟,三山街」,教會孩子數數和掌握地名。一些自然知識、社會規範等,透過童謠的方式很容易就被孩子理解和接受,不訓誡、不說教,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不僅如此,童謠既貼近生活又充滿想象,往往能啟發孩子神思遐想,激發創造力。

文化的「蒲公英」。融合了兒童文學和歌曲特色的童謠,大多具備真善美的主題、生動的語言、簡單的旋律、詩意的吟詠,易懂易學,傳承傳播文化天然具有優勢。

大家耳熟能詳的【忙年歌】,完整描繪了各地民間的春節習俗;童謠【我在張家學打鐵】,以拍掌遊戲的方式表達歲時民俗資訊;【紅嘴哥】,展現的是黎族傳統婚俗「檳榔訂婚」……這些傳統童謠就像蒲公英的種子,將民俗文化、民族記憶潤物細無聲般地種進了一代代人的心裏。

二、兒時的歌謠蕩漾在心頭

這幾年,童謠時不時引發公眾關註,成為熱點話題。「不要怕船小,不要怕浪頭高。用力呀用力,搖啊搖啊搖……」老童謠【搖船】登上央視【經典詠流傳第五季】的舞台,圈粉無數,很多網友表示,「不知為何,自己莫名就被這簡單的歌詞和旋律感動了」。原本是為兒童而作,在兒童間傳唱的童謠,何以令成年的我們久久不能釋懷?

孩子們喜歡邊跳皮筋邊唱童謠

「那些可愛的小謠曲啊,多少人唱著唱著就長大了」。

人們被童謠感動,更多是源於內心對童年的懷念與眷戀。心理學研究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對於童年記憶情有獨鐘,超過80%的成年人在回憶童年時,都帶著溫馨和幸福的情感。童謠恰是這種情感記憶的重要載體。

過去物質貧瘠,文化娛樂活動有限,孩子們常常成群結隊在街頭巷尾玩耍打鬧,在歌謠聲和笑聲中一天天長大。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長輩們哼唱童謠「哄娃」時,臉上總是掛著笑,溫柔而有耐心,給予孩子溫暖。若幹年後,當熟悉的童謠重響耳畔,我們仿佛一秒就回到了童年。

「一方水土,鮮活著一方童謠」。

童謠被喻為遊子的鄉愁,它綿延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域文化色彩,寄托著人們對故土、故人的情感。

「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領我上街裏。買書包,買鉛筆,上了學校考第一。」這首童謠描繪了老青島的風貌和老青島人的生活場景。當離家的遊子聽到有人用青島方言把它唱出來時,內心對家鄉的想念與熱愛一下子被喚醒。有人每每聽到「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那首滬語童謠,就會想起家鄉的「橋」和親人。

對很多人來說,童謠已經成為一種情感的連線和血脈的延續。

三、童謠如何唱到更多人的心裏

在很多人心裏,童謠曾是自己兒時離不開的精神「玩伴」,幾乎對它「日學而不察、日用而不覺」。而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兒童的娛樂方式日益豐富,那些廣為吟唱的傳統童謠卻在漸行漸遠。有兒童文學作家感慨,「聽童謠的小朋友少了,創作童謠的作家出現了斷層」。

新式童謠【挖呀挖】走紅

「在小小的花園裏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去年,新式童謠【挖呀挖】走紅網絡。「上頭」的旋律配上喜感的手勢舞,讓其不僅受到小朋友的歡迎,還吸引了一眾「90後」「00後」年輕人模仿。

從傳統童謠流傳千年,到新式童謠火爆出圈,可以看到,在人們的心底,對童謠的喜愛從未遠去。要讓童謠「唱進更多人的心裏」,需要多方「合唱」。

把「那些年一起唱過的童謠」留住。老童謠就像老照片,它們反映歷史、定格歷史,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令人遺憾的是,在歲月更叠中,有些口耳相傳的童謠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

發展興盛的前提是保存傳承。近年來,從官方到民間,各地發起了「搶救」老童謠的行動:有人走村串戶、逐字逐句收集記錄,也有機構組織進行系統的挖掘整理。就像「尋謠」的誌願者所言,「一些老童謠即使不適合傳唱,也值得被記載下來,供後人知道」。對老童謠的保護不僅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對方言的保護,更是對家鄉情感的認同與傳遞。

用「時代的聲音」重唱古老童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童謠」。【挖呀挖】等網絡童謠的興起,為傳統童謠傳承發展開啟了新思路。

比如,在內容和表達形式上要與時俱進。依據當下現實生活對老童謠進行改編、再創作,用新的內容和藝術手法,賦予傳統童謠新的生命力。早在上世紀80年代的香港影視劇中,就有把改編後的童謠植入,以強化視聽效果的成功例子。前幾年的熱播劇【隱秘的角落】選取了童謠【小白船】作為插曲,收獲了意想不到的傳播效果。短影片時代,童謠更應在傳承基礎上融入互聯網元素,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的需求。

讓童謠「種進」小小的心上。人是文化傳承的主體,大眾的喜愛是文化生命力之源。作為孩童們最早的文學啟蒙,童謠理應在校園中更好地被看到、被用到、被喜愛。

近幾年,許多學校開始辛勤「播種」。比如,青島一些小學在低年級開展「讀童謠、寫童詩」等活動,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編童謠的興趣,還激發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更樂於抒發和表達。

「大海大海我問你,你為什麽這麽藍?大海笑著來回答:我的懷裏抱著天。」願我們每個人都能駕一艘小船,蕩進童謠的世界,打撈起時光大海裏的快樂童年。

作者:王婷 吳俊俊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