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間,希望大家在澳門玩得開心!」。
你敢相信嗎?那英在10月5日成為了「歌王」。
堂堂「歌王」,竟然連十一和五一都分不清?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觀眾指出她講錯之後,她竟然還說:「我真的年紀大了,根本記不住這是什麽。
」。
是老年癡呆嗎?竟能糊塗到連國慶日都不記得?
然而,更令人尷尬的是,她的演唱會還未結束,便已有觀眾按捺不住先行離開。
為了留住觀眾,她仍在舞台上說著別走啊,我還沒有唱完呢。
了解的人明白,這是演唱會;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是小品現場。
那英和刀郎的演唱會更是展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極端!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那英和刀郎於10月5日同時舉辦了自己的演唱會,形成了明顯的對比。
場館內座無虛席,歌迷的熱情吶喊聲不斷,全都為刀郎。
在大合唱環節,刀郎幾度被現場的氛圍所感染,忍不住紅了眼圈,淚水滑落。
此外,還有許多人聚集在場館外,只為一睹刀郎的風采。
在演出即將結束時,歌迷們齊聲高喊著他的名字,依依不舍地不願讓他離開。
刀郎充分體會到了粉絲們的感受,決定再次登台演出。
當演唱會終於結束時,觀眾們一步一回頭地離場,顯得十分留戀。
顯而易見,觀眾對這次的演唱會十分滿意。
在刀郎沒有特意營造氛圍的情況下,可以想象,如果他在演唱會上進行情感抒發,現場的氣氛將會是怎樣的高漲。
刀郎並未穿著華麗的服裝,而是身著平常的衣著,顯得十分和藹可親。
那英則與之截然不同,她身上裝飾繁復,身著羽毛狀的服裝,給人一種十分誇張的感覺,毫無仙氣。
她的妝容更是令人難以描述,看上去猶如一個兇惡的巫婆。
如果小孩子去觀看她的演唱會,會不會被嚇得哭起來呢?
即使不考慮演唱會的氛圍如何,單論門票銷售情況也十分艱難。
聽說她的演唱會票即使五折出售,也依然沒有多少人購買。
因此,現場的觀眾可能並非真正喜愛她的音樂。
盡管這些傳聞尚未得到證實,但在各大平台上,仍能看到演唱會門票的銷售情況,因此這些傳聞或許並非電洞來風。
那英也疑似在網上沖浪時看到了其他歌手演唱會的「軍訓」場景,心想自己也不能落後,也想創造這樣的場面。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現場的氛圍相當尷尬,令人無語。
盡管她拼盡全力唱歌,並邀請台下的觀眾一同合唱,但仍有許多觀眾毫不配合,連嘴巴都不願意張開。
看到這種情況後,那英甚至直接指指點點,質問道:「你怎麽不張嘴呢?」。
在她看來,這可能是一種幽默的表現,但在他人眼中,卻是一種缺乏素質的行為。
他人不願意唱,你怎能強迫他人呢?
如果觀眾真的喜歡她的歌,根本無需她費心安排,大家自然而然地就會唱起來。
她的做法適得其反,給人一種刻意的感覺,讓人愈發覺得她的演唱會缺少粉絲支持。
最為荒謬的是,有觀眾因無法忍受而提前離場,那英註意到後,竟然還指著他們說道:。
「你們別走啊,我還沒唱完呢」。
她的思維過程讓人不禁感嘆,實在是與眾不同。
觀眾之所以離開,是因為她的歌唱得不好,無法吸引人。
無論她怎樣挽留,都無濟於事。
況且她話語過於密集。
雖然互動是個好主意,但那英卻一直在尋求搞笑的時刻。
例如,她試圖向在場的觀眾表達祝福,卻錯誤地將十一說成了五一。
她甚至辯解稱自己年事已高,記性不好,才導致了這種情況發生。
她是否真的糊塗了?我不禁懷疑,因為很少有人會將五一與國慶日混為一談!
事情已經結束,她還是為自己找借口掩飾:。
「反正都是有假期的,你們能和家人團圓就是最好的。
」。
看來那英平時享受了太多假期,以至於記不清國慶日這七天的放假安排。
在綜藝節目中,她裝瘋賣傻也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她是想要為節目增添樂趣。
將十一說成五月一日,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此外,她的演唱會上還有一些觀眾故意制造麻煩。
當那英在台上結結巴巴講話時,台下的觀眾整齊地呼喊著:刀郎!刀郎!
那英仿佛視而不見,因為她不確定該如何回應這種情況。
為什麽曾經我看不起的歌手,現在卻比我更受歡迎?
那英作為「歌王」,肯定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其中的原因。
結語。
人心中的公正自在,觀眾並非傻瓜,他們都有著自己的判斷能力。
誰的名氣大,並不一定意味著其言論就正確,因此觀眾對於她批評刀郎的話語自然也不會信服。
那時她坐在高處,帶著一副輕蔑的表情評論他人,肯定不會想到會有如此結果。
那英終究為她過去的狂妄付出了代價,這讓她感到無比的痛快。
真不知道她是什麽想法,竟妄圖對歌曲進行評級。
藝術本來就是包容性的,除非她對藝術本身毫無認識,否則她無法解釋對刀郎的那些言論。
然而,幸運的是,盡管她發表了那些貶低刀郎的言論,但刀郎的音樂卻沒有受到影響,相反,那英卻因這些言論而感到羞愧。
因此,現在或許該那英反省一下自己的行為,找出自己不受人待見的原因了。
你喜歡刀郎還是那英呢?
1998年,天津街頭,一場盛大的公開活動吸引了眾多藝術界知名人士參加。
時間在此刻靜止,留下了一張彌足珍貴的照片。
畫面中,單田芳先生位於眾人矚目的「C位」,展現了他作為評書藝術泰鬥的地位,也高度贊揚了他在藝術領域數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當時,單老已經得到了業內的廣泛認可,他那聲情並茂、韻味悠長的評書藝術深受人們喜愛,並且聞名遐邇。
在他身邊,站著一位年輕人,他眼神堅定,雖然臉上還有一些青澀,他就是郭德綱,當時他尚未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在相聲界還只是一顆剛剛展現鋒芒的新星。
在眾多前輩的光環下,他顯得格外謙遜有禮,站在最右邊,以晚輩的身份,對在場的所有前輩都表達了最深的敬意。
這張照片不僅記錄了兩代藝術家跨時代的同框,也象征著傳統藝術傳承與創新的巧妙融合。
外界也許認為單田芳和郭德綱只是泛泛之交,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他們是跨越年齡鴻溝的忘年交好友。
單田芳和郭德綱的師父金文聲先生有著親密的私人關系,這讓兩人的關系變得更加牢固。
按照輩分來計算,單田芳其實是郭德綱的師伯。
單老以其獨特的洞察力,很早就對郭德綱的才華給予了高度贊賞。
即使在郭德綱聲名狼藉、事業受阻、負面評價四起時,他也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為之辯護。
這種支持和鼓勵,對於郭德綱來說,無疑是一股強大的動力來源。
為什麽單田芳先生沒有收郭德綱為徒呢?這個問題背後有許多方面的考量。
一方面,他們之間的友情深厚,早已超過了師徒的界限;另一方面,由於過於熟悉,用師父徒弟相稱或許會使得這種純粹的情感帶有一絲局促感;此外,單老自覺自己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收徒傳藝的責任重大,恐怕無法兼顧周全;另外,收徒傳藝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絕非易事;最後,單老晚年仍然忙碌於藝術創作和傳承工作,日程安排得十分緊湊,沒有時間處理其他事務。
然而,盡管如此,這些外在的因素並沒有削減他們之間深厚情誼,反而使這份關系更加純粹而珍貴。
歲月如梭,這張照片見證了兩人之間深厚的友誼,同時也見證了相聲和評書這兩個傳統藝術形式的互相守護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