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專訪「柏林愛樂」總經理:上海重新整理我的「中國印象」,真高興看到眾多愛音樂的年輕人

2024-07-06娛樂
暌違7年,「柏林愛樂」中國唯一一站「上海駐演」落幕。作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特別專案,「柏林愛樂在上海」為申城奉上4場交響樂、7場室內樂演出、12場藝術教育活動及特別呈現的12把大提琴音樂會,演出平均售出率、上座率達100%,總票房超過1500萬元。
「柏林愛樂」上海行,不僅在各大劇院、劇場帶來古典樂盛宴,也在「愛樂」之城點燃古典樂的火苗。22位藝術家走入劇場、新城、學校,帶來精彩的「大師課」和匠心獨具的藝術課程。逾2萬人參與到「柏林愛樂」的美育課堂,收獲古典樂帶來的感動和愛。
柏林愛樂總經理安德萊雅·齊茨施曼 記者 王凱 攝
「柏林愛樂」為上海帶來了美妙的音樂之旅,上海也一再重新整理了樂團成員的「中國印象」。美食、建築、創意園區、街道弄堂,還有琴童和愛樂人的笑臉。臨行前,總經理安德萊雅·齊茨施曼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感慨:「中國音樂市場正在增長,越來越多的人對學習樂器感興趣。與此同時,中西方文化的互動和交流也在日益頻繁,正如我們對中國文化充滿興趣一樣。」
新舊交替,「更新叠代」很自然
帶著「煥新」的柏林愛樂樂團來到上海,齊茨施曼坦言——「柏林愛樂」在變,上海也在變。
「如你所見,樂團出現不少新面孔,這支有著150年歷史的老團剛剛經歷了一番‘新舊更替’。」新樂手的加入為樂隊註入新鮮血液,也為音樂帶來新的活力與熱情。如何在吸納創新和保留古典傳統中找一個平衡點?她說:「我們在工作中磨合與探討。」
演出現場
「我們會觀察新的演奏者,他們如何在樂隊中學習傳統,看他們如何與管弦樂隊資深的、經歷豐富的演奏者一同工作。」齊茨施曼相信改變是潛移默化的,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融入,他們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柏林愛樂」是如何成長的。
因為歷史悠久,樂團至今仍有兩三位樂手曾與卡拉揚等指揮家有過合作。他們會和新同事分享與音樂家長時間共事的經歷、收獲和感悟。事實上,樂團為新同事融入所做的遠不止這些,他們在曲目上不斷嘗試創新和突破,還建立了串流媒體平台——數碼音樂廳。
演出現場
齊茨施曼告訴記者,在「柏林愛樂」的多媒體平台上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他們每周都透過串流媒體收聽柏林的音樂會。她說:「這是樂隊一直以來想要探尋的,如何讓專案具有創新性。此外,我們在數碼教育領域有著不同的體驗,我認為樂團會繼續進行探索與創新,在創新中蓬勃發展,不斷壯大。」
喜歡外灘,眺望浦東很美妙
盡管「柏林愛樂」是第四次造訪上海,但很多年輕演奏家是第一次來到這座東方城市,包括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基里爾·彼得連科。
樂團行程緊張,齊茨施曼並沒有太多時間去感受上海,但她依舊在開頭的幾天抓緊時間體驗了一番。她說:「我去了一個地圖上標註的博物館,應該是2021年開放的。我很高興看到藝術領域的發展,不僅僅是在現代領域,更有音樂、文化領域所發生的一切。」
樂團成員分享心得 記者 王凱 攝
「我也品嘗了很多很棒的食物,上海地道的美食真的會把人寵壞。」申城的梧桐區是齊茨施曼最喜歡的,那裏有古老且充滿韻味的建築,而且不斷有新的格調小咖啡館和藝術商店,裏面有些手工制品很有特色,「忙裏偷閑,去走走逛逛,哪怕短短時間也很舒服。」
當然,她也去了外灘,「來上海,怎麽能不去外灘?沒有人會錯過。我喜歡在那裏駐足眺望黃浦江對岸的浦東,這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在主辦方的安排下,齊茨施曼還坐了浦江遊輪,她說:「如果此行時間再充裕一點,我真想再去坐一次。」實際上,她還想去看一看M50創意園,那是上海最早的藝術園區,是現當代藝術的縮影與折射。
讓人欣喜,年輕一代愛音樂
「柏林愛樂」此行日程安排滿滿,演奏家分批組團去往大學、小學、樂團和博物館,帶來豐富多樣的藝術教育活動。齊茨施曼說:「音樂普及、藝術教育確實會花一些時間和精力,但我們覺得這很重要。」
柏林愛樂受追捧 記者 王凱 攝
柏林愛樂樂團在2002年建立了教育專案,他們相信將古典音樂和文化帶給更廣泛的社會群體,讓盡可能多的人去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現在,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機會自小接觸音樂。齊茨施曼說:「有些家庭非常幸運,每個人都能學習一種樂器,但也有家庭無法負擔樂器學習的開銷,我們希望能夠為他們提供幫助,讓他們能夠有機會來參觀、了解我們的樂團。」
樂團來滬進校園活動首場在築橋實驗小學,當晚則是在復旦大學。齊茨施曼說:「那是一所很棒的大學,學生和我們之間進行很好的交流,這是一次有趣的經歷。我們希望能夠在上海盡可能地去接觸到更多年齡群體和多樣人群。」在音樂會現場,越來越多年輕觀眾讓「柏林愛樂」欣喜,齊茨施曼說:「真高興看到現場有那麽多孩子來聽音樂會。我想他們有著很棒的父母,能夠讓他們在那麽小的年紀就對管弦樂隊有了解和認識。」
樂迷入場前留影 記者 王凱 攝
「我們發現,現在中國有許多年輕人熱衷學習樂器,也有許多中國優秀的樂手漂洋過海來到歐洲學習音樂。我們樂團的第一位中國樂手、中提琴首席梅第揚,對我們樂團作出巨大的貢獻。」齊茨施曼感慨:「我認為中國音樂市場正在增長,越來越多人對學習樂器感興趣。音樂市場增長的同時,也不乏中西方文化的互動和交流,正如我們有興趣了解中國文化一樣。」(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