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回蕩在兩岸的動人音符——「台灣音樂詩人」葉佳修的海峽情

2024-04-30娛樂
葉佳修(右)與張明敏合唱歌曲【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
東南網4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
「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繽紛的雲彩是晚霞的衣裳。」
「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奶奶的叮嚀載滿艙,一股離鄉的惆悵噎滿腔。」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婆的澎湖灣】【鄉間的小路】【爸爸的草鞋】等一批台灣經典歌曲在兩岸廣為傳唱,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這一系列歌曲的詞曲創作者,正是被譽為「台灣音樂詩人」的葉佳修。至今,他創作的近2000首飽含真情與哲理的原創歌曲,成為回蕩在兩岸的動人音符。
日前,「我把家鄉唱給你聽·海峽情」兩岸原創歌曲評選頒獎盛典在福州舉行。葉佳修作為特邀嘉賓,專程來榕分享自己多年來筆耕不輟的創作經歷,以及譜寫經久不衰歌曲的秘訣。
一灣海峽,是寫不盡的鄉愁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台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正是葉佳修成長中的一幅幅畫面。
1955年出生在台灣花蓮的葉佳修,從小跟隨外婆在鄉間長大,目睹了許多從大陸來的阿伯對故鄉的思念——蒼茫的大海邊,一位年邁的老者站在高高的礁石上,向西極目遠眺,久久不願離去,因為那是故鄉的方向……
「我接觸過許多來自大陸的阿伯,聽過很多關於生死離別的故事。這樣的畫面,深刻地印在我的腦海裏,成為創作歌曲的素材。」葉佳修回憶道。
對這份鄉愁最深的觸動,來自於葉佳修的已故好友潘安邦,以及葉佳修服役期間的老班長。
葉佳修、潘安邦一直是彼此音樂事業上的好搭檔,一個寫、一個唱,兩人時常聊起小時候的故事。潘安邦告訴葉佳修,自己的父親就是一名軍人,17歲時穿著草鞋從溫州來到台灣,從此故鄉只能眺望。於是,父親便將對故鄉的思念,化成一個個小故事講給潘安邦聽。不過,由於父母工作繁忙,童年的潘安邦一直跟隨外婆住在澎湖的金龍頭眷村,祖孫倆感情深厚,那些挽著外婆的手看夕陽的日子,成了他一生最難忘的時光。
「從潘安邦的故事裏,我不僅感受到了兩岸親人無法重聚的傷痛,也仿佛看到一位老人一手拄著拐杖,一手牽著小孫兒的溫情畫面。」潘安邦的敘述讓葉佳修深受觸動,決定將潘安邦的故事寫出來。很快【外婆的澎湖灣】便創作出來,那唯美的歌詞、輕快的曲調、溫暖的場景,唱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人世間最難割舍的就是親情。1975年至1977年,葉佳修在金門服役期間,認識了兵營裏的一位老班長。他的妻子剛過門7天,他便離開大陸去往台灣,而這一別就是一生。後來,這位老班長想盡辦法調到了金門,因為在這裏能看到大陸。
老班長的悲情、潘安邦父親的經歷,讓葉佳修動容不已。於是,他提筆寫下【爸爸的草鞋】,為那些從大陸到台灣的阿伯發聲,唱出他們心中的期盼。
「我的每一首歌曲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故事裏的真情實感是歌曲打動人心的關鍵。」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台灣校園民謠的加速發展期。而大學時期便投身音樂創作,帶著一把吉他,一邊彈奏一邊哼唱的葉佳修,從眾多台灣年輕音樂人中脫穎而出,成為台灣校園民謠的奠基人之一。
中華文化,是割不斷的根脈
紅T恤、花西裝、牛仔褲,休閑的穿著、儒雅的談吐、燦爛的笑容——歲月在葉佳修身上留下的痕跡,仿佛只有年齡的增長。
常有人說,熱愛音樂的人永遠年輕。在葉佳修看來,年輕是一種心態,而這份心態來源於對身邊美的發現與熱愛。【鄉間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踏著夕陽歸去】【秋意上心頭】【鄉居記趣】……聆聽葉佳修的歌曲,人們會發現,一半以上都在寫田園風光。
「我是一個在鄉下長大的孩子。小時候,與外婆生活在花蓮鄉間,家門口那一大片田埂,留下了我童年歡樂的足跡。」葉佳修筆下的田園風光既有「楊柳笑彎了腰,黃狗追得雞亂跳」的鄉村趣事,也有「走在林間的小徑,撩過清清小溪」的靜謐,還有「黃昏的鄉村道上,灑落一地細碎殘陽」的美景,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從小我就喜歡中華傳統文化,尤其是唐詩宋詞、歷史故事,我把它們都融入歌詞裏。」葉佳修喜愛閱讀,他欣賞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心疼陸遊與唐婉「山盟雖在,錦書難托」的別離,醉心於氣勢恢宏、蕩氣回腸的歷史書籍,「小學五年級我就把【三國演義】的文言文版看完了」。這一點一滴的累積,培育了他後來發現美、鑒賞美的能力以及歌詞裏遣詞用句的清新脫俗。
美在詞中,更在心中。在葉佳修的生命中,大自然與書籍帶來的療愈力量,讓他始終保持著樂天達觀、淡泊明誌的性格。所以,即便他的歌曲捧紅了潘安邦、齊豫、蔡琴、陳淑樺等一批台灣歌手,他也依然甘於幕後,專心寫歌,被樂壇譽為「最淳樸真誠的音樂詩人」。
葉佳修對當代樂壇田園音樂的貢獻是開創性的,他的歌曲不僅影響了兩岸一代人,還被列入兩岸中小學音樂教材,繼續影響著下一代。從他的歌曲裏,人們可以獲得平靜安寧的心境與發乎自然的喜悅。
「中華文化是割不斷的根脈,是美與靈感的源泉。」談及對原創音樂人才的培養,葉佳修建議,兩岸年輕一代要學習、傳承中華文化的精髓,從中獲得審美情趣、智慧啟迪和道德陶冶,這樣寫出的歌曲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家國情懷,是永不變的初心
「手牽手什麽也別說,哪怕沈默都是歌,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在兩岸原創歌曲評選頒獎盛典現場,祖籍福建的香港著名歌手張明敏與葉佳修合唱的【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點燃了全場觀眾的熱情。
這是兩位年近七旬的歌壇巨匠首度同台演出,而他們的緣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種下。1984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張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國心】一舉成名。此後,他還唱火了【鄉間的小路】【爸爸的草鞋】【我們擁有一個名字叫中國】等充滿愛國思鄉情懷的歌曲,而這些歌曲的創作者正是葉佳修。
雖然身處不同地域,但葉佳修與張明敏有著同樣的「中國心」。「每次來大陸就像回到母親的懷抱。從出生嬰兒,到白發蒼蒼,祖國就像母親的手,給我溫暖、給我指引。」因為從小讀史,葉佳修對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有著很深的認同感。「兩岸有著一脈相承的文化審美和情感訴求。因此,我一直致力於兩岸音樂文化的交流,希望能用音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拉近兩岸民眾的心靈距離。」
近年來,葉佳修還致力於方言歌曲的推廣,他創作了許多閩南語、客家話歌曲。「中國地大物博,各地文化、語言各有特色,可以互學互鑒、取長補短。」葉佳修表示,此次來榕參加活動,就是想聽一聽兩岸原創音樂人如何「把家鄉唱給你聽」,與大家共同交流、探討方言歌曲的創新發展。
早在2011年,葉佳修就開始將【映山紅】【萬泉河水清又清】【絨花】等愛國歌曲,覆寫成閩南語等方言歌曲,並在節目中演繹,兩岸聽眾反響熱烈。
「未來,我將繼續致力於方言紅歌的創作與推廣,讓更多海內外中華兒女透過多元的音樂形式,感悟家國情懷,傳播中國好聲音。」葉佳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