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朱逢博:追夫只用了6天,丈夫去世後,她獨守骨灰盒生活16年

2024-06-03娛樂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此文僅在今日頭條釋出,任何平台不得搬運,搬運必究

文 |剁椒娛

編輯 |剁椒娛

前言:

她就是被譽為"中國夜鶯"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

這個名字,也許你聽過,也許你沒聽過,但她和丈夫施鴻鄂的故事,註定會在時光的長河中閃耀。

天賦初顯 意外踏上音樂之路

1937年,朱逢博出生在濟南一個知識分子家庭。

父親是知名水利專家,母親是一位教師。

耳濡目染之下,朱逢博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家教熏陶。

她的童年是在書香和藝術的氛圍中度過的。

父母的諄諄教誨,讓她養成了勤奮好學、不甘平庸的性格。

1955年,這個聰慧的女孩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上海同濟大學建築系。

在學校裏,她不僅學業出眾,還有著廣泛的興趣愛好,精通書畫詩詞,俄語也說得十分流利。

同學們都說,她簡直就是林徽因的化身。

她的才華和智慧,像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吸引了無數仰慕的目光。

然而,命運卻暗中為她編織了另一個精彩的舞台。

大學期間,朱逢博參加了一次學校組織的慰問演出。

當她唱起【英雄們戰勝了大渡河】時,甜美清澈的歌聲像一簇簇音符泉水,瞬間征服了全場觀眾。

她的歌喉仿佛帶有魔力,讓人聽了如癡如醉,久久難以忘懷。

台下,一位上海歌劇院的領導被她驚人的音樂天分所折服,當即向她發出了邀請。

一個偶然的機會,改變了她一生的軌跡。

就這樣,朱逢博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走進了上海歌劇院,並獲得了到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深造的寶貴機會。

她像一只振翅欲飛的雛鷹,即將翺翔在更廣闊的天空。

樂壇新星 驚艷亮相聲名鵲起

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習,讓朱逢博的音樂才華如虎添翼。

在這個藝術的殿堂裏,她如饑似渴地汲取著養分,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藝。

她的聲音像一泓清泉,又像一曲空靈的天籟,令人心馳神往。

短短五年時間,她就在上海歌劇院嶄露頭角,先後主演了【紅珊瑚】【劉三姐】等多部經典歌劇。

每一次出場,她都以完美的唱腔和動人的表演,征服了觀眾的心。

尤其是在歌劇【白毛女】中的出色表現,為她贏得了"中國夜鶯"的美譽和大批忠實粉絲。

那個年代,無數人為她的歌聲而傾倒。

她的名字,如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樂壇閃閃發光。

然而,她在歌劇院的特殊地位,也引來了一些非議。

有人說,她的成功是靠運氣;有人說,她只是曇花一現。

上海歌劇院甚至出台了一條規定,要求朱逢博在30歲之前必須全身心投入藝術,不準談戀愛結婚。

他們擔心,感情的羈絆會影響她的事業發展。

為了"保護"她,院方還特意為她安排了幾個從未戀愛過的室友。

可朱逢博並不是一個甘願被束縛的金絲雀。

她的心中,有著屬於自己的夢想和渴望。

她明白,人生不能只有事業,更需要愛情的滋養。

她希望能找到一個誌同道合的伴侶,攜手共度一生。

一紙書信 "逼婚"心上人

1962年,朱逢博在上海歌劇院認識了施鴻鄂。

施鴻鄂是一位在意大利留學歸來的男高音歌唱家。

他學貫中西,才華橫溢,又謙遜有禮,很快就吸引了朱逢博的註意。

兩人在音樂的世界裏一見如故,惺惺相惜。

可是礙於院方的戀愛禁令,朱逢博只能把這份好感藏在心底。

她不敢貿然表露,生怕被人發現。

四年過去,兩人即便日久生情,卻始終保持著距離,從未有過任何逾矩的舉動。

他們就像兩條平行線,近在咫尺,卻無法相交。

朱逢博心裏明白,這樣下去不是辦法。

她不願錯過自己的幸福,更不願辜負施鴻鄂的深情。

終於,在1967年7月的一天,朱逢博按捺不住內心的激蕩,鼓起勇氣給施鴻鄂寫了一封信。

這是一封只有短短幾行字的信,卻凝聚了她所有的情感和勇氣。

信中只有一行字:在某日晚上11時,到排練廳樓梯口等她。

落款是一個"朱"字。

當施鴻鄂開啟這封沒有署名的神秘來信時,心中百感交集。

他在期待,在忐忑,在疑惑:難道,這真的出自她的手筆?多年來,他對朱逢博的愛慕之情,從未減少半分。

可是,面對現實的重重阻礙,他只能把這份感情深深埋藏。

如今,她主動邁出了這一步,他怎能不激動萬分?

夜幕降臨,一身利落的施鴻鄂早早就來到了約定地點。

他的心砰砰直跳,既緊張又甜蜜。

不一會兒,穿著白色連衣裙的朱逢博出現在他面前。

月光下,她宛如一個美麗的精靈,讓施鴻鄂目眩神迷。

可還不等施鴻鄂開口,朱逢博已經羞澀地說出了她的目的:"我今天約你來,是想告訴你,我打算在8月1日和你結婚。"

語畢,淚水模糊了她的雙眼。

原來,她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愛人發出最誠摯的邀請。

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子,卻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決心和勇氣。

施鴻鄂怎能不懂她的心意?他緊緊握住她的手,兩顆心在這一刻完美契合,再無間隙。

江畔小屋 見證甜蜜婚禮

1967年8月1日,在黃浦江畔一個僅十平米的小屋裏,朱逢博和施鴻鄂舉行了簡樸而溫馨的婚禮。

這個小小的房間,承載了他們多年的愛戀和憧憬。

房間雖然簡陋,卻洋溢著幸福的氣息。

墻上貼著大大的紅雙喜,寓意他們永結同心,白頭偕老。

小小的房間裏,擺放著他們一起置辦的二手鋼琴,墻角是一個書架,上面滿滿當當地堆放著音樂書籍。

這些都是他們共同的愛好和追求,也見證了他們相知相守的情誼。

婚禮現場,當朱逢博挽著施鴻鄂的手,笑靨如花地遞上一杯茶時,在場的歌劇院同事都感嘆: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家之家。

一對璧人,一段佳話,在親朋好友的祝福中,他們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

新婚燕爾,兩人攜手並肩,相濡以沫。

婚後的朱逢博開啟了事業的巔峰時期。

她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飛越高。

從70年代到80年代,她和丈夫一起奔赴國內外各地演出,讓中國的歌聲響徹世界的舞台。

她頻頻獲得大獎,成為一代歌後,備受國人愛戴。

然而,這個溫柔似水的女子骨子裏隱藏著堅韌無比的意誌。

50歲那年,當別人都認為她會功成名就,她卻毅然選擇淡出舞台,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家人。

可她的音樂生命並未就此停止,在幕後,她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輕音樂團,為中國的流行音樂事業開辟了一片新天地。

由此,她開啟了人生的又一個輝煌篇章。

在音樂的國度裏,她永遠是一個追夢的人,用歌聲訴說著內心的熱愛和感悟。

白頭偕老 相守相依不離不棄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

轉眼間,朱逢博和施鴻鄂已經攜手走過了幾十個春秋。

他們共同見證了新中國的發展和變遷,也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然而,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他們之間的愛情始終如一,堅貞不渝。

2008年,相伴半生的施鴻鄂因病去世。

71歲的朱逢博悲痛欲絕,卻並沒有被打垮。

他們之間不僅僅是夫妻,更是知己,是精神的依靠。

她把丈夫的骨灰盒安放在家裏,時時刻刻與他相依相伴。

每天清晨,她會在公園散步,就像曾經和他一起走過的日子。

偶爾興致來了,她還會對著他的遺像,深情演唱一曲。

每逢佳節,她還會為施鴻鄂準備一碗香噴噴的飯菜,擺在他的照片前,仿佛他從未離開。

在朱逢博心中,愛情不是轟轟烈烈,而是涓涓細流,是心靈深處最溫潤質樸的歸依。

她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真諦,感動了無數人。

結語:

16年過去了,87歲的朱逢博依然獨自守著那份刻骨銘心的愛情。

當被問及對丈夫說些什麽時,她只是微微一笑:他放心,我一個人也能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是啊,這個女人用半生守住了一世情緣,詮釋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真諦。

她的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也必將在時光的長河中經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