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本山商演42萬分給範偉7千,而郭德綱商演65萬,給了多少於謙?
提起趙本山和範偉,大家腦海中肯定浮現出那段經典的「忽悠」對話:【賣拐】絕對是中國小品史上的傳奇。兩位老搭檔曾帶來無數歡笑,大家不知道的是,舞台上的默契並不代表幕後也一帆風順。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娛樂圈的那些「黃金搭檔」的恩恩怨怨,尤其是趙本山商演分42萬,只給範偉分了7千元,而郭德綱商演65萬又給了於謙多少?
一場演出42萬,範偉只分到7千?
這件事真是震撼了不少吃瓜群眾!趙本山當年憑借【賣拐】走紅後,和範偉、高秀敏成了鐵三角組合,商演邀約不斷。一次演出收入高達42萬元,大家本以為三人會平分,畢竟一同成名一起奮鬥嘛。結果趙本山只給了範偉7千元。這也太「摳」了吧?範偉直接就不幹了,背地裏嘟囔著:「這活兒幹不了!」就這樣,曾經的「鐵哥們兒」關系在利益面前徹底破裂。
為什麽範偉只拿到這麽少?趙本山的說法更讓人驚訝:「他靠我成了名,還想掙錢?」這話聽著確實刺耳,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趙本山的成名之路並不容易。小時候家裏窮,5歲喪母,生活艱辛,這樣的經歷讓他變得極為謹慎和精打細算。但換句話說,範偉也是憑本事和觀眾緣才有今天的成就,靠人家名氣起家是事實,但畢竟付出了努力啊!這次分賬風波,最終讓範偉選擇獨立發展,再也不願和趙本山合作。
範偉離開後的發展
其實,範偉的「單飛」並沒有讓他跌入低谷,反而為他開啟了全新的演藝生涯。憑借【耳朵大有福】和【劉老根】等作品,他不僅塑造了多個深入人心的角色,還拿下了金雞獎最佳男演員。離開趙本山後,他不再只是「二人轉演員」,而是成功轉型為實力派演員,獨立的路越走越寬。
不過話說回來,這場利益分歧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深刻的啟示:再好的關系,一旦牽扯到金錢,感情也難免變得復雜。即便是趙本山這樣的大腕,也未能逃過「談錢傷感情」的魔咒。
郭德綱的「大方」
與趙本山截然不同的是,郭德綱在利益分配上顯得格外「大方」。很多人知道,德雲社的搭檔關系一直是郭德綱和於謙,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倆人一直堅持五五分賬,不管是商演收入還是其他合作專案。甚至在一次65萬的商演中,郭德綱仍然分給了於謙十多萬。這種慷慨的舉動在相聲圈內可謂獨樹一幟,畢竟郭德綱是德雲社的頭號人物,這份平等的分賬方式讓兩人一直合作無間。
為什麽郭德綱能做到如此「大方」?其實,這也和他對搭檔的重視密不可分。相聲這種藝術形式,本就是講究默契配合的,而郭德綱深知於謙的存在對於表演質素的重要性。少了於謙,郭德綱的表演確實會少了那股味道,這也是為什麽他願意平分利益的原因。而這份「大方」也正是他們合作至今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為什麽趙本山和郭德綱的態度截然不同?
兩位喜劇大腕對待搭檔的態度之所以差異如此大,根本上還是因為他們的合作模式不同。趙本山和範偉的合作更像是師徒關系,趙本山認為範偉是依靠自己成名的,雖然兩人地位相近,但範偉始終被視為「下屬」。而郭德綱和於謙則更像是「合夥人」,兩人平起平坐,雖然郭德綱是台前台後的核心人物,但他始終把於謙視為平等的夥伴。正因為這種不同的認知,也決定了他們在利益分配上的差異。
再從商業化運作的角度看,郭德綱早已把德雲社打造成了一家企業,利益分配透明,合作方式規範化,而趙本山的團隊運作則更多依賴個人的判斷和關系維系。這種傳統與現代管理方式的差異,也直接影響了他們對待搭檔的態度。
這樣的分配方式對他們的關系影響幾何?
利益分配的不公,最終導致趙本山和範偉的關系破裂,兩人從昔日的好兄弟變成了陌路人。相反,郭德綱和於謙卻因為公平的分賬方式,一直合作無間,成為相聲界的「黃金搭檔」。其實,娛樂圈不乏這樣的例子,利益問題往往成為搭檔之間矛盾的導火索。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的是,無論多麽深厚的感情,一旦涉及到金錢問題,最好還是把賬算清楚,不然很容易傷了感情,甚至斷了合作的機會。
再談娛樂圈裏的搭檔關系
娛樂圈是一個利益場,任何感情都是相對的,誰也不能永遠停留在「靠感情走天下」的幻想裏。尤其是「黃金搭檔」這種組合,觀眾看的是表演,但演員們在幕後的關系卻不一定和諧。趙本山和範偉的決裂,郭德綱和於謙的長期合作,無不說明了一個道理:談錢不傷感情,才是真正的合作之道。
對於觀眾來說,可能覺得這種利益分配問題與我們無關,但其實它影響的是我們看到的每一部作品,每一場演出。合理的利益分配,能讓合作長久,而不公平的分配,往往就成了斷送黃金組合的致命因素。
你怎麽看趙本山和範偉、郭德綱和於謙的分賬問題?你覺得談錢真的能不傷感情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