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姜昆洋徒弟大山:四上春晚紅遍全國,終因馮鞏一句話果斷離開中國

2024-09-12娛樂

這位 可能「投錯胎」的大山 ,是一位來自加拿大的金發碧眼外國人。

為什麽說他可能「投錯胎」,那就要說起他的爺爺輩了。

來到中國後四次登上春晚的舞台,也成為中國首位外國相聲演員。

正當他的事業如日中天時, 卻因馮鞏一句話,選擇了離開中國。

這位曾在相聲界掀起一陣「洋人熱」的大山,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又為何在事業巔峰時果斷告別中國舞台?

相聲奇緣,異國笑星崛起

大山的中國之旅,實際上源於他與中國有著深厚的家族淵源。

他的祖父是一名醫生,曾在20世紀初的抗戰時期來到中國參與醫療救援工作。

那個年代裏,祖父在河南救助了無數中國人,並在戰爭的陰影中失去了兩個孩子。

這段悲喜交織的家族歷史深深影響了大山的父輩,也傳遞給了大山。

1980年代,年輕的大山從加拿大遠赴中國 ,帶著他對這片古老文化的熱愛和追尋祖輩足跡的願望, 走進了北京大學。

他並非普通的留學生——他對中國文化有著一種格外濃厚的興趣,尤其是中文和傳統藝術。

為了更深入了解這片土地,他專註於中文學習,並表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語言天賦。

在課堂之外,他經常自學中國古詩詞、歷史和哲學,甚至連很多中國學生都對他的投入感到驚訝。

1989年, 中央電視台舉辦元旦晚會 ,當時的導演希望透過新奇的元素吸引觀眾的註意,於是想到了讓外國人參與其中。

當時,像大山這樣能講一口流利普通話的外國人並不多,而他出色的中文能力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使他順利地獲得了表演機會。

在晚會上,大山出演了小品【夜歸】,扮演了一個叫「許大山」的角色。

他在舞台上身穿大衣,操著不太標準但頗具喜感的普通話,和搭檔表演了一段妙趣橫生的對話。

正是這段表演, 他的外國身份和中國式幽默的結合,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效果 ,逗得觀眾捧腹大笑。

尤其是當他用略帶口音的東北話喊出: 「我是大山!」 時,電視機前的全國觀眾立刻記住了這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

這一晚過後,「大山」這個名字也就不再只是他在小品中的角色名,而成為了他在中國的正式名字。

直接讓他 從一個普通的加拿大留學生,一躍成為全國的喜劇明星。

許多中國導演紛紛向他拋來橄欖枝,希望與他合作。

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大山並沒有選擇順勢進入影視圈,去迎合那些不斷湧來的機會。

相聲這種兩個人站在舞台上,僅憑對話就能讓台下笑聲不斷的藝術形式,深深吸引了大山。

拜師姜昆,笑聲裏的文化碰撞

正是在台下觀看相聲大師姜昆的表演時,大山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文化。

大山意識到,相聲不是簡單的表演,而是 透過語言的碰撞與情感的交流,拉近了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這種文化的深度與藝術的張力令他心馳神往。

於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拜姜昆為師,正式學習相聲。

大山滿懷敬意和期待地找到姜昆,表達了自己的拜師意願。

面對這個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姜昆起初是猶豫的。

畢竟, 作為一種土生土長的中國藝術,傳統相聲的精髓很難被外國人準確把握。

姜昆曾擔心,大山或許無法真正理解相聲中蘊含的中國文化意蘊,也擔心這個外國徒弟無法融入相聲的表演體系。

但大山並沒有因姜昆的猶豫而氣餒,反而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

他一次次登門拜訪姜昆,懇切地表達自己對相聲的熱愛和對文化的渴望。

大山還不時與姜昆探討他對中國文化的獨特見解, 從語言的細微變化到文化背景的差異,大山表現出的敏銳和認真逐漸打動了姜昆。

一次偶然的談話中, 大山向姜昆提到了他祖父的故事。

那個在中國戰火紛飛的年代,冒著生命危險拯救無數中國生命的西方醫生,讓姜昆深受感動。

大山家族與中國的深厚淵源,以及他為追尋這段歷史所付出的努力,使姜昆意識到。

這個外國人的學習相聲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深沈熱愛和執著追求。

最終,姜昆被大山的誠懇打動,決定破例收他為徒,正式開始教授他相聲的技藝。

大山的學習之路並不輕松。

相聲的節奏感、幽默感和語言的韻律,對他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為了掌握這些技巧, 大山每日堅持練習普通話的發音, 並努力理解相聲中的中國式幽默。

他從最基礎的內容學起,反復練習台詞的抑揚頓挫,逐步掌握了相聲的語言節奏。

他甚至開始學習 如何透過表情和動作來增強表演的效果。

相聲中的每一個逗笑點,他都細細揣摩,力求準確把握其幽默的精髓。

為了幫助大山更好地理解相聲,姜昆還為他介紹了另一位相聲大師——丁廣泉。

在丁廣泉的嚴格指導下,大山的相聲技巧得到了迅速提升。

在姜昆和丁廣泉的悉心教導下,大山不僅成為了一名合格的相聲演員, 更成為了中國相聲界的一個特殊存在。

四上春晚,洋人說相聲的巔峰時刻

在1991年的春晚上,大山與姜昆搭檔表演了 相聲【送春聯】。

這個節目不僅讓觀眾感受到相聲的傳統魅力,也讓他們見識到大山這個「洋人」對中國文化的熱愛。

雖然他的普通話還帶有些許口音,但這反而成為了他表演中的一大亮點,觀眾被他認真的態度和風趣的表演所打動。

舞台上的大山, 時而自嘲自己的語言障礙,時而拿自己金發碧眼的外貌開玩笑 ,這種自我調侃和文化碰撞產生的喜劇效果,讓觀眾忍俊不禁。

可以說,大山的首次春晚之旅,收獲了巨大的成功,他那獨具特色的表演風格深深植入了觀眾心中。

1998年,大山 再一次登上春晚舞台 ,這次他的搭檔是著名喜劇演員潘長江。

兩人共同出演的小品【一張郵票】成為當年春晚的亮點之一。

這次合作不僅將大山的表演才華進一步展現出來,也讓觀眾感受到,雖然大山是外國人,但他的表演已與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融為一體。

此後, 大山又分別在1999年和2011年兩次登上春晚舞台 ,他每一次的亮相,都帶來了新的驚喜。

1999年,他與南斯拉夫演員卡爾羅合作的相聲 【同喜同樂】 ,而他與卡爾羅的配合,也成為了當時中外文化交流的經典案例。

2011年是大山最後一次登上春晚舞台,這一次,他的表演更顯得成熟和自信。

觀眾們發現,台上的大山,早已不是那個初登春晚舞台的「洋笑星」 ,而是一個真正理解並掌握了中國相聲精髓的演員。

馮鞏一句話,成就文化大使之路

盡管大山在相聲舞台上享有巨大成功,但他心裏明白與姜昆等相聲大師堅守的傳統風格相比, 新一代相聲演員如德雲社的崛起,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

面對這個急劇變化的相聲界, 大山不禁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他還能在這個領域走多遠?

某天,在一次輕松的聊天中,馮鞏對大山說:

「我們這行,靠的是觀眾喜歡的那股新鮮勁兒。等到有一天,觀眾不再對你這身大褂感興趣了,你也該考慮新的方向了。」

這句話雖然簡短,卻讓大山陷入了深思。

作為一位外國人,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獨特的身份。

觀眾因他的外國背景與中文技巧感到新奇,而新鮮感正是相聲表演中的一種優勢。

大山也意識到, 這種優勢不可能永遠保持。

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甚至開始學習和表演相聲, 他不再是獨一無二的「洋笑星」。

馮鞏的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大山內心深處的某種自我反省。

這段思考使大山下定了一個艱難的決心——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回歸初心的想法越來越強烈,最終促使他做出了離開中國舞台、回到加拿大發展的決定。

大山回到加拿大後,並沒有遠離與中國的聯系,反而投入到了更廣泛的中加文化交流工作中。

他發現,自己在中國多年的表演經驗,已讓他成為中西文化的雙向使者。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回到加拿大,他都可以透過不同形式, 將自己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傳播給更多的西方觀眾。

他積極推動中加兩國的藝術和語言交流,策劃並參與了一系列文化節目。

他甚至在加拿大創辦了 脫口秀節目【大山侃大山】 ,將中國相聲的幽默精髓與西方脫口秀形式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跨文化表演風格。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 他被任命為加拿大的奧運特使,積極參與中加兩國的文化交流活動。

盡管大山離開了中國的相聲舞台,但他始終未曾離開中國文化的核心。

如今,大山依然奔波於中加兩國之間,致力於兩國文化的橋梁搭建。

馮鞏當年那句意味深長的話,成就了大山的另一段輝煌人生旅程。

大山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文化傳播不只是表演,更是一種跨越國界的使命與責任。

資訊來源:

中廣網 大山被商丘市聘為「古城形象大使」 釋出於2007年10月8日

鳳凰網 十年感想·大山 不拘泥喜劇的洋笑星 釋出於2015年8月11日

新浪娛樂 洋笑星大山的中國奇緣 釋出於2006年7月16日

百度百科 大山 早年經歷、演藝經歷、個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