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丁善德故居飄出【牧童短笛】,「全城交響」處處有驚喜

2024-07-15娛樂
充滿南法風情的之禾卡紛花園,是上海的一個新晉網紅地標,因為出眾的顏值,來打卡的人絡繹不絕。
7月14日,這座小花園裏飄出了音樂聲,單簧管、小號、小提琴的樂聲此起彼伏,引得路人駐足,側耳傾聽,拍照留念。
今年,上海夏季音樂節再次策劃了「全城交響」。7月6日-14日,在這座沒有屋頂的城市音樂廳,音樂家們陸續走進上海的熱門商圈、文化空間、街角花園等9個城市地標,為市民和遊客創造13次與藝術偶遇的機會。
之禾卡紛花園 單簧管獨奏
繽紛花園響起音樂之聲
之禾卡紛花園位於徐匯區衡山路2號,有四棟小洋樓,以及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綠地花園,儼然一個隱於鬧市的詩意桃源。
單簧管、小號、小提琴,三位演奏家分立小洋樓的視窗、陽台和花園的樹下,伴著蟬鳴鳥叫,分別獻上10分鐘的獨奏。
小號手張達在陽台吹響了三首「小甜品」:拉赫馬尼諾夫【意大利波爾卡】【春潮】和馬思內【沈思】。曲子短小,旋律悅耳,迅速抓住觀眾的耳朵。
「我們希望從這些更通俗、更接地氣的作品入手,勾起大家對古典音樂的興趣。」張達笑說,音樂家在戶外演出身心更放松,觀眾也不用很認真地從頭到尾聽完,「只要能把他們帶進音樂畫面裏一兩分鐘,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很滿足了。」
之禾卡紛花園 長笛獨奏
這座花園還流傳著動人的音樂故事:1號樓是作曲家丁善德的故居。現場也因此埋了一個「彩蛋」,長笛樂手範佳穎輕輕推開故居的窗戶,吹響了丁善德曾用鋼琴首演的【牧童短笛】,為炎炎夏日送上一縷涼風。
80歲的袁先生跟著音樂家的腳步,不斷轉移視線,聽得津津有味。他在德國工作過幾年,後來又和太太去歐洲玩了十六七次,「戶外音樂會在歐洲很常見,現在上海也越來越多了,讓古典音樂走到大眾中間,是很美好的一個趨勢。」
袁先生是機械行業的高級工程師,在他看來,不管什麽職業的人都可以走近、喜歡、享受古典音樂,「這是人類的一種自然本能,貝多芬的音樂已經幾百年了,你一聽還是很感動,你都能感受到音樂的靈魂力量,這是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不分宗教的。」
錦和越界·衡山路8號 童聲小組合唱
當天,「全城交響」還走進了Plusone咖啡廳、Lululemon:前者位於武康路人流量最密集的街口,咖啡豆的烘焙香彌漫著很多人對上海的感官記憶;後者坐落於東平路,是年輕人紮堆的潮流聚集地,建築上繪有大幅彩繪玻璃畫,也和上海夏季音樂節今年的彩繪主視覺遙相呼應。
「我們既要考慮整體環境、建築風貌,也要考察人流量,看看是否適合演出,否則便pass。」上海交響樂團教育拓展中心專案主管王君和小夥伴用雙腳丈量土地,在徐匯區踩了十幾個點,最終選出心儀之所。
宋慶齡文化空間 單簧管獨奏
7月6日,「全城交響」從錦和越界·衡山路8號啟程,途經宋慶齡文化空間,最終到達上海交響音樂廳·音樂大堂,在另一條城市風景線上,為市民和遊客送上童聲小組唱、手風琴獨奏、單簧管獨奏。
當天,王君悅發現,有三組觀眾從頭跟到尾,一組是祖孫三代,一組是媽媽和女兒,還有一位中年大叔,而且每一次都比他們預先抵達演出地點。
「媽媽和女兒原本在買冰激淩,偶遇演出,馬上拍下時間和路線圖,一路跟下來。女孩一年級左右,最後一站演出三十多分鐘,她一動不動,完全沒有表現出不耐煩。」中年大叔也很有意思,已知路線的他提前在第一站蹲守,耐心等待著音樂人出現。
每一場音樂表演都圍繞著所處場域的特質而展開,曲目量身客製,現場也不拉警戒線,「我們期望打造多元的、開放的、全民友好的藝術現場,讓音樂自然融入城市模組屋,成為城市生活的一部份。」王君悅說。
追夢園 銅管重奏
銅管小分隊走進石庫門
除了用音樂點亮徐匯區,黃浦區的多個文旅地標,也被納入「全城交響」的藝術地圖中。
從黃浦區圖書館、追夢園到新天地石庫門街區、新天地時尚一期&二期,行進中的銅管、舞蹈雕塑、聚福合唱團快閃等輪流登場,為市民和遊客帶來聽覺、視覺的雙重享受,也為生活送上一波波小驚喜。
新天地 行進中的銅管
7月10日,上海交響樂團小號首席夏非帶領一支7人的銅管小分隊,走進新天地,在彎彎繞繞的石庫門裏遊走,邊行進邊奏樂,與路人歡樂互動。從【All of me】【Autumn leaves】到【There will never be another you】,當天的演出曲目以爵士經典為主。
74歲的陳先生家住附近,正端著相機捕捉街頭風景,因為這場偶遇停下了腳步,忍不住將鏡頭對準音樂家們,一口氣拍了幾十張照片。一位戴著帽子、紮著小辮的打鼓姑娘,引人註目,也定格在他的相機裏,「她挺可愛的,很會帶動氣氛,面部表情也豐富,所以盯著她拍了好幾張。」
「很新鮮,很驚喜,流動的音樂給城市增加了新鮮血液,更有一種休閑、娛樂的氛圍了。」陳先生感嘆,音樂家們在這麽熱的天進行戶外演出,實在不容易,精神可嘉,「我們年輕時休閑只能偶爾看看電影,現在的年輕人太幸福了,上海的文化藝術生活比以前豐富多了。」
新天地 舞蹈雕塑
遊客們三五成群,跟著這支銅管小分隊四處遊走,三位戴著眼鏡、穿著花衣的法國姑娘,笑得滿臉燦爛。
姑娘們正處於25歲的花樣年齡,作為醫學交換生,正在瑞金醫院實習,要在上海呆滿五周時間。「街上的氣氛太美好了,很開心,想跳舞!因為音樂,即使此刻下雨了,也感覺像晴天一樣。」一位姑娘形容,上海有眼花繚亂的新興事物,也有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這種混合之美,讓她們興奮和著迷。
一支由近190名師生組成的美國青少年「青春同行」交流團,在新天地漫步時,也和這支銅管小分隊不期而遇。
大家興奮地圍著樂隊歡呼喝彩,塔科馬山地中學11年級的學生朱利葉斯,拿出手機,追著樂隊拍攝影片。「我自己也彈貝斯,這種街頭演出太酷了!」他說,能在上海看到這樣的演出實在開心,也希望未來能有機會了解更多的中國音樂、中國樂隊。
新天地 聚福合唱團快閃
演出過程中,音樂家們也在戰高溫,汗水滴答,打濕了衣襟。「演出沒有挑戰,就是有一點熱!」夏非擦了擦額頭的汗笑說,平時,他們都是坐在音樂廳,穿著燕尾服、打著領帶,用一種嚴肅的、正式的方式和觀眾見面,戶外演出創造了一次彼此親密互動的機會。
「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利去享受美好的音樂,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服務,也希望他們能度過一次開心的下午時光。」夏非性格天生外向,在這種場合演出更興奮了,他也感謝上海交響樂團策劃了「全城交響」,「我們需要和觀眾近距離地面對面。從他們的表情中看見歡笑、開心、手舞足蹈,我能感覺到我們真正用音樂取悅了他們、讓他們獲得了快樂,這是音樂工作者內心最渴望的事情。」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