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古裝劇造型之殤,美學的迷茫與困境
說起古裝劇的造型,這可真是頗讓人唏噓不已。不僅劇情乏味、演技乏善可陳,就連一向是這類影視作品的"招牌"所在——那些美輪美奐的服飾發飾,如今也越發淪為一種"審美批發"。比如近年來橫掃熒屏的所謂"仙俠大作",那種清淡寡水的妝發造型仿佛是街頭小販的專屬,甚至連一句"為你殺盡天下人"的浮誇台詞都難以掩蓋住那股"涼涼"的既視感。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不妨我們仔細梳理一下這些"古裝"劇中的妝發難題。首當其沖的就是"發包"的消失。回顧當年爆火的【上錯花轎嫁對郎】,女主的盤發造型無不驚艷全場,或柔美或英氣的千姿百態,如今卻都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什麽?當然是那種"哇,好美,她真沒,我沒見過比你更漂亮的女人"這樣的自說自話,仿佛觀眾早已麻木到連吐槽的力氣都沒了。
再說說發帶。這可是古裝劇造型的點睛之筆!想想那些經典劇集,不管是劉亦菲的【天龍八部】還是TVB的古裝大作,一根發帶就能成就一個經典角色。可如今的古裝劇呢?隨隨便便帶個發帶,還"糊裏糊塗"的,觀眾早就無力吐槽了。
怎麽說呢,這種對待發飾的"漫不經心"也許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再仔細看看這些古裝劇中的眉毛和步搖,那才是真正讓人眼花繚亂的地方。柳葉眉、遠山眉,隨著劇中人物的變化而變幻莫測,這才叫真正的"細節最佳化"。但現在的古裝劇,眉毛不是刀削斧鑿般的統一款,就是那種硬邦邦的"韓式"永久眉,這搭配上那些毫無生命力的"步搖",觀眾的審美神經豈不是徹底崩潰了?
更不要說那種"批發"式的造型雷同,讓觀眾根本分不清到底誰是誰。很多妹子熟悉"姐姐"的演繹,但普通觀眾卻一個也認不出來。這難道不是古裝劇妝造的另一大"罪狀"嗎?
說到底,這就是一種缺乏用心的"審美批發"。過去的劇組無一不是精益求精,但現在呢?就是那種三五天拍完一部大劇的流水線,哪裏有時間精心打理妝發細節?
難道這就是我們現代人對於"古裝美學"的認知嗎?不,我相信還沒有。畢竟,看看那些經典劇集,無論是劉亦菲演繹的【天龍八部】還是鄭少秋主演的【西遊記】,無不讓人贊嘆不已。那種編發、妝容、發飾相得益彰的完美融合,讓經典角色的形象躍然螢幕。而如今的古裝劇,卻仿佛陷入了一種困頓與迷茫。
究其原因,我認為最關鍵的莫過於對於"古裝美學"本質的理解和把握。我們似乎固步自封,認為所謂的"古裝美"就等同於華麗繁復的妝發造型,殊不知這其中蘊含著更深層的文化內涵。
比如說發包,它不僅是一種造型手法,更是古代女性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不同的發型代表著不同的身份和身份地位,正是這種編制之美,才成就了那種柔美與英氣並蓄的古典魅力。而發帶,它則是將發型與面容相融合的關鍵所在,一根發帶能夠點睛於整個造型,使之更加華麗動人。
再比如說眉毛和步搖,這些細微的妝容處理,都在傳達著深層的文化蘊含。柳葉眉、遠山眉,它們不僅僅是外貌特征,更是代表著不同性格特點的視覺表達。而步搖珠釵,它們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古代女性魅力的極致體現。
可惜的是,如今的古裝劇導演似乎已經忽視了這些"細節美學",而僅僅註重於表面的"華麗"。他們試圖透過堆砌大量服飾珠寶來達到"唯美"的效果,殊不知真正的"古裝美"來源於對於歷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
所以,我懇請那些負責古裝劇制作的導演和造型師們,請你們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吧。一味的"審美批發"根本無法打動觀眾的心,想要塑造出真正經典的古裝魅力,還需要你們把心思真正放在"細節"之上。只有真正理解和挖掘那些古老文化符號的內在內涵,你們的作品才能真正觸動人心,成為當代觀眾心中永恒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