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如此城市·噶鬧忙|古琴新生,古典國樂魔都範

2024-02-09娛樂

「噶鬧忙」在上海話裏表示熱鬧的地方或人或事情。如此城市噶鬧忙特別節目將對話那些在城市裏做著具體的事又充滿熱情的人,探索上海這座活力城市給普通人帶來的創意與機遇。

影片【空山鳥語】的評論區熱評第一是「媽媽!畫上的人在動!」。這是「自得琴社」推出的第一支古畫影片,素色背景下,演奏者們身著宋代衣飾,以磐簫箏笛相和。至今,這支影片在B站獲得11.6萬點贊,11.7萬投幣,10.5萬收藏。這也是自得琴社創始人朱裏鉞銘記至今的幾個出圈時刻之一。

另一時刻是公眾號「一條」對他們的專訪發出的那個早上,他的手機不斷彈出訊息,新增的微信好友申請中,有各種各樣的人請求合作。

在琴館初學琴的那段時間裏,隨著學習到一定級別,朱裏鉞發現練琴的同伴變得越來越少,再到後來,古琴老師也消失去「隱居」了。直到遇到了如今的合作夥伴唐彬、蔡珊,他萌生了一個想法,開創一個空間,他們在其中彈琴,自己在業余時間學琴。

他把自己在做的工作概括為「拿鐵理論」:大眾初嘗咖啡時喝不慣意式濃縮,那就加點奶加點糖,使它變得更加好喝。咖啡吸引到更多受眾後,自然會有人想享受那些更純粹、更有內核的內容。自得琴社所做的普及工作,是為了使未來的古琴愛好者們,從對古琴泛泛了解和喜歡,到成為資深的琴迷,組成金字塔狀結構。

本期節目,我們前去采訪了自得琴社的創始人朱裏鉞。古琴文化的專業性與傳播如何平衡?上海這座海派城市給他的創作提供了何種滋養?讓我們一起與他探索。

以下是朱裏鉞的自述:

——「古琴診所」網絡短劇是第一次破圈

受父母的影響,我在大學選擇了電腦專業。老一輩人的傳統觀念是,學習數理化,未來會比較有保障。但其實我從小到大都更喜歡文藝類。後來我年紀漸長,到了可以自己做主的時候,就決定做一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這也是我學習古琴的最單純的動機。

自得琴社的創始人朱裏鉞

我學習古琴也和文化身份認同有關。作為一個中國人,你總該會點什麽外國人不會的。反正我英文也說不過外國人,那幹脆學點中國人特有的東西。二胡、琵琶之類的傳統樂器在我們的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古琴很特別,恰好古琴的人文特征、音樂特征我也很喜歡,所以我選擇了古琴。

我當時在上海的琴館學習了一段時間,學到一定級別後,跟著一起學習的學生變得越來越少,再到後來教我們的老師也消失了,據說是去「隱居」了。於是我停止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裏我剛好碰到現在的合作夥伴唐彬、蔡珊,他們彈琴彈得非常好,希望能夠在上海紮根,繼續在古琴專業的道路走下去。我也希望能經常跟他們在一起,順便討教彈琴。我們一拍即合。我開創一個空間。他們在其中以彈琴為生。我也順便學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兩全其美。

基於琴社的宣傳需求,以及古琴圈現狀有一些觀點想表達,我們拍攝了一些短影片上傳到網上,出人意料的是,這些影片受到了好的反響。我們的出圈有幾個重要節點——「古琴診所」網絡短劇,是我們第一次被古琴圈內的人了解。「一條」的專訪,使得我們被更多人了解。我記得很清楚,專訪發出的那個早晨,我的手機訊息不斷地跳,有各種各樣的人來加我的微信說要合作。再有就是我們推出第一支古畫影片【空山鳥語】的時候,反響非常熱烈。

【空山鳥語】影片中樂手裝束引發關註 圖源:自得琴社微博

——古典藝術煥新需要「拿鐵理論」

一種藝術到底好不好,要靠大眾和時間來檢驗。真正好的東西不需要去刻意地推廣,大家都能體會出來。就像真正的美食,大家一嘗就知道是好吃的。那為什麽古琴、昆曲、京劇之類的「高雅藝術」,就需要有人來定義什麽是好的?在古代,一個名角唱戲,不也是盛況空前?這和現在看音樂劇是一樣的。傳統藝術傳承至今,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還需要從業人員去多多反思和考量。

如果從業人員與受眾能夠沒有隔閡,比如從業人員本身作為受眾中的一員,身處同一個時代,在同一個背景下成長起來,價值觀和審美類似的,對待傳統、對待當代的態度也類似,那麽產出的作品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也是順理成章的。

我們有一些作品是對於傳統古琴曲的當代改編,比如【醉醉漁,唱唱晚】是改編自古琴曲【醉漁唱晚】。怎麽使得這些時代久遠、相對古樸深奧的曲子,讓當代年輕人接受,的確要花點功夫。我曾經說過一個「拿鐵理論」,大家剛開始喝咖啡喝不慣意式濃縮,那就加點奶加點糖,反正覺得好喝就行,隨著咖啡普及,自然會有人想享受那些更純粹、更內核的文化。我們前期做的普及工作,就是為了能夠在未來形成一個金字塔狀的結構,從對古琴泛泛了解和喜歡的人,到資深的琴迷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自得琴社在進行【醉醉漁 唱唱晚】演出

一個真正熱愛古琴的人,肯定願意讓更多的人了解古琴。但在互聯網上做傳播有一定的門檻,要會拍影片,會設計,還要會懂得新媒體營運,這些並不簡單。很湊巧,我們團隊中成員的背景是多元的,比如唐彬是拍電影出身的,白無瑕對各個互聯網平台都很熟悉,再加上我們後天的自學,慢慢地我們在技術方面要比同行好很多。而且成員自己負責這些工作,成本上也可以支持。拍攝影片的成本很高,不是所有團隊都能負擔得起。可以說,我們具有一些基本技能和素養,也正好趕上了互聯網自媒體高速發展的時期,才有了現在這樣的影響力。

——「古琴+吉他」,魔都沒有什麽「大逆不道」

我是上海本地人,所以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在上海創業。但我們團隊其他成員為什麽會選擇上海?是因為其海納百川的特點。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最具國際化的城市,上海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擁有很好的創作土壤。我們早期試驗性的演出,比如古琴+昆曲,甚至古琴+吉他,觀眾看得很開心,不覺得有什麽「大逆不道」。上海有一批文化素養很高的觀眾,大家看演出的購票習慣特別好,會真金白銀地支持創作者的創新和發展,這對我們這些初創團隊來說至關重要。

由昆曲改編的【神女劈觀】

【神女劈觀】中扈三娘的服飾解析 拍攝每期影片時自得琴社都會制作這樣的圖解,以更好地傳播漢服文化

上海是個很多元的城市,所以我覺得目前還沒有哪一首曲子能夠反映當代上海的精神面貌。有人說上海就是小資情調,這點我作為上海人都不能接受,憑什麽這麽說?之前有個貴州朋友對我說,你們上海人對我們有誤解,經常問我們上班是不是騎老虎。我說,不好意思,的確有些上海人會有地域偏見。但過了一會兒他問我,是不是上海人生了兒子都要從小教他們學燒菜?我說,這個問題跟你說的「騎老虎去上班」一樣。上海現在有2000多萬人口,包括1000多萬外來人口。其它先不論,單是上海的飲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主流菜系肯定不是上海本幫菜。所以,沒有一首曲子能夠代表上海。如果非要舉個例子,可能是一支交響樂的樂隊,在演奏一首帶有爵士意味的【我的祖國】。就像多元融合的上海,什麽都有,但同時也有自己的審美、自己的價值觀、自己的追求。

有人跟我們講過,你們沒有一個成熟的、能夠快速變現的商業模式,不見得能夠吸引資本。

坦白講,我認為文化企業其實並不適合成為資本化或商業化的文化公司,因為社會效益上的體現並不等同於經濟效益。我個人不太想走資本化營運的道路,當下是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做任何的規劃可能都沒辦法趕上變化。對我們來說,唯一能把握的,是讓自己保持童真、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能夠自我驅動去學習、創作,並能夠最快地去適應變化。這就足夠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