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娛樂

為什麽鋼琴型號看著差不多,價格卻很不同?

2024-01-26娛樂

在閱讀這篇文章時,你可能獲得一些不同於琴行老師或銷售人員的意見。什麽價位的鋼琴樂器適合您的演奏風格與專業要求,有賴於你的明智判斷。一些簡陋的觀點,獻拙而已,歡迎探索。

鋼琴的市面價格是一個困難、復雜和有爭議的話題。主要因素之一是鋼琴商家總是傾向於選擇盡可能高的定價,這樣在看起來給予客戶非常慷慨的折扣優惠後,他們仍然可以獲得不錯的利潤。

鋼琴產品定價方面的誠實性,值得被我們質疑。

(一)

無論你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鋼琴行業人士,還是剛剛開始你的學琴之旅,了解鋼琴品牌的多樣性都是至關重要的。

不可否認,一架斯坦威鋼琴肯定比一架珠江的好,但絕大多數人不可能買一架斯坦威。斯坦威之於鋼琴,等同於賓利、勞斯萊斯之於汽車。斯坦威的立式鋼琴只有兩款:V-125和K-132,售價是40-50萬元左右,是的,你並沒有看錯。

如果問1萬多的國產鋼琴和40多萬的斯坦威鋼琴有什麽不同,那肯定斯坦威的品質更好,品牌效應更出色。擁有一架斯坦威鋼琴是一種感官享受和精神享受。

(二)

很多因素會對鋼琴的定價產生戲劇性的影響。即便材料與工藝品質相近,不同品牌的利潤也不同,這是根據品牌定位和行銷策略而定的。

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是基於成本和利潤,成本是會浮動的,利潤是可控的。鋼琴產品的成本主要是材料、工藝、人工、渠道,由歐美日本進口的鋼琴比國產的昂貴,主要是因為其材料成本、人工支出、運費都高於國產的,當然還有關稅。

即便同在國內,我們在不同商家那裏購買同一款鋼琴的價格也會不同,有的是直營店,有的是總代理、二級代理/經銷商,而且每個地區的售價都會有差別。在整個經銷渠道中,會涉及運費、租金、壓貨成本、銷售人員薪金等成本,必然會對售價有所影響。

(三)

進口琴比國產琴好嗎?

先對比價格和新舊程度,再去對比品質。你不能拿一架1萬5的國產琴和5萬的進口琴對比。如果預算足夠高,選擇進口新琴是更好的。因為市場成長的緣故,國產琴的定位側重性價比,高端型號相對少。

但你得有分辨進口和國產的專業知識,現在進口品牌基本都在國內代工和生產,全球70-80%的鋼琴產自中國。

德國品牌鋼琴更好嗎?

市場上並沒有多少正宗德國產的德國鋼琴,充斥其中的基本都是低成本賣高價的「德國琴」,水分很大,生人勿近。

傳統琴行為什麽越來越少了?

傳統琴行的展銷模式只適合高端鋼琴,市場發展證實了這一點。即便在一線大城市,只銷售鋼琴或樂器的門店越來越少,近乎 匿跡

對於鋼琴這種訂單很少的商品,單一的實體銷售盈利難度很大。對比歐美日韓,國內一個城市裏一年內賣出的鋼琴數量並不會很多。日本鋼琴普及率在10-20%,部份城市甚至有30%,而國內普及率僅僅為2-4%。可見,國內銷量是相對非常低的,但是國內租金等成本相對還更高,傳統實體展銷模式並不完全適合中國。

1萬2萬的鋼琴和幾萬的鋼琴差別很大嗎?

兩者的差別,如何說起呢,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正常來說是有差別的,但是鋼琴作為一個小眾商品,市場上很多商家利用資訊不對稱來獲取暴利,所以消費者需慎重對比。

你需要牢記:你是誰,你為什麽選購鋼琴。

同一品牌,鋼琴的尺寸高度和外觀差別大嗎?

同一配置不同高度肯定是有區別的,差別4cm以上的音色效果差別會比較明顯,所以立式鋼琴會分為小型、中型、大型三個尺寸,售價也不同。

黑色的鋼琴普遍更便宜,白色棕色紅色粉色等則會貴一點,這個與產量和稀缺性有關。

南韓品牌鋼琴為什麽這麽便宜?

南韓品牌鋼琴並不便宜,便宜的只是南韓品牌的二手琴,行業內統稱其為「網紅琴」。原因我並不想展開分析,主要是我並不推薦南韓品牌,所以就沒有了分析的意義。

即便日本的工匠神話被誇大,但日本品牌鋼琴還有可取之處,而南韓品牌鋼琴的性價比非常低,更快會在國內市場失去一席之地,事實上,2000年後南韓本土已不生產用於出口的鋼琴。

二手琴會更有性價比嗎?

二手琴可能更有性價比,但並不絕對。常見鋼琴的最佳使用年限是25年,你需要找專業調律師協助挑選,以免錯誤選到翻新琴、報廢琴或假貨。

(四)

兩款鋼琴的內外設計一樣,配置音色一樣,使用的質素和效果也差不多,但各自售價卻不同,可能還是同一個生產線或生產商,這類情況也的確存在。

標價3萬 5萬 ,有人買單,標價1萬多,也有人買單。有的人要品牌價值、身份象征,有的人只要功能過硬。這是品牌行銷的市場,也是價格歧視的市場。

差異並不大的一類商品,科技並無突飛猛進,如果依靠品牌和工藝的「神化」,造成非常大的售價差異,這必定存在一定程度的價格歧視。通常是因為消費者的需求或支付能力存在差異,或者是因為某些消費者的資訊不對稱,或是他們的身份、社會地位或地理位置。

商品的晉升與人的晉升一致,最底層的需求是最容易滿足的,而這個需求的形狀是一個金字塔,當你處於金字塔上半部份,僅僅那麽一點點的上升,可能需要付出更多。貴不一定是坑,便宜也不一定不好,高價低價之所以共存,就意味著市場認可和需要。價格歧視不是貶義,價格歧視在商業策略行為中一直存在。

只要花費時間,的確可以獲得更好的性價比,你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來閱讀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