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清末愛國詩人,丘逢甲十首詩,時代特質極其鮮明,散發出悲情之美

2023-12-31國風

他與黃遵憲、丁日昌、何如璋並稱為「嶺東四先生」,是晚清抗日保台誌士、愛國詩人,還是一位教育家。他的詩承襲杜甫、陸遊等名家影響,具有濃烈的愛國情懷,詩風呈現明顯的悲情色彩,他便是丘逢甲。今天,我們來欣賞他筆下的十首詩,體會其文字的妙處,相信你會喜歡。

丘逢甲出生在中國台灣省一個小村莊,父親從小教其讀書,據說他天資聰慧,能夠過目不忘。光緒年間,丘逢甲開始參加福州鄉試,但以失敗告終,回到家鄉他發奮攻讀,終於中得舉人,後來到京城參加會試,最終名列三甲九十六名,他的仕途以講學為開始。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丘逢甲身在台灣省,他時刻關註戰事,招募眾多台灣青年入伍,以抗擊倭寇,但最終彈盡糧盡,隊伍死傷過重而撤退。兵敗後,丘逢甲隱藏於山野之間,幾經周折來到大陸,並歸籍廣東。再後來,他全身心投入於教育事業,寫下眾多關於祖國前途的詩篇。進入民國之後,丘逢甲抱憾而終,終年48歲。

不可否認的是,丘逢甲是中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也是清末儒士階層中的佼佼者。他的詩歌存世千余首,詩中勃發出與其生平相符合的悲壯。另外,他的詩中存在強烈的憂患意識,也暗含積極入世意識,能夠鮮明體現出自己獨立人格與愛國精神,讓人拍案叫絕。

當然,由於丘逢甲出生於清末,清王朝即將崩塌,國家內憂外患,目睹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種種情況下,他內心士大夫階級的文化心理會極其強烈,又因為報國無門,知音難覓,悲憤與孤獨作用於其內心,因而其詩中悲情特別強烈,社會現實也是一大重要原因。

必須要說的是,丘逢甲的部份詩中也充滿昂揚不屈的鬥誌。我們透過詩文,可以領略到詩人雄心壯誌,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內心被現實消磨後,讓其無奈嘆息,又轉為悲傷情緒。再有,戊戌變法的失敗,也是擊垮丘逢甲內心的重要原因。他所希望的強國夢,被當權者擊碎,在詩中他表達不滿情緒,故鄉淪喪、恢復無期,詩歌悲壯蒼涼。

儒家倫理道德在丘逢甲的詩中也有深刻體現。他在心為誌,發言為詩,讓時代潮流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熱血沸騰的詩句下,暗含一股悲憤。他的詩還將胸懷天下的抱負與個人誌向、國家天下輿情相結合,力求做到真實生動,能夠將社會現實更準確的表達。

丘逢甲詩中使用不少關於悲劇的意象,比如「西風」、「秋」等,襯托悲壯的獻身精神。他也會使用歷史名人,比如張巡、文天祥等愛國誌士,他贊美他們的事跡,同時表達對他們壯誌未酬的痛惜,從而反襯到自己身上與國家命運上,讓詩歌更加有厚度,悲壯情感更加強烈。

總之,作為一位愛國人士,也是一位愛國詩人,他的詩不僅具有歷史意義,也具備現實意義,同時彰顯那個時代下社會生活,將一位愛國文人的情感與國家命運相結合,做到完美結合。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中國近代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的十首詩,體會其詩歌的悲情美,感受這位愛國人士的思想情懷,相信你會有所觸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