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顥(hào)(?—754年),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及第,官至太仆寺丞。天寶年間,為司勛員外郎。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早期詩作多寫閨情,詩風流於浮艷,反映上層統治階級生活的側面,後期以邊塞詩為主, 詩風雄渾奔放,反映邊塞的慷慨豪邁、戎旅之苦。有【崔顥詩集】。
崔顥登上黃鶴樓,被眼前的景象所觸動,面對滾滾長江和浩瀚煙波,聯想到黃鶴樓的歷史傳說以及仙人乘鶴歸去、樓空人杳的景象,回味自身經歷,內心感慨萬分,於是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黃鶴樓】。
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
黃鶴
去,此地空余
黃鶴樓
。
黃鶴
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故址在(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的磯上)湖北武昌城西的黃鶴山上,背依蛇山,俯瞰長江,與嶽陽樓、滕王閣合稱江南三大名樓。傳說仙人王子安乘鶴過此而得名。
這首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由日暮、江波而引起懷古之幽情與思鄉之愁緒。是一首吊古懷鄉之佳作。據說李白後來遊登黃鶴樓時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後來李白作【登金陵鳳凰台】和【鸚鵡洲】曾模擬此詩。
首聯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進而轉入現實中的所見。昔人,傳說中的仙人王子安;此地,即黃鶴山上。仙人乘著黃鶴飛去,此地只剩下黃鶴樓和它的傳說。如今已人去樓空,一切都杳不可尋。
頷聯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緊承首聯,很自然地寫到自己的感受,詩人面對寥闊江天,四顧茫茫,想到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了;而天空的白雲,卻還在蕩悠飄浮。表達出一種「人生短暫,宇宙無窮」的觀點,給人一種蒼茫的、寂寞的感覺。這兩句,看似似對非對,平仄也不協調,卻具有近似古體歌行轆轤相轉的流動感。讀來音節鏗鏘,異常順口,抒發了真摯的感情,描繪了色彩鮮明的景象,給人一種悠悠難盡的感受。
頸聯「晴 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看似在寫晴日在黃鶴樓遠眺隔江所見之景,但氣勢卻是一貫的。黃鶴樓和古漢陽城隔江相望。天色晴朗時,波光反射,景色鮮明,因此,漢陽城在的樹木歷歷在目,鸚鵡洲上的萋萋芳草也清晰可辨。這裏的「歷歷」與「萋萋」兩個疊字形容詞相對,更顯得音節舒緩、唱嘆有情。
尾聯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以煙波浩渺的江景,寫盡煙波江上懷古之惆悵與日暮思鄉之愁緒。詩人目睹這樣的景色,不覺天色已晚,看到江上煙景蒼茫,水波浩渺,思緒被觸動,油然而生感嘆之情。詩人像在懷念家鄉,也像是在尋找人生的歸宿。家鄉不知何處,歸宿更是難尋。鄉愁與前途交織在一起,詩人的心事恰似奔騰不息的大江,無窮無盡。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以詩歌本身具有的美學意蘊,成為千古傳頌的名篇佳作。
全詩借仙人乘鶴的傳說開端,使詩境蒙上一層神奇色彩,又采用散文 筆法,兩用「去」、「空」、「悠」三個字,三用「黃鶴」意象。創構出具有悠久的時間感、廣闊空間感的意境之美。
一是虛實結合意境美。 詩從傳說落筆,由仙人跨鶴、仙去樓空,到悠悠千載、歲月不再,感情真摯、氣概蒼莽。
二是氣象恢宏繪畫美。 詩篇展現了仙人黃鶴、名樓勝地、藍天白雲、晴川沙洲、綠樹芳草、落日暮江的鮮明形象。色彩繽紛,富於繪畫美。
三是重章疊句創新美。 詩人打破律詩格律的固有規定,只知而不為,大膽創新。「黃鶴」再三出現,雙音、疊韻和曡音的詞、詞組多次運用,讀來聲音鏗鏘、富於音樂美。
四是借景抒情境界美。 詩人寫景明朗、情景交融、一氣呵成,寫出了登斯樓時人們共同的感情,略有惆悵,卻沒有頹唐的意味。意境的開闊,沖淡了悲涼的氣息。
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