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八首「扶搖」詩詞,祝學子們「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2024-09-05國風

第一次讀到「扶搖」這個詞,是在詩仙李白的名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中。然後,進一步學習,就知道了「扶搖」這個詞,最早出自「莊子」,而且太白的這句詩,也是化用了「莊子」的名句,「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

「扶搖」的本意是盤旋而上的暴風。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就算是能飛到「九霄雲」的大鵬,它也必須借助於風的力量。如果是「扶搖」,那就是等於打通了「任督二脈」,直接可以飛到任何想到達的高度。

任何成功,都必須借助於強大的外力作用。比如,即使偉大如中國共產黨,偉大如毛主席,也必須借助於中國的民族獨立戰爭,即「抗日戰爭」,才能逐漸壯大;而在「解放戰爭」中,也必須借助於偉大的「土地革命」,才能快速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可以說,「抗日戰爭」和「土地革命」是新中國成立的兩大「扶搖」。

而中國的傳統文化,也特別強調「扶搖」的作用。這,在眾多的詩詞中表現出來了。

1.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李白

這首詩的題目是「上李邕」,讀到這個題目,我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李邕是誰」?很搞笑的是,李邕的權勢,比李白大得多。當年李白遊渝州謁見李邕時,因為不拘俗禮,且談論間放言高論,縱談王霸,使李邕不悅。於是,詩仙寫了這首【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世人見我恒殊調,聞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史稱李邕「頗自矜」,瞧不起後進。李白的這首詩,就是來反擊他的這種自傲。說你不要瞧不起後生,「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現在的後生,就像還沒有飛起來的大鵬,等有一日大風起兮,大鵬就隨風而起,乘著颶風扶搖,直上九萬裏高的雲霄。

年輕的李白是這樣說的,他最後也做到了。千年以後的我們,從牙牙學語,就學習詩仙的詩,從步入學堂,就感受李白的「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有誰還知道李邕呢?很好笑的是,我們即使知道李邕,也是從太白的詩中知道的。

一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李白口中的「扶搖」,其實是有二,一是大唐的盛世輝煌,二是「天縱之才」詩仙的才華。

對於今天的我們,特別是在校的莘莘學子,一定要相信這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我們所能依賴的「扶搖」,一是我們今天的盛世中華,二是我們自己主觀的努力。

2. 好控扶搖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鵬飛,姚鵠

我們都知道,唐朝末年,吏治崩壞,奸邪橫行。那些胸懷高潔的誌士,自然不容於朝廷。像這首唐末詩人姚鵠的【和工部楊尚書重送絕句】中的工部楊尚書,雖然已經官至尚書,但也無法在朝中施展才華,產生了歸鄉的想法:

桂枝攀得獻庭闈,何似空懷楚橘歸。

好控扶搖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鵬飛。

好控扶搖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鵬飛

當然,詩人的這首詩,是勸誡朋友放棄歸隱思想,積極的利用現在的有利條件,去大展宏圖才是正確的選擇。

「桂枝攀得獻庭闈,何似空懷楚橘歸」,「桂枝攀得」,指的是科舉高中,蟾宮折桂的意思。「庭闈」,指父母居住的房子,代指父母。「楚橘」,指屈原,代指高潔人士。

您啊!早早就蟾宮折桂,科舉高中,光耀門楣;現在怎麽能夠像屈原那樣,空懷高潔之誌,而歸隱還鄉呢?

「好控扶搖早回首,人人思看大鵬飛」,您要好好把控支持你的那些機遇,乘扶搖而直上青雲。然後,當你再回首往事的時候,你會發現,現在人人都希望看到大鵬展翅翺翔,大展宏圖啊!

總之,詩人的意思是,空懷高潔之誌,而歸隱,無所作為是沒有用的。只有把控好支持自己的力量,大展宏圖,才是積極有意義的。

3. 沙鷗浦雁應驚訝,一舉扶搖直上天,褚載

這首唐代詩人褚載的【鶴】,毫無疑問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從浪漫主義大詩人屈原開始,所有的「詠物詩」,都是以物詠誌,用動物或植物來象征自己的情操。這首【鶴】也不例外:

欲洗霜翎下澗邊,卻嫌菱刺汙香泉。

沙鷗浦雁應驚訝,一舉扶搖直上天。

沙鷗浦雁應驚訝,一舉扶搖直上天

「欲洗霜翎下澗邊,卻嫌菱刺汙香泉」,白鶴想到澗邊去洗一洗自己那潔白如霜的翎羽,卻嫌棄那菱角刺弄臟了那清香的泉水。

這也是中國文人的一貫傳統,從戰國時代便流傳「誌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白鶴嫌棄汙濁的菱角,自然是不願與其同流合汙。

「沙鷗浦雁應驚訝,一舉扶搖直上天」,那些沙鷗啊,那些浦雁啊,它們應該為白鶴而驚訝,驚訝什麽呢?沒想到一旦颶風來臨,大家都躲起來的時候,白鶴卻乘著扶搖,一舉飛上了九霄。

就像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所說的,「燕雀安知鴻鵠之誌」。這首詩中的「沙鷗」和「浦雁」,和「燕雀」,都是象征了短視小人,而「白鶴」和「鴻鵠」,自然是象征了那些誌當存高遠的仁人誌士。

4. 扶搖得勢,不藉仙人仙仗,程大昌

這首宋代詩人程大昌的【感皇恩·其三】,雖然有恭維同僚,馬屁詩的嫌疑。但詩寫得非常好,用語非常鼓舞士氣。被我們用來激勵自己,甚至是激勵同學,激勵家人,都是是十分恰當的:

變化屬朝班,鯤鵬相並。

健翼垂雲風用壯。

扶搖得勢,不藉仙人仙仗。

旁觀生意氣,猶神王。

此去漢庭,春光駘蕩。

親見子虛不惆悵。

鳶肩捷上,自有唐家格樣。

三台旬月裏,堪歌唱。

扶搖得勢,不藉仙人仙仗

「變化屬朝班,鯤鵬相並」,「朝班」,古代官員朝見帝王時,按官品分班排列的位次。我們一起朝班的各位同僚,變化很大啊,可以說他們是猶如鯤鵬並列在一起,不可等閑視之。

「健翼垂雲風用壯」,他們的羽翼垂開,像五彩斑斕的彩雲一樣;而它們飛了起來,籍的風都是颶風。

「扶搖得勢,不藉仙人仙仗」,它們依賴颶風,因扶搖而獲得氣勢,根本不需要仰仗仙人或者仙仗。

「旁觀生意氣,猶神王」,「神王」,「王」通「旺」,意思是精力旺盛。我在一旁觀看他們頓生意氣,精力旺盛得不得了。

一句,「健翼垂雲風用壯。扶搖得勢,不藉仙人仙仗」,意氣風發的人,固然要依仗扶搖等外部條件,但也不是依賴神乎其神的「仙人仙仗」,而是利用自己的「健翼垂雲」的基礎條件,再依賴颶風這也的扶搖,就可以「直上九萬裏」。

所以,我們要依賴扶搖,但不要神化扶搖,否則,我們的夢想就是虛無縹緲。

5. 直上扶搖須九萬,滿前星鬥共昭回,劉辰翁

「扶搖」的重要性,在這首宋代詞人劉辰翁的【浣溪沙·其五】,表現最為明顯。劉辰翁認為,世間聰明的人不是沒有,一個人在十日內想一千種辦法也不是不可能。但光靠聰明是不夠的,機遇和行媒反而更加重要:

十日千機可復諧。郭郎感運豈仙才。

人間自是少行媒。

直上扶搖須九萬,滿前星鬥共昭回。

又傳賈客向曾來。

直上扶搖須九萬,滿前星鬥共昭回

「十日千機可復諧。郭郎感運豈仙才」,「郭郎感運」,漢陳平造木偶人,舞於陴間,而解冒頓之圍的故事。

十日之內,千種計謀,也不是不能復現。而像漢代陳平那樣使用木偶人,解了冒頓之圍的豐功偉績,也不是仙才才能做到的。

「人間自是少行媒」,其實,那樣的人一直在人世間,只不過人世間少了一些能讓人發揮才能的媒介罷了。

「直上扶搖須九萬,滿前星鬥共昭回」,什麽是「行媒」,就像大鵬要借助於「扶搖」一樣,這樣它才能直上九萬裏,看著身邊盡是星鬥,和它們一起共享星光燦爛。

一句,「人間自是少行媒。直上扶搖須九萬,滿前星鬥共昭回」,「行媒」即「扶搖」,要「直上九萬裏」,「健翼垂雲」只是基礎,而且人世間不在少數,只有「行媒」和「扶搖」才是關鍵。

6. 何當與爾龍門浪,直上扶搖九萬餘,趙浚

元末明初詩人趙浚,收到朋友贈送的一條江魚,頓時百感交集。因為古代最常見用來作為贈禮的魚是鯉魚,而鯉魚素有「鯉魚躍龍門」的美好說法。因此,趙浚寫下了這首【謝趙判事(仁沃)惠江魚】,用來和朋友共勉:

珍重東溟一尺魚,慇勤寄我數行書。

何當與爾龍門浪,直上扶搖九萬餘。

何當與爾龍門浪,直上扶搖九萬餘

「珍重東溟一尺魚,慇勤寄我數行書」,「東溟一尺魚」,【莊子·逍遙遊】有,「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所以,「東溟一尺魚」或「北溟一尺魚」,都是指「鯤」,它能轉化乘「鵬」,就是那個「扶搖直上九萬裏」的鵬。

我十分珍重您贈送的這一條來自「東溟一尺魚」,它對我來說,就像是「北溟」的「鯤」一樣。同時,您還寄給我數行書信,殷勤的勸慰我。

「何當與爾龍門浪,直上扶搖九萬餘」,我頓時百感交集,意氣頓生。什麽時候才能和您一起去追逐那龍門之浪,完成「鯉魚躍龍門」的壯舉。我們一起乘著扶搖,直上青天九萬裏之高。

一句,「何當與爾龍門浪,直上扶搖九萬餘」,作為和同學,和朋友共勉的詩句,永遠是適用的。

7. 扶搖會有日,六月是為期,申晸

當你胸懷大誌,卻又蟄伏在江湖時,這難免讓人感到喪氣。但是,越是艱難的時刻,越是要樂觀,積極的準備,當有機會的時候,才能爆發。清代詩人申晸的這首【別春沼赴北幕】,就是這樣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

可惜垂天翼,猶潛北海陲。

扶搖會有日,六月是為期。

扶搖會有日,六月是為期

「可惜垂天翼,猶潛北海陲」,詩人即將赴北幕,到那裏,機會肯定是少之又少。所以,詩人說我空有翼展垂天的羽翼,但沒有翺翔的機會;而是去了北海,去那裏作魚戲水,實在是可惜。

「扶搖會有日,六月是為期」,但我相信,有朝一日,會有扶搖在我身邊升起,我就能「扶搖直上九萬裏」。而且,這個未來不會太遙遠,我暫定為六個月為期限。

一句,「扶搖會有日」,讓人想起詩仙李白的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都是一樣的激勵人心。

8. 一氣扶搖臨絕頂,舉頭猶覺白雲低,沈溎

年青時代的詩聖杜甫,當年是那麽意氣風發,揮筆寫下了名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但是要怎樣才能「會當臨絕頂」,杜甫沒有提及,也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這首清代詩人沈溎的【度佛耳嚴·其一】,可以說是將詩聖的句子補充完整了:

高峰層級似天梯,萬竹回環好鳥啼。

一氣扶搖臨絕頂,舉頭猶覺白雲低。

一氣扶搖臨絕頂,舉頭猶覺白雲低

「高峰層級似天梯,萬竹回環好鳥啼」,從山下遠望通向最高峰的山路,那是層級分明,就像天梯一樣。而在山路的兩邊,是萬竿修竹,也是來回環繞,好聽的鳥兒在其中啼叫。

「一氣扶搖臨絕頂,舉頭猶覺白雲低」,我借助於山路間的山風,一口氣像是乘著扶搖,就登臨了最高峰的絕頂。我擡起頭看,頓時感覺白雲都在我腳下。一種豪氣沖天的感覺,油然而生。

再看這句,「一氣扶搖臨絕頂」,杜甫說,「會當臨絕頂」,怎麽「臨絕頂」,沒說。這裏詩人說了,是「一氣扶搖」,我登頂,是要借助於山風,還有我的毅力。

所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固然是豪氣;但「一氣扶搖臨絕頂,舉頭猶覺白雲低」,才是有了生活履歷人的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