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趙州從諗禪師說的「好事不如無」到底是什麽意思

2024-03-12國風

文遠待者在佛殿禮拜次,師見以拄杖打一下曰:「作甚麽?」者曰:「禮佛。」師曰:「用禮作甚麽?」者曰:「禮佛也是好事。」師曰:「好事不如無。」

——【五燈會元】第四卷趙州從諗禪師

白話直譯:

侍者文遠獨自在佛殿拜佛,趙州從諗看見了,就走過去用拄杖敲打了一下他,並問道:「你在這裏做什麽?」

文遠回答:「我在拜佛。」

趙州從諗說:「為什麽要拜佛?」

文遠回答:「拜佛也是好事啊!」

趙州從諗說:「好事不如無。」

鑒賞評說:

好與壞、善與惡、美與醜等一切「二元對立」都是相對的有為法。為什麽是相對的?因為沒有絕對的標準可以用來衡量它們。

有人肯定會說,善惡還不分明嗎?誠實守信是善,說謊騙人是惡;助人為樂是善,冷漠自私是惡......

如果說謊算「惡」,那麽醫生為了更好的治療效果而對病人隱瞞病情也算「惡」嗎?幫助他人就一定是「善」的話,那考試的時候給同學抄答案也算行善了?

只要談到標準其實就是沒有了標準,因為標準會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甚至在不同的境遇下,善就成了惡,而惡也可能是善。

人們常常念叨一句話:這樣做,我是為他好!在你看來的確是對他好,但在對方看來呢?也許是桎梏也說不定啊!

所以,任何「標準」、「規定」都會是有局限性的,不管如何更新,終究會落後於「當下」。也就是說,「標準」永遠都是部份人的、過去的經驗、私人的感受,註定是不完善的。

因此,佛教教導人們為善 去惡,也僅僅是有為法而已,因為如果分不清「善惡」又怎麽為善去惡呢?如果搞錯了「標準」,你認為在行 善,或許成了助 紂 為虐也說不定呢?

而禪宗則要人們不執於善惡,有為法而帶來的人天福報在禪師的心中也掀不起任何波瀾。只有沒有分別心,超越「二元對立」的境界,方能找到那片真正的凈土。禪宗倡導的就是無為法。

在梁武帝見達摩時,兩者的對話就很能說明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區別。下面還原當時的場景,來看看什麽是人天福報,什麽又是無漏之果。如果能體悟其中義理,自然就明白趙州從諗所說的「好事不如無」了。

梁武帝問達摩:「朕繼位以來,營造佛寺何止千座,供養僧人不下十萬,譯寫經書無數,那依你看我有什麽功德呢?」

達摩極簡的回答:「沒有功德。」

對於「功德」,梁武帝自問還是有幾分的。他在位時,大興佛事,建設寺院,自己曾三次舍身同泰寺,自己連國家都不要了去出家禮佛,每次都還是下屬花錢把自己贖回來的。可以說是無比虔誠的佛教徒,對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但沒想到達摩卻來了一個完全否定,梁武帝對此無法理解。當然,就算現在的佛教徒也不會理解。燒香、拜佛、誦經、放生、素食哪樣沒有功 德?更別說興建佛寺和供養僧人這些大善事了。

「沒想到自己日等夜盼的高僧,一句話就抹殺了自己為佛教事業所做的一切,是我錯了,還是他錯了?」梁武帝明顯有點不高興了,但還是想知道為什麽。

於是梁武帝繼續問道:「為什麽會沒有功德呢?」

「你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為法,是有漏之因,就像影子一樣,雖能看見但不實在,隨時都會消散,所以只能得人天小果。」達摩說道。

「什麽是人天小果,什麽又是有漏之因,能不能說明白一點?」梁武帝還是沒有明白,請達摩進一步解釋。

「人天小果也就是人天福報,是修行境界對應福報的一種。修行共有五個境界,叫做「五乘」,分別是「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五乘分別對應不同的修行層次:人乘對應五戒,天乘對應十善,聲聞乘對應四聖諦,緣覺乘對應十二因緣,菩薩乘對應六度法門,層次越高要求就越高。最低層次是人乘,最高層次是菩薩乘。」

「建寺廟、譯經書、持戒禮佛、供養僧人等等都是屬於「五戒十善」的範疇,這樣的修行只能算人乘、天乘,所以就對應人天小果了。」

「而有漏之因,就是說因五戒十善而獲得的福報是不長久的,是會逐漸消耗、消散的。只是暫時的福報而已,終會耗盡,富貴終有頭,不可解脫生死。而對應的無漏就是可以解脫生死的無盡法門。」

「那人天小果在我身上是怎麽體現的,為什麽我沒有感覺到?」梁武帝大概聽明白了怎麽回事,但總想知道自己修行的果在哪裏,就好像大家做了好事總要等著別人誇一句那樣。

「你作為一國之君,享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就是一種福報,但不可長久,這就是人天小果,就是對你一切「善行」的回報了。」

「你做的這些所謂善事,雖然能得到一定的福報,但這些福報是可以度量的,是會耗盡的。就像影子一樣,雖然存在,但不是那個真正的實體,終歸虛幻一場。」

聽了達摩的解釋,梁武帝似懂非懂,但還不打算放棄,繼續問道:「那你說怎樣才算真功德?」

「真正功德是凈智妙圓,體自空寂。這樣的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達摩所說「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就是趙州從諗所說的「無」,不是什麽也沒有,而不是執於某一端。

其實,當你為了福報而修行時,已經墜入有為法了,哪裏還能得到無漏之果。捫心自問,你燒香拜佛到底是為了什麽?

當然,世間人做世間事,不要以「有為法」而恥,燒香拜佛有其目的性又有何妨;也不應以「無為法」而傲,修行就一定要萬事皆空嗎?

在為人處事上向「為善去惡」努力,在禪理修行上向「好事不如無」靠攏,才不會「以理廢事」。不排斥俗世中的「好事」,也不拒絕出世中的「空無」,只要心中沒有對某一的執著與偏愛就夠了。

燒香就燒香,拜佛就拜佛,沒有這是行善積德的執念;行醫就行醫,教書就教書,沒有這是服務大眾的想法;吃肉就吃肉,吃素就吃素,沒有誰優誰劣、誰健康誰不健康的分別......

一切是怎麽樣就怎樣,該怎樣就怎樣,當下的存在就是最應該的存在,不添加自己的感受或見解,才是真正的不執於「有」,也不執於「空」。「好事不如無」,既不能執於「好事」,又不能執於「無」,方能在三界中進退自如、逍遙自在。

對於趙州從諗所說的「好事不如無」,留存很多高僧大德的評說,個中滋味值得細品,現摘錄如下:

永嘉玄覺禪師: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黃檗希運禪師:百種多知,不如無求最第一也。道人是無事人,實無許多般心,亦無道理可說,無事散去。

臨濟義玄禪師:設解得百本經論,不如一個無事的阿師。

大慧宗杲禪師:文遠修行不落空,時時瞻禮紫金容;趙州拄杖雖然短,分破華山千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