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始於唐,盛於宋,為中國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藝術魅力成為諸窯之冠。
它,乳光瑩潤,似玉非玉勝於玉;它,質地淳厚,開片聲似琴如鈴;它,色彩奇幻,意境幽遠絕世無雙。
眾所周知,鈞瓷燒制技藝是禹州神垕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
2008年6月7日,鈞瓷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細微節尚不能盡也。」這是古書上對燒造鈞瓷技術的粗略描述。鈞瓷的生產工藝極為復雜,燒制不易。
因此,從選料到燒成,七十二道工序無論哪道稍有不慎,都可能前功盡棄。
在繁瑣的72道工序中,有兩道工藝極其重要,那就是素燒和釉燒。
成功的燒成過程必須在合理的燒成制度下進行,對於普通的陶瓷來說,燒成制度包括溫度制度、氣氛制度、和壓力制度。而
鈞瓷的燒成,經歷了由先素燒再釉燒,由常溫加熱到高溫,再由高溫冷卻到常溫的一個過程。
溫度的變化使胎體發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如脫水、氧化、還原、分解、化合、熔融、再結晶等。在這個過程中,胎體不斷的發生著變化,最終達到所需要理想的指標。
一、什麽是鈞瓷素燒?
鈞瓷素燒前,需要將成型的濕坯晾幹。然後在900℃~950℃的氧化焰中進行燒制,素胎燒好以後,然後拿出來上釉,上釉以後再次進行燒制,出窯才是成品。
二、鈞瓷素燒的作用:
1、素燒後的坯體吸水與硬度強度增大,
利於施釉、裝窯等操作,可減少工人工作時對胎體的破損。
2、經過素燒,胎體內的有機物質被氧化揮發,水分蒸發,到釉燒時可避免這些物質的揮發而導致釉面出現棕眼、釉泡等缺陷,碳素被氧化形成二氧化碳氣體,同時避免了碳素的沈積,
可使鈞瓷釉色光亮、鮮艷。
3、
素燒後,胎體強度增加增大了吸水力,同時也提高了吸釉能力,使釉層達到理想的厚度,並能保證施釉的工藝質素要求。
因為鈞瓷釉層較厚,在1.5―2毫米之間,不經過素燒的胎體,吸水力低經不住釉的吸附,泥坯表面濕透後容易產生氣泡等缺陷,上釉燒成後,還容易出現脫釉、缺釉等問題。
4、
素燒就是為了增大釉燒的成品率。
素燒後可對素胎再進行一次篩選,因有些缺陷在素燒後才顯得比較明顯,如隱裂紋、棕眼等,去除不合格的素胎,能進一步提高釉燒鈞瓷成本的質素。
鈞瓷的燒制工藝是比較復雜的,釉變不可控制,素有"十窯九不成"的說法。
所以為了提高燒制質素,技術人員經過千百次的大量研究和實踐,總結出了很多新的經驗,以保障鈞瓷燒制的成功率和質素。
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中,與鈞同樂在不斷探索傳承和創新的結合,讓傳統藝術在世界的舞台上綻放光彩,讓更多人知道和了解中國的陶瓷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