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9年1月9日,王陽明在回鄉的船上離世,享年57歲。死前,弟子周積問他有何遺言,他只一笑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而在這更早之前,當周積問他對家中之事有何安排時,他則只嘆息了一聲後道:「何須及此!」這四個字的意思是:何必管顧這些事呢?
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不想管顧家中的事,通常有兩種原因,第一種是:子孫後世的事,他們自己可以搞定,所以根本不需要操心去管顧;第二種則是:子孫後世的事,自己根本管不了,只能任由他們自己去整。
王陽明畫像
從王陽明的聖人身份來看,他吐出「何須及此」的原因,更有可能是第一種。然而,真實情況卻恰是可能性更小的第二種:他對自己子孫後世的事,感到非常無奈,根本無法左右。
王陽明無法「左右」的家中,共有一妻五妾,其中,妻子諸氏是江西布政使司參議諸養和之女。諸氏賢淑端莊,王陽明17歲時,便與她成婚。婚後,兩人感情深厚,可惜的是:諸氏身體不好一直未能懷孕,中年好容易有孕,卻也沒能保住胎兒。
關於諸氏掉胎的事,史料曾有過相關記載。史書記載,1513年,王陽明在回復老鄉的【行書致蕙臯郡伯手劄】中,曾說:
「承有歲暮湯餅之期,果得如是,良亦甚至願,尚未知天意何如耳」。
這段話轉譯成白話文就是:「非常感謝你的期待(湯餅之期即為孩子降生的滿月酒),如果真(諸氏)順利產下麟兒,我的心願就實作了。但現在還不知道天意如何(即不知道孩子能否平安降生)。
後來的結果世人都知道,諸氏流產了。由此可見,王陽明身體不大好,諸氏的身體也比較差。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諸氏死在了王陽明的前頭,沒能陪伴王陽明到老。
王陽明的五個妾室之中,唯有張氏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名為王正億。因為王正億出生時王陽明已經55歲,所以,他被稱為王陽明的「老來子」。
王陽明直到55歲才好容易有一個兒子,這樣的事情,在封建大家族明顯不合常理。古代講究「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王陽明也未能免俗。
為了讓年邁的祖母和父親王華得到慰藉,王陽明曾不得已從家族中過繼了一個男孩到自己名下。這個男孩,是王陽明堂弟的兒子,名叫王正憲。
王正憲是王陽明叔父王袞之子王守信的兒子,王陽明對這個孩子本就沒有太大的好感,無奈,這是父親王華在自己獲封新建伯那年,堅持要將這個已八歲的孩子過繼自己名下。王陽明實在拗不過,只好接受了。
影視劇中戎裝王陽明
王華也是一番好意,兒子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後封了世襲爵位,歲祿千石,這萬一要是沒個血脈繼承,世襲爵位不就白白浪費了嗎?
王華借著這個機會為王陽明過繼兒子,多少也因為:他斷定兒子此生怕是不可能有子嗣了。畢竟,王華為他過繼子嗣這年,他已經虛歲44歲了。想想,王陽明17歲成婚,中間整整二三十年,妻妾不少,卻未能留下一個子嗣,換了哪個當父親的能不著急呢?
王華給王陽明過繼子嗣也是挑了的,年紀太大的,不要,年紀太小的,也不要;長得不周正的,不要;長得太周正的,也不要;看起來性格太野的,不要;看起來性格太老實的,也不要。總之一句話:得穩妥。
王正憲正好是個穩妥人:他有點調皮,但是也還收得住;長得也還周正;年紀不大不小,未滿十歲,剛剛八歲。
王正憲被過繼到王陽明名下後,王陽明自是擺出了一副「要把他當親生子對待」的架勢。他請了老師教他,平日的吃穿用度也做了具體安排,唯一的缺憾是:正憲被過繼到他名下時,正是他最忙的時候,他又要忙朝廷的事,又要忙著講學,根本沒時間管教他。
可誰都知道:八九歲的孩子,正是最需要管教的年紀,這個年紀卡在童年到青春期的過渡階段,一旦沒調教好,後果將不堪設想。
正憲在自家時被嬌寵得厲害,長到六七歲時,還很少自己穿衣服。被過繼到王陽明家後,他依舊保持著懶散的生活作風,在學業上,他也是極盡偷懶之能事。在學習上,他堅持的理念:能少寫一筆,絕不多寫一筆;能少看一行,絕不多看一行。
做學問,最緊要是勤。王正憲的懶散性格註定:他不可能能在學業上有什麽成就。不過,王陽明轉念一想,也釋懷了:畢竟自己現在有世襲爵位,就算不走科舉那條路,問題也不大。
不過,王陽明既做了王正憲的父親,總還是得努力培養培養他,不然,日後丟臉的還不是他自己?
有一段時間,王陽明特地給王正憲布置了每日學習任務,可王正憲幾乎沒有一天能按要求完成,不是偷工減料,就是錯漏百出。日久後,王陽明教育王正憲的興致大減。
後來,他還忍不住在寫給錢德洪、王汝中等人的書信中,抱怨這個養子很讓他頭疼,他的原話是:
「正憲尤極懶惰,若不痛加針砭,其病未易能去。」
這話轉譯成現代文就是:正憲這孩子真的太過於懶惰了,如果不指出錯誤並用類似於針刺的陣痛療法,他的這個毛病怕是去不掉了。
「針砭」在古代是一種針刺療法,跟現代常用的電擊療法有點類似,就是讓患者感覺到痛,從而改變行為。
王陽明能提到「針砭」這種療法,可見這王正憲的懶惰,是入了骨髓,甚至已經超出王陽明的認知範疇了。如此,也難怪王陽明不斷地向友人們抱怨了。
除了和友人們抱怨,王陽明和弟子們也忍不住吐槽「正憲難教」,有一次,他和弟子吐槽完後情緒大爆發,竟在言語之中,顯露出要「放棄」正憲的意思。弟子聽了後說了一番勸慰的話,大意是:「您不是說‘人人皆可成聖’嗎,既是人人,正憲也囊括在內,放棄他,不等於說‘人人皆可成聖’是虛的麽?」
王陽明聽到這兒,又決定繼續教導正憲了。
王陽明有多「恨鐵不成鋼」,他對王正憲就有多上心,畢竟,在古代,一旦過繼到名下,是要上族譜的。
此後,王陽明雖繼續為正憲頭疼,卻極少抱怨「正憲難教」了。他常將正憲帶在身邊親自教養,就連去贛州時,他也帶上了妻子諸氏和正憲。
王陽明還曾專程寫過【示憲兒】、【書正憲扇】,諄諄教誨他如何學習、為人處世。
可即便如此,王正憲的不成器現狀依舊沒有太大改善。好在,唉聲嘆氣了九年後,王陽明續娶的妾室張氏懷孕,並於1526年十二月生下了幼子王正億(原名正聰,後改名正億)。王正億便是王陽明此生唯一的親生兒子,他出生時,王陽明已經55歲了。
晚年得子的王陽明欣喜不已,可一想到自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心裏也不禁有些憂心。王正億的出生,讓王家的氣氛變得有些緊張起來。
最緊張的是王正憲,此時的他已經大了,該懂的道理他都懂了。突然冒出一個弟弟,而且還是父親唯一血脈,這個事實讓他一時難以接受。
另一方面,生下王陽明唯一血脈的張氏,地位最卑微,最年輕,且過門最晚,本是最沒地位的存在。如今「母憑子貴」,她自然引來了王陽明其他妾室的妒忌。
王陽明父親王華曾在為兒子過繼的那年,莫名其妙蹦出一句:「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意思是:禍患往往包藏在興盛中,而禍事又往往是好事的開端。
王華怎麽也沒想到:自己竟一語成讖,為兒子過繼的大好事,竟為王氏家族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禍患。
王陽明死後不久,朝中權臣對王陽明進行了彈劾。彈劾的主要借口是:他自創的心學是歪門邪道,且詆毀先聖朱熹,抨擊儒家學說。
皇帝明世宗聽信讒言,直接剝奪了王陽明的一切榮譽、官職。關於這段歷史,【明世宗實錄】記載如下:
「守仁放言自肆,抵毀先儒...所封伯爵本當追奪,但系先朝信令,姑與終身,其歿後,恤典俱不準給。」
明世宗朱厚熜
而此時,王氏家族內部也起了動蕩,這一動蕩,主要還是與王陽明過繼的養子王正憲有關。原來,王正億出生後,王正憲唯恐自己的繼承權受到影響,於是,他開始嚷嚷著要早早分割家產。他這樣做,當然是為了避免弟弟長大後節外生枝。
要分割家產,自然得有多依附,於是,王正憲開始勾結地方官員、王家族人等,進行財產分割。對於王家族人而言,以前王陽明尚在的時候,他們因為對他有所指望而一直克制著。如今王陽明已逝、王家也只是普通布衣白身之家了,那王華、王陽明這些年留下的不菲田產、資財,不就……
何況,王家這水還有些混:長子非親生,親生的又年幼。如此情境下,就連鄉紳惡霸也想來攪王家這趟渾水,以順道摸點魚。各方各懷鬼胎,共同掀起了一場震驚後世的「王氏遺產之爭」。
這場鬧劇的助推者,是弟子王艮等人推舉的王家當家主母吳氏。這吳氏強勢,性格剛烈,沒有容人之量,在她的主持下,王家「離心力」倍增。
王艮
這場鬧劇中,最受傷的是張氏和兒子王正億。爭奪戰中,他們甚至還一同被囚禁了一個多月。也是在此間,王陽明的弟子們才意識到:若不盡快出手相助,恩師那唯一的血脈極有可能會慘遭不測。
王陽明的弟子們在經過多次商議後,決定出手相助。
首先出手的是王陽明門下弟子方獻夫,他是王陽明眾多弟子中為數不多的朝廷大員,還是明世宗「大禮儀」之爭的寵臣。他出馬幹預王家的家族風波後,王正憲和族人們都有了忌憚,自然不然進一步迫害王正億母子了。
王陽明弟子們要的,當然不僅僅是王正億母子不受迫害那麽簡單。他們對恩師這唯一血脈看得極重,他們的理想方案是:既能保王正億母子平安,又能讓他繼承王家產業,最好還能將他培養成才讓他將來有官袍加身。
王陽明故居
這樣高的要求,縱使王陽明在世,也未必能做到,敢想敢做的弟子們卻信心滿滿。
為了完成這一宏大的計劃,方獻夫完成第一步後,王陽明弟子中的另一朝廷大員、刑部員外郎王臣出手了:他強行幹預王陽明家事。【陽明年譜】曾對此有過具體記載,曰:
「明年夏,門人大學士方獻夫署吏部事,則刑部員外郎王臣升浙江僉事,分巡浙東,經紀其家,奸黨稍阻。」
從史料來看,到第二步,王正億母子的危機也依舊沒有解除,它僅僅是讓那些想設計陷害王正億母子的人稍微收斂了一些而已。
王陽明弟子們聚在一起做了總結,總結的結果是:若要讓王正億平安健康長大,就必須讓他離開王家這個是非之地。
可離開王家去哪兒呢?去哪兒不都得被王正憲、王家族人等惦記嗎?他們逮著機會,依舊會除掉他們母子。
經再度反復協商後,王門弟子確定了一個「保先師遺孤」的最佳方案,大致需要兩大步驟。第一步是用政治聯姻的方式,保障王正億母子的生命安全。第二步,幫助分割王家家產,讓王正億母子早日拿到理應屬於他們的那部份家產。
王門弟子還堅持認為:王正億只有官宦之家聯姻,才有可能真正平安。且聯姻後,王正億必須馬上住到未來嶽父家,這樣才可以避免外邊的政敵打壓迫害、內部的宗親豪強奪產。
最終被確定與王正億聯姻的,是王陽明門人兼摯友黃綰的愛女。確定人選後,王門弟子黃弘綱去南京找到黃綰,商量王陽明幼子寡妻的後事安排。
讓黃弘綱沒想到的是,黃綰主動提出要將王正億養在自己家中親自教導。王門弟子聽到這兒自然欣喜不已,如此一來,王正億母子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
黃綰
一切妥帖以後,王門弟子這邊便派出王艮為王正億提親。
這一步完成之後,第二步分家產就變得容易許多了,畢竟,此時的王正億已經不是昔日的王正億了,他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朝廷大員家的準女婿。
分家產時,王門弟子、太夫人(王陽明繼母)、家族宗親、當地官員悉數到場。當天,黃綰明確了自己對王正億的撫養權。而屬於王正億的那一份家產也被列成了清單,並擬成了合約。合約一式三份,族中一份,王正億母親張氏一份,撫養人黃綰一份。
根據合約的規定:王正億成年之日,他名下的財產將被正式交給到他手中。
以如此復雜、繁瑣的方式確定王正億的家產,王門弟子當真是煞費苦心了。行到此,王正億母子自是感激不已。
此後的王正億在黃綰的教導下,學問一天天長進,期間,王門弟子對他自然也少不得指導。人說,在大愛中成長的孩子,因是走在正道上,所以再怎麽著也不會太差。王正億長大後不負眾望,已然有了其父王陽明當年的幾分風範。
王正億長大後順利與黃綰之女成婚,並生下子嗣延續了王家血脈。如此,王門弟子才終於大大地松了一口氣。
1560年,即王陽明去世31年後,在王門弟子的提議下,王正億母親張氏特請朝廷恤典王陽明。沒錯,張氏特請之際,王門弟子也上疏奏請。明世宗思來想去後,特許王正億為國子監監生。
這樣一來,王正億便有了社會身份了,當然,也有了無限可能了。
當年十一月,明世宗又讓王正億當了錦衣衛左所副千戶,特許王正億的兒子王承學為國子生。
朝廷這是明擺著想為王陽明徹底「翻案」,果不其然,這期間,王陽明的繼子王正憲,也「升天」了,他因捐粟有功,被蔭為王府典儀。
王門弟子心裏有數了:等到合適的時候,可以真的提出為王陽明平反了。
1566年,明穆宗即位,王門弟子們感覺到時機已成熟,他們聯合奏請皇帝為王陽明平反,王陽明終於被平反。
明穆宗追封王陽明為新建侯,追謚文成。謚「文」,是文官最高的謚號,王門弟子們欣慰不已。之後,王陽明的新建伯爵位被復,子孫世襲。
明穆宗朱載坖
隆慶二年十月,即1568年,王陽明唯一的親生兒子王正億正式襲爵。斷承四十幾年的新建伯爵位,重新回到王陽明子孫手中。這也意味著:王門弟子數十年的幫扶也算有所結果。
相比歷史上那些「人走茶涼」的故事,王陽明死後,「其弟子前仆後繼追隨他,並不顧一切幫扶其幼子寡妻」的故事,讓世人更多地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這大概是他生前堅持講學這件大事,所留下的大功德的作用吧!
王陽明的身後事,也從側面證明了王陽明人格魅力之高、學術之精湛。
願人間處處是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