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他是海派名家謝之光的學生,但他就是一直「不響」

2024-03-13國風

最近,海上畫壇悄悄興起了一股海派著名畫家「謝之光熱」——朵雲藝術館正在舉辦謝之光繪畫作品&藏品展,上海嘉禾拍賣將在3月28日的迎春拍賣會上推出謝之光家屬友情提供作品專題。無獨有偶,記者近日在老牌畫廊汲古齋裏遇到了謝之光先生的弟子、現年80歲的畫家姚潤康先生。

姚潤康先生擅長畫佛像、仕女等古典人物,汲古齋掌門人楊育新對姚潤康的白描功夫贊不絕口,認為是少有的可以直追劉旦宅的人物畫高手。

但姚潤康先生身上卻有著一種上海人特有的低調做派,他不喜拋頭露面,不事炒作,完全是小說【繁花】裏那種上海人特有的「不響」。

姚潤康先生的第一個「不響」,是他的畫幾乎從來不走市場,社會上基本沒有「名氣」。只有朋友喜歡,或者汲古齋搞活動需要,他才把畫拿出來分享。雖然他老師謝之光是上海灘上畫廣告畫的大師,但姚潤康卻從來不給自己做廣告。

多年來,姚潤康一直躲在家裏畫畫,社會上基本「不響」。因為汲古齋掌門人楊育新一直幫他,所以姚潤康先生說:「人要懂得報恩,不是汲古齋楊總叫我,我不走社會的,躲在家裏畫到老算了。」

姚潤康先生談起自己,第一句話就是「我沒啥大苗頭,我跟了個好老師,就是白相相。」

姚潤康自幼受父親影響,喜歡畫畫。他家隔壁鄰居是綠楊邨跑堂的組長,謝之光先生每天下午要到綠楊邨吃東西,鄰居經常招待,於是同謝之光相熟,有一次他跟謝之光先生說:「我鄰居很喜歡畫畫的,能不能跟你學畫?」謝之光先生說:「下次帶幾張畫來看看。」

姚潤康先生回憶道:「那時我上初二,鄰居跟我爸說了此事,我爸就拿了幾張我的畫去。謝之光先生看了就說‘你讓他來好了。’於是我爸先帶了禮品去謝家,謝之光答應教我畫,手寫了個地址交給我爸。我爸說要陪我一起來,謝之光先生卻說‘不要,這麽大的人,讓他自己來好了。’於是,我從此每個星期天上午去謝家學習,風雨無阻,學了四年。」

可惜,因為姚潤康家成分不好,後來受到沖擊,生怕連累別人,姚潤康就停止了去謝家學習,老師為此還說他是「膽小鬼」。

回憶跟老師學畫時,姚潤康先生說,磨墨是我的「必修課」。一次,老師在硯台裏的水放多了點,姚潤康為了早點把水磨成墨汁,就用力地磨著,正好被老師發現,他笑著責備說:「你呀,力氣用不掉嗎?你這樣用力磨,要把我的硯台磨穿呀?你要曉得,這方硯台是吳昌碩先生送給錢瘦鐵的,後來錢瘦鐵又轉送給了我,它可是你的祖師爺呀!」

姚潤康還回憶起電影表演藝術家白楊也曾拜謝之光為師的往事。有一次,姚潤康到老師家,看見視窗邊掛著一張【歲末清供圖】,上面題詞寫著「謝之老雅正」,具名為「白楊」。

姚潤康就問老師:「白楊怎麽不寫謝老,卻多寫了個‘之’字呀?」謝之光先生笑道:「你知道全上海稱‘謝老’的有多少?但叫‘謝之老’的,大概就我一個吧。」

後來姚潤康才知道,當時謝之光先生常到泰興路上的文藝會堂去喝茶,一些電影藝術家也常在那兒聚會,由於白楊很喜歡謝之光的畫,就拜他為師,討教繪畫藝術。

謝之光的學生眾多,很多人都出了大名,連陳逸飛後來都跟謝之光學習過,他畫的穿旗袍的女人,還被人戲稱為「油畫月份牌」。但是陳逸飛也沒有忘記老師,據說陳逸飛生前曾委托友人寫有關謝之光的電視劇本,可惜才寫到第二集時,陳逸飛便去世了,此事也就因此黃了。

謝之光是畫月份牌的大師,姚潤康也傳承了這一絕技。他回憶月份牌的創作過程,至今仍講得頭頭是道。

姚潤康先生說,一張月份牌大概要畫一個月,先用HB鉛筆打底稿,然後用碳粉擦除明暗效果,再用照片專用水彩薄薄地塗上一層,把粉吃住。最後用色,顏料十分豐富,有進口的彩色鉛筆、水彩筆、粉塊水彩等等。

姚潤康說,除了老師教,還要自己「化出來」。姚潤康多年來,除了傳習謝之光老師的繪畫技藝,還博采眾長,閉門修習,練就了一手人物白描絕技,觀者有幸目睹,無不嘖嘖稱道。

他還畫過一只蟋蟀,賣到了7萬元。姚潤康先生表示,為了畫這只蟋蟀,整整用了6天時間,先要施淡墨,等墨幹,才能上第二層。因此,他的這只蟋蟀明暗關系恰到好處,顯示了姚潤康在國畫之外,還有著良好的西畫功底。

姚潤康的另一個「不響」,是他的老愛人長期生病,經濟並不寬裕,但為了弘揚推廣謝之光藝術,他到處呼籲、奔走,籌措資金為老師出畫冊。

某茶城的老板夫婦喜歡姚潤康的畫,說你畫了這麽多年,我們幫你出本畫冊吧。但姚潤康拒絕了,他說,「要出畫冊,就幫我老師出。」於是,姚潤康把資金全都用在了謝之光先生的大型畫冊上,自己的名字還放在三個策劃人的最後。

姚潤康還有一個願望,希望成立謝之光文化研究會來進一步弘揚先生的藝術成就。幾年前,在研究會的籌備過程中,由於遇人不淑,姚潤康辛辛苦苦籌集來的一筆啟動費被坑,對方只退還了一部份錢,姚潤康為此還倒貼了錢。

雖然姚潤康先生弘揚恩師藝術的心願不改,但由於自己年事已高,所以他非常希望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來接手繼續推進謝之光文化研究會的創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