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新的抽象藝術理論(四)

2024-04-04國風

作者

四、 抽象畫在繪畫中處於什麽地位呢?

抽象畫如果僅僅認為是一種藝術風格,那麽,它的發展空間就很有限了。但是,前面我們已經用很大的篇幅介紹了,情況並不是這樣的。

抽象概念本身並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而且還是一種思維,一種抽象性思維,抽象性思維的本質是創造性、創新性。

抽象畫的地位也不僅僅是一種藝術風格,而應該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種類,一種藝術體裁。

前面我們講過模仿、寫實、再現、具象的繪畫形式反映的是客觀物件;寫意、表現、意象的繪畫形式反映的是透過客觀物件來表達主觀的情感;而抽象則是主觀的創造,由畫家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創造出許許多多全新的藝術形象。這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將不會受到客觀物件的限制,理論上應該是展現空間巨大。

客觀(寫實畫)—主客觀的結合(意象畫)—主觀(抽象畫)

科學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視野。當威廉·康拉德·倫琴發現了x射線,人們驚奇地可以看到人體的內部世界。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總結出心理分析理論,人們更加了解人的內心情感和動機。馬克斯·普朗克發展了量子理論,以及後來發展的量子通訊,人們已經看到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通訊方式。人工智能更是使人們看到了人類發展的潛能以及人類對世界的看法,而這一切都會影響到人們對繪畫發展的理解。 人們不滿足於只是從現實世界的視覺角度來觀察世界,不滿足於藝術作品僅僅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意識到,一件藝術作品完全可以脫離客觀物件,自主的、獨立的存在,同樣可以賦予人們美的享受。

在抽象理論深入擴充套件的情況下,藝術表現的空間就會被充分開啟,豐富的視覺語音,豐富的視覺形象就會猶如發散、變化多端的萬花筒般地被逐漸地、陸陸續續地創造出來,包羅萬象的藝術風格就會大量湧現,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就會被呈現出來,就會極大地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為人們提供更高質素的精神食糧,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的需要。

有人說,抽象畫就是精英藝術,只能被少數人所接納,大多數人是接受不了的。我們說,傳統抽象畫是這樣。這是因為當初抽象畫產生時,是伴隨著現代主義繪畫產生的,審美觀念被淡化,審醜觀念在顯現;而且,當脫離物象的感覺體驗出現時,人們還一時半會兒難以接受,難以認可,只有少數人才可以認識到抽象畫的價值。於是抽象畫被稱為精英藝術。但是,隨著抽象理論和抽象畫的發展,抽象畫一定會成為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

另外,除了我們對抽象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外,我們對傳統抽象理論認為抽象畫是建立在無意識、非理性的基礎上,主張四無:無意識、無主題、無情節、無意義這個觀點持有異議。

我們主張的抽象畫理論則認為,抽象繪畫應該建立在理性思維的基礎上,主張有意義、有藝術性、有審美觀念。這個也很重要。因為,原有的理論往往會使畫家認為是抽象畫,不是無意識的嗎?那不就是胡塗亂抹嗎?這是不可取的。你不經過深思熟慮,怎麽可能有意義呢?怎麽可能有藝術性呢?怎麽可能有審美觀呢?所以我們主張的抽象繪畫的創作一定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

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下。

美術界現在對「非理性」、「無意識」的認知存在誤區。在研究中發現大家往往不是在同一概念範疇內討論「非理性」、「無意識」。所以,在討論中往往「驢頭不對馬嘴」、「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既混亂又難以服人,更得不出正確、合理的結論。

在學術層面上,「非理性」是與理性相對應的,是指:還未被外界約束、規範的、本能的、精神層面的概念。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直覺和頓悟,情感和欲望,以及想象。這三個方面屬於非理性範疇。

「無意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的核心內容。是指:潛伏在人類意識閾限以下的一個精神領域,是一種不能被意識到的心理動機、心理能量。無意識不屬於意識範疇,它不是一種意識。

而我們在日常生活語境中的非理性,則與上述概念並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我們會認為:不合邏輯的就是非理性的,具有破壞性的就是非理性的,違反道德法律的就是非理性的等等。想象、頓悟又常常被理解為是理性的。顯然與學術上的「非理性」概念是有偏差的。

無意識在日常生活語境中,常常被解讀為:不小心、沒註意、不是故意的、沒有意識到,甚至認為是沒有意識。顯然與學術上的「無意識」概念相差很遠。

所以,為了便於討論、研究,就應該按照學術上的統一概念,來討論研究問題,這樣才是科學的、嚴謹的。

這其中,我們尤其認為「無意識」這個概念詞匯,在中國當前的語境中,應該規範為「潛意識」,則較為妥當,這樣才會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誤解。

理性與非理性的關系

理性是指:觀念化的公理和規範。它包括:認知理性、道德理性、評價理性。認知理性是指按照規律,遵循邏輯的認知。道德理性是指遵守道德規範的認知。評價理性是指按照一定價值標準進行評價、選擇的認知。理性是與意識相聯系的。也就是說,理性是大腦思維的產物,而且,是受到一定條件約束的。

理性與「非理性」是什麽關系呢?是「水火不相容」、「老死不相往來」的相鄰或相離的關系?還是相交的關系?

我們認為是相交的關系,理性與非理性存在一定的相互重疊。比如,直覺與頓悟,作為非理性的認知功能,它可以不遵循某種公理和規範,但是,有時理性的思考也可以產生頓悟的現象;直覺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轉化為理性的思考,理性可以影響直覺。

情感和欲望作為非理性的心理動力,它也可以不遵循某種公理和規範,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它們當然也可以遵循某種公理和規範,而進入理性的範疇。

想象與思考之間更沒有什麽明確而不可逾越的屏障,甚至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換,這裏關鍵是條件。

潛意識與意識的關系

能夠被意識到的就不是潛意識。因為潛意識不是意識,它只是一種心理能量,是一種不被意識到的心理動機。潛意識的爆發就會有表現,會產生後果,而這些表現和後果並非潛意識,只是由潛意識引起的罷了。

弗洛伊德發現的潛意識理論,不是從學術理論研究中得來的,而是來自心理醫療的實踐,是從心理醫療實踐中發掘和總結出來的。他發現病人所意識到的動機,與實際的動機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他認為在病人自己意識到的動機背後,一定有未被意識到的動機,這就是潛意識。後來的醫療實踐證明了潛意識的存在。

可見,潛意識是與非正常、病癥相聯系的。將潛意識與藝術相聯系是不可想象的。

非理性與潛意識的關系

非理性是哲學範疇中的一個概念,是與理性相對應的,是從哲學角度來度量的。

潛意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核心內容,是揭示人類大腦功能結構的一個概念,是屬於深層次心理學的範疇。

所以,兩者不是一回事,但是,兩者卻有不可決斷的聯系。

比如,心理疾病患者,其潛意識一旦爆發,就會產生非理性的行為或現象,甚至破壞性行為。

非理性、潛意識與藝術的關系

藝術是人的情感與認知的抒發和表達。情感、感性對藝術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認知也同樣具有重要的作用。藝術能夠表達藝術家個體的情感,甚至社會的情緒;但是,藝術同樣也是藝術家對世界、對大自然、對社會表達認知的工具,所以才衍生出來教育的功能、宣傳的功能、歌頌的功能、宗教的功能、引導的功能等等。

藝術創作中需要靈感、情感、直覺、想象、激情等非理性的因素。比如,藝術家常常在情緒高度亢奮時(激動、高興、悲傷、沮喪等等),揮筆作畫,已達到情緒的釋放。但是,這只是偶發現象、特殊現象,而不是普遍現象。沒有一個藝術家的大部份時間、大部份作品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藝術作為一門學科、行業,主要的還是依靠理性的思維、觀念、認識,進行立意、選題、構圖等步驟進行創作。所以說,藝術是一種理性的規範,是一種具有知識、邏輯、規律、能夠發展的精神文明的產物。

潛意識是深層次心理學的概念,與藝術沒有必然的聯系。

非理性也不是抽象藝術的構成要件。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藝術是一門理性與感性的學科,雖然藝術不排斥非理性的因素,但是,非理性不能成為藝術的構成要件。換句話說,藝術包含了理性與非理性,但是,藝術一定不是非理性的產物,非理性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藝術,兩者之間不是構成關系。

同理,非理性也不能成為抽象繪畫的構成要件。

抽象是哲學中的概念,是一種理性概念,抽象概念的形成,促成了現代意義的抽象繪畫藝術。抽象繪畫藝術中的抽象是與具象相對應的。抽象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而跟非理性沒有必然的聯系。非理性雖然對抽象繪畫有一定的影響,但那不是主要的。所以,非理性也不能成為抽象繪畫的構成要件。

正是由於對非理性、潛意識概念的錯誤理解與認識,以及對非理性、潛意識與抽象繪畫藝術之間關系的錯誤理解與認識,才造成了有些藝術家亂畫、胡畫,畫出的作品自己也解讀不了,觀眾就更看不懂了。這些作品又往往表現出醜、惡、亂,完全背離了藝術美學的精髓。這也是抽象繪畫不能被廣大觀眾認可與欣賞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果,不恰當地強調非理性、潛意識在抽象繪畫藝術中的地位、作用,只會使抽象繪畫藝術走向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