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顏真卿】:構建復調交響下的「大唐斜杠青年」

2024-08-29國風

作者:陶奕宸

近日,大型歷史文化紀錄片【顏真卿】在愛奇藝上映,該片共分為【雁塔題名】【亂世孤忠】等五集,從家族背景、仕途沈浮等多個角度出發,向觀眾們徐徐展開了一幅中唐時代的歷史畫卷,書寫主人公在其中的榮耀與血淚。

無論是在課本中還是在字帖上,「顏真卿」這個名字都如星光一般璀璨閃耀。一方面,他是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分別有【祭侄文稿】【與郭仆射書】等名作傳世;另一方面,他又是能謀善策的軍事家、政治家,在安史之亂中勇舉義旗,活躍在波譎雲詭的中唐政壇。相對於舞槍弄棒、縱橫捭闔的後者,顏真卿舞文弄墨的書生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甚至算得上是不少人心中的「刻板印象」。由此觀之,能否生動刻畫顏真卿身上匯集的多重身份,成為這部紀錄片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對此,本片並未將顏真卿的這幾重身份進行簡單的羅列與疊加,而是順著歷史行程勾畫出他的人生脈絡,將書法、文學、軍事等多方因素相融合,構建出一個形象豐滿的、更接近歷史事實的顏真卿。從書法看,他用筆精妙,擅長行、楷,受張旭、王羲之等人的影響頗深。他的書法風格雄偉剛勁,大氣磅礴,被稱為「顏體」,可謂是集百家之所長;從文學看,他宏詞沈郁、言辭率真,支持唐代的古文運動,【論百官論事疏】【與郭仆射書】等作皆為後世傳頌;從軍事看,他在安史之亂中臨危不亂,靠「平原首義」提振士氣,挽救危局。值得註意的是,這幾個維度在片中看似各自獨立,自成一體,實則相互貫通,相生相因——顏真卿「筆」中的磅礴氣勢與他「劍」上的忠誠豪壯互為表裏,一脈相承,這使他足以成為古今中外「文如其人」的典範。意在抒發喪侄之悲的【祭侄文稿】則彰顯了顏真卿思想與藝術的統一性。傳統書論強調「墨分五彩」,即「濃淡潤渴白」五種墨法,而顏真卿在此作中大量運用了「潤」以外的「渴」,以表達他彼時彼刻的悲憤心情。由此,一個立體多面的,集思想家、書法家、文學家、軍事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大唐斜杠青年」形象被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上述分析皆是從紀錄片的內容層面出發,而從形式層面看,【顏真卿】亦采用了多種成熟的技巧,包括情景劇式的真人演繹、地圖與實景的交叉並用以及大眾評價的復調呈現。復調本是音樂術語,指一種音樂體裁,其中的所有聲音都按自己的聲部行進,相互層疊,構成復調體音樂。蘇聯文藝學家巴哈金借用這一術語來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詩學特征,並進而發展為一種獨特的認知話語和思維方式。在巴哈金的理論中,復調不僅限於文學領域,還涉及美學、哲學和文化等多個層面。

在【顏真卿】這部紀錄片中,復調的藝術手法得到了創新性運用。這主要體現在多領域學者、同時代人物以及後世名人對顏真卿各不相同卻又豐富的評價與看法。「復調」可以看作是一場互相辯駁、相互補充的藝術表演。在本片中,真人演繹配合上旁白解說,生動厘清一個復雜歷史事件的起承轉合,讓觀眾有身臨其境之感。在設計歷史情景劇之外,主創團隊還邀請了眾多高校教授各自闡發觀點,豐富大眾對歷史人物的認知。面對同一事件、同一作品,不同的學者或許有著不同的關註點,紀錄片有選擇性的將他們的觀點擇取、並置,進而啟發觀眾們的辯證性思考。以「平原首義」這一歷史事件為例,各個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進而闡發自己的見解。在這些觀點的碰撞與交融之中,我們得以跨過時間的鴻溝,對歷史人物產生更加全面且深刻的認識。此外,紀錄片對【祭侄文稿】及其相關事件的講解也是「復調思維」的生動體現。針對這幅書法名作,不同學者的關註點不盡相同。這些評價分別從情感價值、思想價值以及藝術價值等多個角度,豐富了觀眾們對這篇「天下第二行書」的審美感受,讓普通觀眾得以更加接近顏真卿的書法家形象。

每一集的片尾,是羅貫中、米芾、文天祥等著名文人對顏真卿的評價。細細思忖之下,不難發現這些不同層面的贊美實際上互相交融,一以貫之——顏真卿的豪壯忠孝之氣,貫穿了他的文學寫作、書法創作以及政治生涯,共同彰顯出一個文武雙全的愛國名士身上的氣質與風度。從這些評價的對立統一性來看,它們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有著獨特意味的「復調」?

在這樣的復調下,顏真卿,這個我們熟悉又陌生的歷史人物,如同一個美妙的音符融入洶湧變換的歷史樂章。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顏真卿的印象也逐步從局部躍向整體。讓觀眾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產生新的認知與思考,這或許正是歷史人文紀錄片的魅力所在。(陶奕宸)

來源: 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