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現實中的「掃地僧」:5歲開始禮佛,一件衲衣穿43年,曾割肉餵母

2024-10-06國風

現實中的「掃地僧」:5歲開始禮佛,一件衲衣穿43年,曾割肉餵母

塵埃裏的佛光:一位當代掃地僧的真實寫照

安徽安慶的金龍山,掩映在一片蔥蘢之中,正覺寺就靜靜地佇立在那裏。晨鐘暮鼓,香火繚繞,似乎與世隔絕。然而,寺廟裏的一位老僧,卻以他近乎傳奇的一生,詮釋了什麽是真正的修行,什麽是真正的慈悲。他,就是釋覺定。

故事要從1935年說起,那一年,陳多興(釋覺定原名)出生在一個貧寒的家庭。五歲那年,一位雲遊僧人的到來,仿佛預示了他未來的人生軌跡。「這孩子與佛有緣」,僧人留下這句話後飄然而去,卻在年幼的陳多興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不久,父親病逝,生活的重擔壓在了母親柔弱的肩膀上。陳多興懂事得讓人心疼,小小的身影忙碌於家務農活,盡力為母親分擔。14歲,那顆種子開始萌芽,他決心戒葷茹素,潛心向佛。兩年後,他正式剃度出家,法號釋覺定。塵世間的陳多興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虔誠的佛門弟子。

為了照顧病弱的母親,釋覺定白天在田間勞作,晚上回到寺廟誦經修行。 然而,母親的病情卻日益加重,尋醫問藥卻不見好轉。釋覺定想起佛祖割肉餵鷹的故事,內心受到極大的觸動。他毅然割下自己左臂上的一塊肉,熬成湯藥餵給母親。或許是孝心感動了上蒼,母親的病情竟然奇跡般地好轉了。這則「割肉餵母」的故事在鄉間廣為流傳,人們對釋覺定的孝行贊嘆不已。然而,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幾年後,母親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母親的離世,讓釋覺定了無牽掛,他告別寺廟,開始了雲遊四方的修行之旅。一路行來,他廣結善緣,幫助無數需要幫助的人,也逐漸領悟了更深層次的佛法。最終,他來到了安慶的金龍山,並在這裏結廬苦修。一個夜晚,觀音菩薩托夢給他,指點他重建金龍山上早已破敗的古寺。夢醒後,釋覺定深感使命在肩,他找到當地政府部門,獲得批準後,便開始著手重建寺廟。他用化緣所得的錢財僱用工匠打好地基,之後便獨自一人下山挑磚,一磚一瓦地修建寺廟。風雨無阻,寒暑不侵,釋覺定就這樣默默地堅持了43年,終於將寺廟建成,並取名為「正覺寺」。

在這漫長的43年中,釋覺定始終堅持苦修,恪守清規戒律。他每日的齋飯只有水煮青菜和清粥,63年來從未沾過油鹽葷腥。他要求弟子們戒殺生,過著簡樸的生活。夏天蚊蟲肆虐,他也不允許弟子點蚊香,生怕傷害蚊蟲的生命。 在他眼中,眾生平等,即使是院中打掃,他也會提醒弟子小心腳下,避免踩死螞蟻蚊蟲。 他真正做到了「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的境界。

釋覺定的生活極其簡樸,一件衲衣縫縫補補穿了43年,一雙破球鞋即使不能再穿,也舍不得丟棄,小心翼翼地放在塑膠袋裏保存。 然而,對於周圍的鄉親,他卻總是慷慨解囊,盡力幫助他們。因此,經常有人到正覺寺向他請教佛法,尋求幫助。

有人問他為何堅持行善多年,他只是淡淡地說:「這麽多年,我早已忘記幫過多少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出家人應該做的!出家人本就應該慈悲為懷,不求回報!」

釋覺定的故事,並非武俠小說中飛檐走壁、神功蓋世的傳奇,而是真實存在於我們身邊的平凡而偉大的故事。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真正的「掃地僧」精神:深藏功與名,慈悲為懷,默默奉獻。他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平凡中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如同塵埃裏的佛光,照亮了人心。

在如今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釋覺定的故事更顯得彌足珍貴。他讓我們反思,什麽才是真正的幸福,什麽才是人生的意義。 或許,真正的修行不在於遁入空門,而在於一顆慈悲之心,在於對生命的敬畏,在於在平凡的生活中踐行善行。

釋覺定老和尚的故事,仍在繼續,他的精神,也將繼續感召著更多的人。 而我們,是否也能從他的故事中汲取一些力量,在自己的生活中,多一些慈悲,多一些奉獻,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本文旨在傳播正能量,無任何不良內容,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