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地是沒有私心的,你種什麽因,就得什麽果,要常常反省自己,不要動不動就怨天尤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下面這兩種行為,可以積功累德,很容易去做,要盡量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
一、憫人之兇
別人因為作惡而感召了災禍,已經受到懲罰了,我們就不要再幸災樂禍,而應該心生憐憫,婉轉勸導,令他改惡向善,希望他們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從前有個司法官,名叫張慶。他嚴格自律,辦案嚴謹,每天都會親自打掃洗刷,到了夏天就更加勤快。他經常告誡獄卒們說:「那些犯人遭受法律制裁,難道是他們願意的嗎?我們作為司法人員,如果不知道哀傷憐憫他們,那些犯人有了冤屈,要到哪裏上訴呢?」
監獄給犯人提供的飲食、湯藥、睡覺鋪蓋等等,張慶都會加以精心準備,確保清潔衛生。他喜歡讀【法華經】,每當遇到死刑犯被處決的時候,他都會為他們持齋誦經。如果遇到無辜蒙冤的囚犯,他都會盡力為他們洗脫罪名,讓他們獲得釋放。他經常跟囚犯說,如果真的有罪,就要坦白承認,不要誣陷善良之人,而增加自己的罪過。
後來張慶活到了八十二歲,無疾而終。他一共生了六個兒子,個個都是聲名顯赫,遠近聞名。所以說「身在公門好修行」,權力越大,積善行德的機會就越多。
二、樂人之善
看到他人發善心、做善事,或者因為行善而得了善報,我們應該打心眼裏為他高興,好像自己行善了一樣,好像自己得了善報一樣,要多鼓勵、多贊嘆,這樣他們行善才會更有動力,也能帶動更多的人一起行善,社會風氣也就越來越好。
後漢時期的龐統,是劉備帳下的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拜為軍師中郎將。他在稱贊別人的時候,經常言過其實。有人感到奇怪,就問他是什麽原因。龐統說:
「現在的社會,善人比較少,而惡人比較多,正是需要挽回社會風氣、增強社會道德的時候。如果在談及別人的善行時,不多一些贊美的話,恐怕行善的人就會更少了。假如稱贊了十分,其中五分不真實,但仍然還有一半是真實的。這樣就可以使那些有心行善的人得到激勵,行善的人就會越來越多,這樣做不也是很好嗎?」
關羽有一句訓文說得好:「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口常說好話。」可以說,龐統先生是深刻體會了關公的這則訓文,所以才成為有益改善風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