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尋跡九峰①|黃公望【九峰雪霽圖】,「九峰」實景在哪?

2024-08-05國風

潮新聞客戶端 毛建波

近年來,經由眾多專家學者深入實地調研,認為元代畫家黃公望所繪【九峰雪霽圖】中的「九峰」景觀,極有可能對應現今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的九峰山自然景致,其地理特征與畫作中的描繪展現出高度的視覺相似性。然而,這一假設的實證強度及其歷史依據的充分性尚需進一步探究。鑒於此,自本期起,特別邀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毛建波先生,撰寫關於黃公望【九峰雪霽圖】的研究五題,旨在透過深度剖析與學術探討,激發更多學界同仁對該課題的關註與研究興趣,以期揭開這一藝術史謎團。

元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絹本立軸水墨 116.4*54.8cm 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1269—1354),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道人等。工書法,通音律,善詩詞散曲,尤其長於山水畫。其山水畫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發,自創淺絳山水,畫風雄秀、簡逸、明快,被評為「峰巒渾厚,草木華滋」。明代書畫巨擘董其昌於【畫禪室隨筆】卷二認為「寄樂於畫,自黃公望始開此門庭耳」。黃公望的繪畫風格既繼承了老師趙孟頫的復古主張,也代表著元人尚意的高峰,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影響力也最大。有【大癡道人集】(不分卷)、【一峰道人遺集】(三卷)、【寫山水訣】三種著述存世。

由於這些年媒體的種種宣傳,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王希孟【千裏江山圖】、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或許是大家最為耳熟能詳、津津樂道的中國畫名作。與宮廷畫家張擇端、王希孟在畫史記載中僅存一言半語不同,名列「元代四大家」之冠的黃公望的生平事跡,我們的了解相對要豐富一些。但細細探究,生活於統治者將人分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十等的元代,做過小吏而被誣陷入獄、賣蔔為生的黃公望顯然亦處於社會底層,留存至今的第一手資料依然十分匱乏。相關的史料記載不僅大同小異,語焉不詳,且常常錯亂不堪,令人無所適從。就以黃公望的出生地和籍貫而言,史料上就有平江常熟、浙江永嘉、杭州、富陽、衢州、上海松江、安徽徽州、福建莆田等等不同說法,目前尚無定論。對黃公望作品的研究,也大多集中於【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1347-約1350年)與【剩山圖】(浙江博物館藏)的真偽辨析、傳奇的遞藏經過。對黃公望其他可靠的真跡如【富春大嶺圖】軸(南京博物院藏)、【天池石壁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341年)、【丹崖玉樹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九峰雪霽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349年)、【快雪時晴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水閣清幽圖】軸(南京博物院)的研究,無論其廣度與深度都遠遠不夠。

元 黃公望 剡溪訪戴圖 紙本 設色 76.6x55.3 厘米 雲南省博物館藏

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九峰雪霽圖】為立軸,絹本設色,縱116.4厘米,橫54.8厘米,是黃公望雪景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幅。作品右上方黃公望自題雲:「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雲。」鈐蓋「大癡」朱文印、「黃氏子久」白文印、「一峰道人」朱文印各一方。另有清代怡親王、安岐、梁清標諸人十多方鑒藏印。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局部

從題款可知,該畫是黃公望為名叫「彥功」的人創作的,其時間為至正九年(1349年)春正月,正值大雪數次,時年黃公望81歲。受贈物件「彥功」應為班惟誌,大梁(河南)人,擅詩文,為江浙儒學提舉司提舉,卒於杭州,與黃公望有許多交集點。至正九年黃公望雲遊山中,隆冬臘月,氣候嚴寒,大雪飄飄揚揚,山頭為之一白。黃公望畫意勃發,遂不顧寒冷,呵凍研墨,次第點染。創作過程中,老天爺似乎也有意幫助,知趣地以兩三輪「春雪大作」添景助興。而作品完成之時,大雪恰好也停住了,如同神助。無怪乎黃公望的題款透出作畫過程的歡欣愉悅和畫作完成後的自得自賞。這種天人合一、人神共助的創作過程,確實是畫家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創作狀態。

在【九峰雪霽圖】中,黃公望以平遠、高遠、深遠「合三遠」的方法布局,近山雪溪如鏡,蜿蜒環抱,山坳中幾間屋舍依山傍水,錯落分布。周遭用細筆勾描的叢林蕭瑟茂密,幹筆勾出輪廓的疊石逶迤直上,疏密有致。中景渾圓厚實的大山兀立,成為畫面中心。遠處高嶺環列,層崖留白,以淡墨烘染的群山在潔白如玉的雪地映襯下,分外嬌嬈。整幅畫面用筆簡練,皴染單純,渾然一體,營造出澄明靜謐、蕭瑟清泠的氛圍,極具感染力,是黃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讓人嘆為觀止。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局部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上的自題,只是提供了創作時間、過程以及受贈人的資訊,並沒有直接寫出畫題。畫題的來源,目前能找到最早的史料,是董其昌在一幅仿本的詩塘上題的【九峰雪霽圖】五字。在上海松江西北平疇田野間,散落著一群小山丘,其中厙公山、鳳凰山、薛山、佘山、辰山、天馬山、機山、橫雲山、小昆山被稱為「松郡九峰」。作為松江華亭人的董其昌對於家鄉的松郡九峰自然是再熟悉不過的,他還以松郡九峰為物件畫過【九峰寒翠圖】,自題「昆山道中望九峰三泖圖此」,加上黃公望也曾經長期生活於松江,於是董其昌以【九峰雪霽圖】來命名,也在情理之中。而後人根據董其昌的命名,自然而然地認定黃公望此作描繪的是松江九峰雪霽之情景。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的九峰山雪景圖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的九峰山實景對照

在全國稱為九峰山的地方數不勝數,黃公望筆下的九峰山是出於畫家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心象?還是有具體的實景?如果有具體的實景到底在哪裏?「松郡九峰」中最高的佘山,海拔也僅有80余米,黃公望如果以松郡九峰為描繪物件,顯然有著化平淡為神奇的超強能力。近年來不少專家學者透過實地考察,認為【九峰雪霽圖】中的九峰,應該是坐落於浙江金華市婺城區湯溪鎮的九峰山,金華九峰山為丹霞地貌結構,峰石林立,山水相依,奇峰突兀,幽壑深谷,似鬼斧神工,實景與【九峰雪霽圖】比較相似,似乎更接近於黃公望筆下的山峰。但這一猜測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黃公望在當時是否去過湯溪九峰山,並以此實景為依據創作了【九峰雪霽圖】?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局部

黃公望 九峰雪霽圖 局部

【九峰雪霽圖】描繪了大雪初晴,山體被厚厚的白雪覆蓋,一片晶瑩透亮的景色,如同仙境、幻境。那麽黃公望生活的時期,有沒有如此的大雪,還是黃公望想象為之?春夏秋冬四季,黃公望為何表現九峰山的冬季,為何表現白雪皚皚的九峰山?其中有何寓意?

根據【後漢書·郡國誌】記載,與嚴子陵等名士齊名的東漢隱士龍丘萇,就隱居在九峰山,所以該山又名龍丘山,與湯溪相鄰的衢州龍遊縣本名龍丘縣,就是因此山而得名。六百年後,近代著名學者、書畫家余紹宋以較為寫實的手法畫了【龍丘山圖】,並希望借此圖換回當時已經劃給金華的九峰山,雖然事情未果,倒也為此山增添了一段佳話。

凡此種種,限於本文篇幅無法細細探索,只能留待後續的四篇小文陸續加以深化。限於時間流逝,資料缺乏,要完全理清以上的問題,得出準確的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只是希望有更多的學者關註這一課題,群策群力,步步深入,使得答案越來越明晰,離結論越來越近,這就是學術研究的樂趣與價值所在。